您现在: 首页 > 传媒人物
宁夏广播电视台杨新竺:我的长征路
2017-07-03 

重走了将近半个月的长征路,宁夏广播电视台90后记者杨新竺收获满满。她说,对于我们年轻一代的新闻人来说,属于我们的长征路,是俯下身来从历史中寻找答案、把握未来;在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持续传承,将长征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在新时代,讲好新的长征故事,凝心聚力,成风化人。


采访中的杨新竺(右三)


长征,对很多90后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在课本上、在新闻里,我们一遍遍与这个词相遇,但又一次次地淡忘。2016年9月初,我有幸接到了重走长征路的采访任务。


在行走中还原长征细节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采访党史研究学者邵永杰时,他告诉我,当时红二方面军的政委任弼时30岁、参谋长李达29岁、军团长肖克26岁、政委王震26岁、师长贺炳炎21岁……我不相信,红军首长竟如此年轻。他说,这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参加长征的红军党员平均年龄28岁,平均党龄3年左右,在整个红军队伍中,红军战士的平均年龄还不到17岁,团长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套用现在的话说,红军也是90后!
是什么样的力量使这样一群年轻的战士们克服头上几十架飞机轰炸、前后几十万敌军围堵,翻雪山、过草地,进行这场史无前例的长征,并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新的胜利呢?
邵永杰说,长征一方面是战略大转移,另一方面是走向抗日前线,红军正是抱着这种为中华民族而战的决心才来到将台堡胜利会师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们和这些红军战士们是那么亲近。今天,我们也和那些红军战士一样,都处于一个人一生中最有激情和拼劲的年纪,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点什么呢?在随后的采访中,我一直在寻找答案。
在同心县豫旺镇,我看到了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西行漫记》。他这样写道:“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惊奇于中国工农红军的顽强和红色政权创造的奇迹。斯诺在豫旺拍摄的“小号手”成为“红星照耀中国”的标志,被人们久久铭记。我在一幅幅老照片面前亲眼目睹尘封已久的文物与书信,咀嚼历史的味道,历史的魔力来自于一个个鲜活的细节。


杨新竺(中)采访拜富贵老人(左一)


在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村陕义堂,一块“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缎匾吸引了我的目光。拜福贵老大爷说,这是当年毛主席带领的红军留下的。因为单家集是回族聚居区,红军制定了“三大禁条四项注意”,严格要求部队遵守回族的风俗习惯。红军的主张和自律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和拥护,他们赶着肥羊慰问红军,打开自家的屋子接待红军。

用新长征故事诠释长征精神

不到半个月,我的笔记本里满满地记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和流传在六盘山下的红军故事,也记下了今天人们续写的新长征故事。
马占文是同心县丁塘镇新华村的村支书。10多年前他刚上任时只有24岁,在村民眼里,就是一个“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红小鬼”。
马占文琢磨着,要想改变村民们怀疑的眼神,就要给村里做点事情。于是,他先从县上“磨”来了救济粮,又带领大家种苹果、搞养殖,发家致富。十几年过去了,穷山沟改头换面,成了县里叫得响的富裕村,马占文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让过去为了米面发愁的“穷乡亲”成了今天开小车、住洋房、懂技术的“新农民”。
我问他,困难重重时想过放弃吗?
马占文说,“这里毕竟是红军到过的地方,我们这儿的人都有红军长征的劲儿,扶贫就像长征,只有不怕困难才会战胜困难。”
马占文对长征精神的质朴诠释触动了我,有“红军火种”之称的武警宁夏总队同心中队战士的豪言壮语激励着我,“当年的红军为人民解放翻身,现在的我们要保护人民安居乐业奔小康”。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当年三军会师的将台堡纪念馆。他说,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想,对于我们年轻一代的新闻人来说,属于我们的长征路,是俯下身来从历史中寻找答案、把握未来;在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持续传承,将长征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在新时代,讲好新的长征故事,凝心聚力,成风化人。
我将用百倍的努力,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来源:中国记协)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