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传媒人物
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段功伟事迹
2017-07-03 

 

  段功伟简历
  段功伟,男,1974年生于湖北英山,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同年进入南方日报工作。现任南方日报编委兼时政新闻部主任。
  从业16年,获中国新闻奖4次(一等奖1次、三等奖3次)、广东新闻奖14次(其中一等奖6次)。代表作有《非典型肺炎病原是衣原体?》、《“包机救人”系列报道》,《千里接救中毒女工》等。专著有《经略蓝海》、《理想》等。

  段功伟同志事迹材料
  段功伟同志1996年大学毕业进入南方日报工作,现任编委兼时政新闻部主任。从业16年,获中国新闻奖4次(一等奖1次、三等奖3次)、广东新闻奖12次(其中一等奖6次)。他所在的部门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一、坚持真理,首报非典病原不是衣原体
  明年是中国抗击非典10周年。在2003年抗击非典伟大斗争中,段功伟不惧危险,深入一线,采写了大量优秀作品,为抗击非典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广东省委、省政府记二等功(这是给非医务人员的最高奖),被中宣部、全国记协评为“优秀记者”,受到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并作为地方媒体记者的唯一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作事迹报告,随后赴部分省市巡回演讲。
  当初非典袭来,很多人包括医务人员成批倒下,发病原因却一无所知。人们都在焦急等待“揪”出元凶。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国家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布找到病原,是衣原体。正当很多记者准备按此结论进行报道时,段功伟陷入了思考。
  非典发生以来,他一直在追踪报道非典病因。广东专家很早就排除衣原体是病原的可能。因为衣原体肺炎一般是散发的,不会地区性流行,而且病死率不高。段功伟采访得到的情况,都印证着这一点。
  在当时情况下,按国家CDC的口径报道最“安全”,也最“省事”。但正如广东专家所言,如果按衣原体肺炎来治疗,会死很多人,这已不是简单的学术之争或政治服从,必须实事求是。在此关键时刻,广东专家亟需舆论支持。段功伟认为自己是省委机关报派到抗击非典前线的记者,应该义不容辞担起这一任务;个人得失是次要的,如果能为抗击非典作点贡献,冒些风险也值得。
  他将了解的情况和自己的分析向领导报告。时任总编辑杨兴锋决定如实报道。《非典型肺炎病原是衣原体?》就这样见报了。这是在全国媒体中首次报道与国家CDC不同的说法,极大鼓舞了广东专家。他们继续按原方案治疗,挽救了很多生命,创下了治愈率最高、病死率最低的佳绩。广东专家高度称赞段功伟敢于坚持真理,体现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职业精神,衷心感谢南方日报在关键时刻给予极大支持。
  一个多月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非典病原是病毒。段功伟个人承受的压力逐渐消去,作品后来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二、敬业乐业,不断追求业务的创新超越
  在新形势下,党报如何创新发展是重大课题。南方日报近10年来坚持“高度决定影响力”,积极探索党报改革之路。段功伟带领同事全力推进时政报道、时政记者、时政部门的“三时转型”,勇当南方日报党报改革的急先锋、主力军。
  他努力改进新闻表达与题材选择,用新闻的手段优化工作报道、主题宣传,不断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实效。同时,按“大时政”的理念,经营全景式、“讲故事”、高端权威的精品佳作,将时政报道推入一片开阔“蓝海”。他主推专栏《时政南方眼》作为探索“试验田”,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出版专著《经略蓝海:一位时政记者的职业行思》,系统归纳探索成果,颇受好评。
  段功伟将国际传播作为时政报道转型创新的一个重点。这也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广东毗邻港澳,对外开放度高。南方日报加强国际报道和对外宣传具有先天优势,也责无旁贷。
  他盘活部门负责的外事、侨务、港澳台等报道资源,全力支持南方日报海外版覆盖北美、欧洲、南美、东南亚等主要地区,向世界讲述“广东故事”,不断扩大影响力。
  今年,在报社领导指导下,他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策划报道了马来西亚华人教师廖乐年在梅州山区坚守十年、造福乡里的事迹,反响强烈。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星岛日报》、美国《侨报》等海内外媒体跟进报道,使“洋雷锋”的事迹在华人华侨中广为传唱。
  段功伟和同事重点突破传统外事报道的“格式化”,推出《外眼探粤》专栏,就热点、重点话题与相关外宾展开对话。如,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泰国时任总理阿披实、美国时任商务部长骆家辉等先后亮相,畅谈热点。外交部长杨洁篪表扬《外眼探粤》,认为这是广东外事报道的一大创新。
  他取得外事部门支持,连续4年推动开展国际调研,寻找转型升级、社会管理等方面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智慧,受到广东省主要领导肯定。今年,他调研“金砖之国”,推出关于俄罗斯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印度印孚瑟斯公司等的调研报道,成为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代表讨论素材。
  三、情系民瘼,为帮群众排忧解难而奔忙
  作为党报记者,段功伟情系民瘼,将群众冷暖放在心头,热情为他们奔忙,是热心的“民生记者”。2005年,他获 “广东青年志愿者行动十周年最具影响人物”称号;2011年,当选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
  2001年,他参与策划“健康直通车”行动,为困难群众送医送药。这一行动由南方报业、共青团广东省委等共同发起,已经持续10余年,将温暖和健康送到广东、新疆、西藏的城乡。
  2002年,“健康直通车”开到广东阳山。这是一个著名的贫困县,唐代韩愈曾感叹“阳山,天下之穷处也”。段功伟发现有一个斜塘村,许多村民不到40岁就早亡。他联系专家前来调查,解开谜团。原来,村子地势低,水质受污染,严重危害村民健康,解决办法是整体搬迁。他又奔走联络,发动有关方面捐款40多万元,易址兴建新村。当年中秋,村民们集体搬迁,在新房观赏了最美的圆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作出批示:全社会都要关心困难群众。
  段功伟牵线发起一个个“温暖行动”。2002年,发起救助职业病女工行动,到湖北、贵州等地寻找已经辞职回乡的女工,将她们接回广州治疗;2005年,发起改水行动,让上万群众用上清洁的自来水;2011年,发起“扶贫救心行动”,筹款2000多万元,为广东和新疆1000多名困难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免费手术……
  帮助困难群众,除了爱心行动,更需要建立完善救助机制。去年,全国各地集中报道了一些见死不救的事件,令人忧虑。段功伟和同事策划系列报道,推动2万多人接力救助患白血病的大学生柯达颖。随后,他联系广东省公益会,发起设立“广东大学生重症救助基金”。广东省德高望重的老领导、改革开放的著名闯将吴南生带头捐款30万元,使救助基金一天就募集249万元。如今,已有多名大学生受惠。
  在记者节上的发言

尊敬的庹部长,尊敬的蔡书记、黄部长,各位领导、前辈、同行,各位老师、同学们:
    下午好。今天站在这里发言,我真地很幸福。感谢大家给我机会,代表广东参评长江韬奋奖。这个奖是属于南方报业的,是属于广东新闻界的。衷心感谢大家。
  说起来有点巧。16年前我大学毕业时拿的最后一个奖,就是韬奋新苗奖。那时,为鼓励新闻学子,中国在新闻院系中评选韬奋新苗。我幸运地获了一等奖,名单还上了《人民日报》。
  临别时,老师鼓励我:韬奋新苗奖与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韬奋新闻奖仅一字之差,希望有一天你能把它改过来。
  当时觉得不可能。要知道,我们是捧着长江奖和韬奋奖获奖者的事迹,读完新闻系的。我们都觉得这两个奖高不可攀,压根儿就不敢想。
  但是,这一天真地来了。此时,我除了感怀、感谢、感恩,实在找不出更好的词汇来表达心情。是伟大的时代、改革的热土、创新的南方,是每一位领导、同事和师友热情无私的帮助,是每一位采访对象的配合支持与温暖传递,让新苗茁壮成长、梦想成真。
  我这次参评长江韬奋奖,提交的代表作就是给我带来许多荣誉的“非典型肺炎病原是不是衣原体”。当时,围绕非典的病原到底是衣原体还是病毒,广东专家与国家疾控中心观点不一致。我们顶住压力,不唯上,只唯实,如实报道广东专家的意见,支持他们按病毒制定治疗方案,挽救了很多生命。事实证明,广东专家是对的,我们的判断没有错。
  一个记者,一生能碰上抗击非典这样的战场不容易,能在这样的战场上把握住机会,不辱使命,更是幸运。我感谢报社,敢于信任自己的记者,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我感谢报社,还因为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赶上了南方日报的党报改革大潮。当年我刚到南方日报,全国党报正处于低谷。南方日报站了出来,启动了全新改版,开始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办一份现代新型党报,我们也借以实现和提升人生价值。
  改版持续注入的激情,让我们不知疲倦地奔跑,或者说是“用短跑的速度跑着马拉松”,历经辛苦换得探索创新的喜悦。以我所在的时政新闻部为例,我们在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同时,不懈探索时政报道、时政记者、时政部门的转型,努力在众声喧哗的全媒体时代,创新传播策略,优化内容生产,提升引导能力。
  当今中国,众声喧哗。有论者说,目前存在三种话语体系,一是网上意见领袖的批判性话语体系,一是各种表达诉求的民间话语体系,一是传递政党主张、国家意志的治理话语体系。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以全新的政治话语,在三者的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中,最大程度地弥合分歧、凝聚共识,引领舆论。
我深知,新闻工作不仅需要激情和眼光,更是一件用力而缓慢穿透硬木板的工作,必须使自己有一颗坚韧的心。我们要读懂中国,必须用善意的眼光去打量不完美的世界,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平衡的现实,用科学理性的专业智慧去处理复杂的问题。
  范长江先生曾说:“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问题……”他告诫我们“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这说明,无论何时何地,只有躬行大地、脚踏实地,方能干出一片新天地。
  各位领导、同行,各位老师、同学,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在小说《月光斩》中,曾说:一个好的铁匠,总是盼望着一块好钢的出世,然后用奇特的方式,使它服从自己的意志,变成一把宝刀。我觉得新闻工作者同样如此。让我们都珍惜这个时代,打造自己的传世宝刀,写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彩力作!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