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传媒人物
宁波广电集团叶赵明:感人的广播作品可以“跨越时空”
2017-07-03 

    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冯雪松曾用15年的时光寻找一个几乎被世人遗忘的身影——“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方大曾。2000年,由冯雪松执导的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在央视播出后引发热烈反响。15年后,宁波广电集团制作了广播新闻访谈作品《寻找方大曾——两代记者穿越时空的对话》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两代记者的故事,追寻的是同一种精神。那么,《寻找方大曾》是如何做到在“跨越时空”中吸引受众的呢?
 


精心推敲  大胆尝试

    《寻找方大曾》是宁波广电第一次尝试“域外”题材的创作。主创人员通过冯雪松在浙江宁波举行的“追寻一个记者、弘扬一种精神——《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书的读者见面会上的现场介绍,及后期对作品的研读,感到这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好题材:一是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背景,二是以“新闻记者的职责和使命”为主题,可以展开两代记者跨越时空的对话。

    《寻找方大曾》的第一个版本并非是现在我们所听到的访谈节目,而是一个颇具广播特色的文学专题《最长的选题》。该版的内容拓展性不够,局限于主人公个体的表述,文学性大于史实的陈述,极大地限制了主题的高度和深度。
    我们考虑访谈的形式可能更适合于《寻找方大曾》这样的素材,不仅能有效提升作品的内容空间,更因为叙述主体冯雪松身兼调查者、观察者的双重角色,在访谈过程中,其情感脉络不时在客观陈述与情感表露当中切换,使得节目更加可听可感。
    最终我们确定了第二个版本,即以访谈的形式,通过对话展开冯雪松寻找的经过;以一个调查者、观察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方大曾在新闻史的地位;通过原文摘编呈现方大曾对抗战的独特视角和思想深度;通过同时代人如范长江等人的回忆描述刻画方大曾的个性;以电话连线、录音采访强化冯雪松寻找方大曾的价值。
 


线索清晰  结构明确

    作品从“神秘消失、艰难寻找、价值重现”3个角度提问,并作了回答:
    他是谁?他做了什么?他为什么消失?这是作品第一阶段着重回答的问题。
    我站在卢沟桥上浏览过一幅开朗的美景,令人眷恋,北面正浮起一片辽阔的白云,衬托着永定河岸的原野。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
    ——方大曾《卢沟桥抗战记》
    “发祥地”这一提法振聋发聩!具备如此成熟开阔的视野,足以奠定方大曾这一个年轻的记者在抗战新闻史上的地位。
    1937年9月14日,涿保会战全面展开,18日,涿州沦陷,方大曾被迫退到保定东南的蠡县。当日,他从那里向上海寄出了通讯《平汉线北段的变化》,而从此以后,这个活力十足的生命,神秘消失……
    留下悬念后,作品进入第二个阶段——艰难寻找。

    为什么找?怎么找?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找到了吗?这是作品第二阶段着重回答的问题。
    我们从作者冯雪松的视角切入,以他与方大曾的结缘,在历史碎片中拼接还原方大曾的足迹。将15年追踪采访方大曾的历程和感悟作为线索,在访谈中娓娓道来,以谈促感。通过冯雪松对接受嘱托、寻找艰辛、父亲病故、执著坚守等心路历程的描述、在不断否定,不断发现的情感交织中,人物形象也变得更加丰富饱满。推进这部分的同时,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寻找方大曾的价值在哪里?

冯雪松
    冯雪松持续寻找的动力何在,收获感悟了什么?方大曾的文字、摄影作品呈现了什么?作品的价值在哪里?这是作品第三阶段着重回答的问题,也是作品从广度到深度必然要回答的问题。
从方大曾家人半个多世纪的等待,到冯雪松接过寻找的使命,再到对方大曾作品出现的时代背景和他“人本”思想的解读……作品最终的落脚点定格在冯雪松策划的“方大曾校园行”和用著作稿费设立“小方奖”的计划上,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尾,有情怀的延续,有想象的空间。这样便达到了主题集中、价值升华的效果。
 


“时空对话”  直抵人心

    访谈全程围绕着“信仰、责任、真情”这些关键词,故事、情感双线行进。身处不同时代的两名记者,面对着同样的命题:什么是新闻记者理想信念、情怀使命?“有史有实,有情有感”两个角度,历史与当代的时空对话,惊叹之余,更发人深思!
    “寻找方大曾”这件事至少具有“三重寻找,三重宣示”的意义:寻找和宣示新闻理想,寻找和宣示史家责任,寻找和宣示亲情与大爱。两代记者、同一价值的核心主题,家国情怀呼唤工匠精神,这是作品成功最大的支撑。

 

绥远战场上的傅作义部队 方大曾 摄


    “对家国记忆和民族历史钩沉发微、一丝不苟的执着追问;在探索之路上的清苦挫折、困境挑战前不断超越的坚韧勇气;对理想信念、情怀使命不忘初心、风雨兼程的忠诚敬畏,是‘两代记者’的鲜活故事中的共有灵魂,而这份穿越时空的默契与交叠更昭示了在当下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的深意”。
    这部作品的成功更揭示了,优秀的广播作品不受地域限制,感人的广播作品,可以“跨越时空”。

(来源:中国记协)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