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传媒人物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者采写体会:记者要学会做有心人
2018-12-24 

   对于长期坚守在新闻一线的记者来说,最梦寐以求的莫过于得到一条有价值的独家新闻线索。在人人都有“麦克风”、海量信息泛滥的今天,记者获取独家新闻线索的难度越来越大。不过,机会总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记者能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往往能从看似不相干的信息中得到线索或灵感,从而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第二十八届(2017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我在中国社区矫正的日子”》就是一个“意外收获”。

   一、做有心人,才能获取更多的新闻线索
   记得刚当记者时,我是一名热线记者。只要每天守着热线电话,就有热心市民源源不断地打来电话报料,获取新闻线索并不难。后来,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热线不热”成为传统媒体普遍面临的一大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记者除了要主动拓展信息接收渠道,还要坚持深入一线,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新闻线索。
   2017年4月初的一天,我接到义乌市外来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负责人陶旭明打来的电话。原来,陶旭明刚接到一项任务:帮义乌市司法局拍摄一部反映境外服刑人员在义乌接受社区矫正的视频。这部视频是浙江省司法厅指定义乌市司法局拍摄的,其目的是通过境外服刑人员在义乌接受社区矫正的真实案例,客观展示中国司法特别是中国涉外司法的公平公正。
   因为陶旭明之前参与过境外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工作,义乌市司法局就委托陶旭明牵头拍摄视频。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拍摄、制作时间只有一个多月),陶旭明想邀请我帮忙,参与视频拍摄文本的起草工作。
   我与陶旭明是多年的好朋友。在此之前,因为工作关系,我与义乌市外来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及陶旭明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这次接到陶旭明的电话,我毫不犹豫地答应帮忙。不过,此时我仍对境外社区服刑人员相关情况知之甚少。
   在之后的视频拍摄文本起草过程中,我进一步了解到,义乌既是我国常驻外商最多的县级市,也是全国接收境外社区服刑人员最多的县级市。自2006年接收境外社区服刑人员以来,义乌的境外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也是此次浙江省司法厅指定义乌市司法局拍摄境外服刑人员在中国接受社区矫正视频的主要原因。
   事后我想,当时陶旭明找我帮忙起草视频拍摄文本,可能也是“无奈之举”。但在帮忙的过程中,我做到了“有心而为”,这才有了后来的《“我在中国社区矫正的日子”》一 文。
   回顾自己10多年的新闻采编工作,因为乐于助人而得到的“意外惊喜”还有不少。除去运气因素,这也与自己坚持与人为善、做生活的有心人密不可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愿意与有心的朋友交往,有心的记者自然能得到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二、做有心人,才能把握难得的采访机会
   在参与起草视频拍摄文本期间,我对义乌境外社区服刑人员相关情况有了初步了解,意识到这一特殊群体背后一定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认真上网搜索并多方查阅相关资料后,我发现此前国内关于境外社区服刑人员的新闻报道并不多,且多数只是写单个境外社区服刑人员或在写其他内容时说到境外社区服刑人员。于是,我决定采写一篇专门报道境外服刑人员群体(3人以上)在义乌接受社区矫正的深度稿。
   当我向司法部门提出自己的设想后,有关人员告诉我,尽管与在监狱服刑的人员相比,社区服刑人员所犯罪行相对较轻,但仍属于服刑人员,不能随便采访。至于境外社区服刑人员,因为存在一定的外交风险,采访更要慎之又慎。更重要的是,境外社区服刑人员都不想别人知道自己在中国被判刑,怎么会接受记者采访?
   难道就这样放弃采访?经多方了解后得知,对于境外社区服刑人员,司法部门会定期组织法律志愿者上门宣教。于是,我主动向司法部门提出:能否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宣教工作?经过商议,司法部门和法律志愿服务机构同意了我的提议。
   在之后的近两个月时间里,我多次跟随法律志愿者,对所有在义乌接受社区矫正的境外服刑人员进行上门宣教,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为境外服刑人员提供相关帮助。在此过程中,由于志愿服务工作做得比较到位,境外服刑人员对我的态度逐渐由刚开始的抵触、排斥,逐渐转变为信任、友好。
   与境外服刑人员建立良好友谊后,我再按照国籍、犯罪类型、年龄等相关情况,从走访对象中筛选出重点对象进行采访。为了尊重境外服刑人员,我还提前请司法部门单独征求境外服刑人员的个人意见。如果对方不愿意接受采访,就及时更换采访名 单。
   由于之前已经建立信任关系,采访进行得十分顺利,3名被采访对象也向我敞开心扉,畅谈了自己的违法经过,以及在中国接受社区矫正的亲身感受。
采访过程中,3名境外服刑人员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他们说,来中国前,他们曾听到一些人说中国司法如何如何不公正。这次接受社区矫正后,他们对中国司法有了更真切的了解,也亲身感受到司法部门的公正执法和人性化关怀。
   采访期间,土耳其籍社区服刑人员欧力的情况让我印象深刻。欧力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欧力在义乌接受社区矫正后,身在土耳其的父亲很担心。每次欧力打电话回家,父亲都会问:“有没有中国人欺负你?有没有受到不公正待遇……”
   在司法部门的教育下,欧力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表示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他还打算再奋斗三五年,在义乌买一套房子,并希望能娶一个中国姑娘。
欧力的态度,颠覆了我此前关于社区服刑人员的印象,也让读者可以透过文字,看到一个知错能改、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奋斗青年的形象。
   但如果没有之前近两个月志愿服务建立的信任,很难想象欧力会如此坦诚地在记者面前打开话匣子。
   三、做有心人,才能写出闪光的新闻作品
   采访工作结束后,我进入了写稿环节。写稿期间,鉴于这篇稿件的敏感性,我始终将客观、准确、真实放在重要位置,认真核对每一个细节,力求稿件的每一个字都经得起推敲。初稿写好后,金报集团陈东社长对稿件进行了认真修改和把关,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补充意见。
   考虑到稿件涉及法律和外交问题,为了力求稿件内容准确无误,我又先后将稿子发给司法部门、参与上门宣教的法律志愿机构及3名被采访对象,请他们从各自角度对稿件内容进行认真核对和修改。最后,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我再次对稿件进行修改补充。
   为了提高稿件的法律水准,我又邀请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院长、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马洪撰写了一篇题为《为有温度的社区矫正点赞》的专家点评。
   每一篇获奖新闻作品背后,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在版面编排期间,金报集团美编工作室的专业美编对版式进行了精心设计,校对室、值班领导及陈东社长再次对大样上的稿子进行认真审读,确保不出现一个文字差 错。
   在处理版面上的一张走访照片时,尽管3名境外社区服刑人员同意接受采访,但出于尊重被采访对象的考虑,美编人员对被采访外商及其孩子的眼部作了马赛克处理。版面清样后,我仍然不放心,又请教了专业律师和司法部门的专家。律师和专家认为,仅对眼部作马赛克处理,熟悉的人可能还会辨认出被采访对象。为避免涉及肖像权、隐私权及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我又对被采访外商及其孩子的整个脸部作了马赛克处理,之后再重新清样。稿件见报后,这样的人性化处理赢得了有关方面和境外社区服刑人员的称赞。
   2017年6月5日,稿件在《金华日报》3版以超过半版的篇幅刊发。这是一篇将新闻视角对准境外社区服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客观、公正、深入报道境外社区服刑人员在中国接受社区矫正的新闻作品。在一些西方人士始终对中国司法公正抱有偏见的大背景下,这篇作品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稿件见报后,搜狐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时任司法部主要领导对这篇报道给予充分肯定。6月6日,司法部官方微信以特稿的形式,全文转发了这篇稿件,并在文末注明稿件来源为《金华日报》。
   回顾文字通讯《“我在中国社区矫正的日子”》的新闻线索获取及具体采写经过,“有心”一直贯穿始终。对于一名记者来说,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既要“有心栽花”,也要“有心插柳”,因为机会往往只垂青“有心”之人。(作者是《金华日报》义乌新闻中心副主任、主任记者,来源:京原路8号公众号)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