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传媒人物
《羊城晚报》王倩:地方记者如何在全国两会专访到杨利伟等名人
2018-05-28 

   内容提要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作者任《羊城晚报》特派北京记者,成功专访到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以及分别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的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校长罗俊。应受访者要求,都没有拍摄视频,也没有采用任何创新的形式,只用一支笔完成报道。报道仍然有很高的转载率。本文以这两次专访为例,分享在全国两会背景下高端访谈的采写思考。

   一、确定采访目标
   见到杨利伟的那一刻,我深深感到,他仍然是个对宇宙充满好奇和敬畏的人

   由于政协分界别开会,每个小组最多只有1至2名驻粤委员,无疑,更多的省外知名人士也是记者关注的重点。在全国两会上地方媒体要跨省采访代表委员是很有难度的事,但对地方媒体来说,全国两会又是一次难得的能够接触到省外名人的机会。如何寻求突破,如何在不违规的前提下完成高质量访谈?我一直在思考。

   2018全国两会期间,我专访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特级航天员杨利伟,《羊城晚报》成为唯一一个专访他的地方媒体。

   为何把目标确定为杨利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航天强国。而在普通老百姓的理解中,航空航天代表着尖端科技发展的一极,相比很多高精尖科研领域,航空航天也是非常直观容易理解的一个领域。所以我一直希望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政协委员中进行高端访谈。

   查询本届全国政协委员名单时发现,能够查到的资料显示,有至少26名委员从事和航空航天相关的重要工作并担任重要职务,其中有如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院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等等,还有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等从事航空航天教育工作的专家。

这些专家有一个共同点,除了谈专业技术和目标规划,很难涉及更多内容,特别是航空航天涉及大量国家和军事机密,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禁区太多,很难施展。而且,专业技术方面虽然他们是权威,但《羊城晚报》作为大众传媒,面对的受众绝大多数不具有专业技术知识背景,过于专业的内容并不适合。

   所以两会结束后回顾可以发现,以上这些专家只有极个别接受了央媒如人民网和央广的短时间访问,篇幅都不长,谈的也不多。大多数都只是在群访和路上被“截访”时,匆匆抛出一两句话。

   于是我想到,航空航天最吸引人之处在于这是一项具有高度探索性的科研,亲身经历会比理论知识更加抓人,对于大众传媒来说,相比专家,航天员显然是更有故事的人。

   政协委员中有两名航天员,一位是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张晓光,另一位就是杨利伟。毫无疑问,杨利伟无论从地位、经历还是知名度上,都是最佳采访目标。而且,今年政协会议期间,杨利伟多次通过委员通道、大会发言等公开方式露面,讲述航天故事,这透露了一个信息——他并非不可触碰!

   专访杨利伟,问什么?谈什么?我想了很久。中国航天员飞天的故事在他此前数次公开演讲中都有详细讲述,但关于他本人以及宇宙,人们还是充满了猜测和遐想。甚至,网上还有各种谣言。似乎没有人真正问过他,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在真正见到杨利伟之前,我都不能确定这些问题到底能不能问,甚至,我也不知道专访能进行多长时间,我会不会中途被赶出去,毕竟他的身份特殊,限制也多。但从见到杨利伟的那一刻起,我深深感觉到,他仍然是个对宇宙充满好奇和敬畏的人。关于宇宙的话题,他应该愿意聊。

   不如就从他的亲身经历入手,谈那些对神秘声音的探究,谈那些他用身体感受到的每一个零部件的进步,甚至从自身经验出发,聊聊他对美国当年登月真实性的看法。没想到,我的好奇激发了他的兴趣,一个又一个小故事讲个不停。当谈到近视科学家很快也能上太空时,杨利伟露出的兴奋笑容丝毫不亚于我。而这个说法是之前没有被官方明确过的,我找到了新闻眼!

   对杨利伟的这次专访,其实我触碰了不少之前被限制的话题,但谈话一直在非常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每个人都充满好奇,像是一场晚餐后的老友聚会。专访结束后,杨利伟身边很熟悉他的人对我说:“王倩,你的问题提得好,我们跟他聊过那么多次,从来没听他说过。”

   让受访者说他最熟悉也最关心的话题,而不是死板地围绕提前制定的提纲或思路,应该是名人访谈最舒服也是最有收获的方式。

   二、难访的“名人”如何突破、访到?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校长罗俊,分别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同时参加全国两会,在全国高校中极为罕见

   《羊城晚报》每年全国两会的报道工作安排中,负责政协会议的记者一般是2-3人,今年只有两名记者持证。由于政协和人大的安排不同,住粤政协委员不像广东省人大代表那样集中在一个驻地,而是按照不同的界别分散到不同的驻地和会场。今年64名委员分散在8个驻地,参加26个界别的分组会议,而且各个驻地相距数十公里,每天最多能完成1至2个驻地的采访。在仅有两名记者的情况下,还要参加全体大会和发布会、记者会等重要流程,如何完成如此分散的采访工作?又如何在尽量不顾此失彼的同时抓住热点、做出亮点?

   从地方媒体的视角出发,抓住本土委员,结合本地社会热点,是最好的操作方式。所以在日程安排上,我和搭档每天都按照事先选定的重点目标确定驻地方向。我从一开始就把目标集中在了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身上,作为华南第一学府掌门人、副部级官员、新任全国政协委员、人文学者和教育改革家,陈春声身上集中了太多热门标签。

   陈春声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不仅是广东省党代会的代表,还是十九大代表。同时身兼党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更为少有的是,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今年是全国人大代表,书记和校长同时在北京参加两会。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陈春声此前从未以个人名义接受过媒体专访。这一点,无疑对任何一名记者都极具吸引力。这些因素叠加,让我明确了此行的第一目标——专访陈春声。

   作为日常跑高教线的记者,我其实非常熟悉陈春声,不仅在各种教育和政治类的会议上经常见到他。而且,我还曾获邀参加了中山大学支教团的采访活动,那次采访翻山越岭非常艰苦,陈春声作为带团领导,和记者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尽管私下里非常熟悉,但在接受采访的问题上,陈春声却一直非常谨慎,即便在那次长途旅行中,只要记者一提到专访,他都会婉言谢绝。

   如何突破?央媒没有专访过他,最为熟悉的记者朋友也没有专访过他,可见身份和关系都不是打动他的关键。

   那么只可能是话题。我花了很长时间仔细研读了陈春声公开发表的各种文章和论著,包括与他有关的书籍,试图从中找到他最为看重的内容。

   最终,在一本中大前校长黄达人写的《大学的根本》中,我找到了答案。在这本书中,黄达人和陈春声有一段对话,陈春声说:“对于人文学科的‘有用性’,我想打一个比方:一个家里最有用的地方是厕所,其次是厨房。家里最没用的东西,数来数去可以说是墙上挂着的那幅齐白石画的虾。但是家里有客人来了,你会带他去参观厨房和厕所吗?我想,大家坐在客厅评头论足讨论得最起劲的,恐怕还是齐白石画的虾。这就是人文学科。”

   这段话不仅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睛,更紧紧抓住了我的心。就在2018年初,中大刚刚成立了中山大学人文学科发展委员会和中山大学社科学科发展委员会,同样在今年初,清华大学公布了18位首批文科资深教授选聘名单,这些措施都引发社会舆论的关注和热议。而这一切的大背景其实是,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广东省,全力发展理工科学科和理工类大学才是时代潮流。甚至,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开向考生呼吁,希望大家选择理工科专业。那么人文社科的发展怎么办?有志于文科方向的学生未来如何规划?

   我本来正是希望通过全国两会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看到陈春声的这段话豁然开朗——这一定是他非常愿意谈论的话题!

   果然,这份提纲发出后,我得到了那个期盼已久的许可。

   那天的专访,陈春声的开场白是:“我今天说的话可能都不能登出去。”很少有机会和重要受访者聊两个小时以上,那天,如果不是天都黑透了要赶回去写稿,估计还能继续聊下去。

   务虚,也许不是一篇专访稿最吸引读者的部分,却可能是打开受访者心门的钥匙。(作者是羊城晚报政文部采访室副主任)

   (来源:京原路8号公众号)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