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获奖作品
好水源哪里寻?
2017-10-26 

养猪场影响水质,蓄水池未硬底化,水管老化造成二次污染

好水源哪里寻?

 

年初,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2016年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推进94个县(市、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是其中一小项内容。“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以下简称“村村通”)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提升工程,在现有农饮工程的基础上,通过扩网、改造、联通、整合和新建等措施,把符合国家水质标准的自来水接引到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2015年,广东全面推开村村通工程建设。20168月起,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分赴各地督促切实解决村村通问题。同期,南方农村报记者在肇庆、潮州、韶关、阳江、茂名等多地走访,发现村村通工程落地、建设等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难题。即日起,南方农村报推出“自来水如何村村通”系列报道,从水源、入户、资金等方面着手,如实反映粤东西北农村地区村民的饮水现状和村村通工程建设进展。

 

  “我们村早就安装了自来水,但水是红色的,我们家不敢喝这些水,自己打了个水井,抽水喝。”潮州市湘桥区官塘镇秋溪村村民小马边说边打开水龙头,南方农村报记者看到,水龙头流出来的水有点红,盛在水桶里沉淀,一层红色的杂质沉到桶底。“这种水哪怕检测结果是正常的,谁敢喝?

  南方农村报记者在韶关乐昌市,潮州市湘桥区,茂名市茂南区、高州市,和阳江阳春市等地走访时发现,类似秋溪村这样存在水源问题的村子并不少。

 

“水里有一股猪粪味”

 

  “我们这里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养猪场,水里都有一股猪粪味。”阳春市岗美镇潭簕村村民陈先生告诉记者,潭簕村以井水为主,“这里地下水很丰富,家家户户都是挖水井、喝井水。”108日,南方农村报记者在潭簕村看到,多数农户都挖了水井,在自己的楼房顶上装一个水塔,因近年水里有一股异味,不少村民开始加装净水器。

  “有送一些水的样本去检测,超过三分之一不达标。”潭簕村村委委员陈宏放介绍,潭簕村700多户,接近3000人,每家每户都是喝井水,“我们这里有17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都有农户养猪,大部分的排污没有经过处理,多少会有影响。”

  临近的黄塘村村民李婆婆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黄塘村养猪的村民也特别多,村里有一股猪粪味道,“(猪栏)全部都没有做过排污处理,直接排放,水肯定会有影响。”另一名黄塘村的村民黄先生则认为,哪怕不是养猪,井水也会有污染,“其实很多水井离化粪池很近,而且现在阳春的工业园那么多,地下水肯定会受影响,现在水井起码要挖到10米。”

  “安装净水器的成本太高了。”潭簕村陈先生说,他们家挖的水井不好,“水都是浑浊的”,原计划安装水塔,再安装净水器,但高昂的价格让他发愁,“现在装个水塔起码1000多块,最便宜的净水器也要两千多,贵!

  阳春市马水镇新风村村民林大姐现在每天去邻村提水,“没办法,我们这里以前是个洗矿场,地下水都污染了,所以现在每天一大早我就拿着两个桶去对面村,他们村已经通了自来水。我们煮饭用自来水,洗澡就用井水。”提起井水,林大姐显得很无奈。

 

旱季无水雨季水浑

 

  几年前,乐昌市庆云镇湾雷村塘北村小组通过整合各种补贴资金,通了自来水,“每家每户都安装了水管,水源在山上,但是水不好,有一些白白的东西,所以我们平时洗澡洗衣服就用自来水,喝的都是买的桶装山泉水,一块钱一桶,但是运费要3块钱。”村民李大姐说,每逢旱季,水就不太够用,“大家都要省着点”。

  乐昌市白石镇坛祖村坛祖前小组村民十几年前就凑钱在山上找了一处水源地,把水管修到村里,引水到每家每户,“但是水不够用”。村民周先生说,20149月到12月一直没水,他要走1.5公里去挑水,“尤其是过年时,出去打工的人都回家过年,用水非常紧张”。

  湘桥区磷溪镇英山村村民也是喝山泉水,“大概一个生产队建一个水池,取水管在地下穿过,各家各户自行修建水管入户。唯独五队离山比较远,所以只能打井,喝井水。”英山村村民徐先生说,“但我们这里需求量大,旱季水不够用,雨季就还可以。”当地旱季为10月到次年3月,春节和闹热期间,在外居住的村民都赶回来,用水量大,山泉水不够用,就要用井水,但村民认为用井水不方便,水质也不够好。

  位于英山村北边的西坑村村民李婆婆说,西坑村也是用山泉水,虽然雨季时水量充足,但水会很浑浊。英山村的许先生也称:“水池没有硬底化,是泥巴的,雨季时要经常清理淤泥,不然水很脏。”

 

水管老化流出蚯蚓

 

  潮州市湘桥区官塘镇秋溪村一共500多户、2400多人,全村共用一个30多年前在山脚下挖的水井。“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水管老化、生锈,水井的水很好,但是流到各家各户就容易受到二次污染。”秋溪村村委会主任陈礼明说,“靠山那边的几十户用水就很好,但是八成以上村民的用水是有点问题的。因为水管老化,管道漏水,水龙头的水流很小,所以新建的房子基本都要自己打井。”陈礼明称,偶尔有村民反映水龙头里流出蚯蚓。秋溪村村民小黄证实,他家一到晚上就没水,“因为水管漏水,就算有水,水量也很小”。

  湘桥区凤新街道西塘村村民章先生近年也遇到一样的烦恼。“水管老化,经常没水,楼层高的水压不够,我经常要从一楼提水到三楼用。”除了经常停水,“放出来的水红红的,虽然检测显示没问题,但我们还是有点怕。”幸运的是,西塘村正在更换水管,工程已基本完成,村民可以喝上放心水了。

工程资金缺口大,各方都道难

有工作人员指出,财政按照人口而非工程预算拨款,存在一定不合理性

 

  “水都快没法喝了,现在村里打算修水管,政府也说了要修,预算是220万,可是这笔钱政府不出,我们村委会怎么出得起?”潮州市湘桥区官塘镇秋溪村委会主任陈礼明说,秋溪村每年的集体收入是30多万元,财政每年拨款十几万元,但每年的支出高达60多万元,村委会根本拿不出修水管的费用。

  南方农村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村村通”自来水建设工程中,几乎每个地方都提到“缺钱”。也正因为资金短缺,部分地方的建设进度较慢。

 

不少村民不愿意掏钱

 

  潮州市湘桥区水务局水政水资源股股长吴继荣介绍,湘桥区每个村的经济条件不一样,有的村经济条件比较好,村民愿意凑钱,经济条件差,村民就不愿意凑钱。

  秋溪村村民谢先生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要自己掏钱装自来水管的话,宁可不装,“村委会有钱,应该让村委会掏钱”。邻近的磷溪镇西坑村的李婆婆也坚决不肯交钱,“以前我们装水表时已经交过一次钱了,如果这次还要交钱,就让村委会交吧。”在湘桥区走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不少村民表示不愿意交钱拉自来水入户。“村委会没钱,村民又不愿意自己出钱,政府更没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换新水管。”陈礼明提起换自来水管的事,愁眉苦脸。

  韶关乐昌市黄圃镇里村村坛口村小组雷村长最近也在烦恼钱的事。坛口村2011年就建好了一个供水工程,每家每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但今年7月起,自来水水质变差,村民只能到离村子600多米的一个岩洞里挑水喝。“所以我们重新找了个水源,往山里挖了8米深,重新建了个水池,但是成本非常高,每家每户掏钱才凑了一万多元,而这个工程光是挖山洞就花了两万多元。”雷村长预计整个工程要花十几万元,“现在这笔钱不知道去哪里凑”。

  阳春市岗美镇潭簕村村民陈先生自从听说村里准备修自来水,就天天盼着工程快点竣工。他家挖的水井不好,很多黑泥,水都是浑浊的,“如果安装自来水只需花几百块,还是愿意掏的”。

 

水费高了用水量降了

 

  “资金缺口非常大,但向村民收取是不现实的。”负责磷溪镇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的磷溪镇自来水厂厂长刘松佳介绍,按照省财政安排,整个磷溪镇的总拨款是851万元,但预算就超过1100万元。“这仅仅是主管的铺设,还不算用户管网的改造,规划预算这个工程最少需要4800万元。这么大的缺口,我们现在也很头疼。”

  刘松佳介绍,现在自来水厂仅仅是保本经营,根本无力投资那么大的工程,“现在有很多村用水厂的自来水,我们给每个村都安装了一个总表,修到村里,由村里二级供水给村民。潮州物价局给我们的定价是两块一吨,实际上我们收取的费用是一块三毛五一吨,村里收多少就是村里的事了。”1998年,磷溪镇按照160/人的标准,收取费用建自来水厂,所以之后的每一次涨价都需要村民同意,“像我们这个地方,水费贵了,用水肯定就少了,之前我们从19分涨到135,就发现每条村每个月的用水量都在下降。我们水厂旁边就是韩江,很多妇女干脆拿衣服来江边洗。”

 

数千万元贷款怎么还

 

  “山区人口分散,地域大,我们整个怀集‘村村通’工程一共有105个项目,需要的投入肯定比平原地区大,但省里的拨款是按照人口来给的,不是按照工程总投资的比例,所以山区资金缺口更大。”怀集县供排水管理股股长杜明汉说。

  同为山区的乐昌市“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点多面广”,该市水务局农水股李股长介绍,乐昌很多镇都属于石灰岩地区,石灰岩特别硬,水管只能放地面,山区树多,容易起火,塑料管一烧就着,所以必须用镀锌钢管,造价相对要高一倍。整个乐昌市“村村通”的总投资预算达到1.16亿元,省财政补贴是4000多万元,包括285宗分散型集中供水工程和12个乡镇的标准化水厂建设。“实际上,285宗分散型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总投资是4000多万元,这部分的财政补贴是2000多万元,缺口2000万就只能靠村民自筹了。而标准化水厂建设的缺口更大,我们目前预计需要贷款4500万元。”

  “我们总投资是1.8亿元,省里的拨款是6500多万元,需要自筹1亿多元,这还只是管道修到村里,不算入户的。入户需要村民自费。”阳春市水务局水保农水股股长张运毅介绍,“我们打算向农发行贷款1.2亿元,由省财政贴息。”

  整个湘桥区的“村村通”工程初步规划总预算是8541万元,其中省财政拨款1300多万元,缺口高达7000多万元。吴继荣说,目前融资贷款是中央和省财政贴息,“但这么大一笔钱,我们也没想好要怎么做。融资是一种途径,但要考虑以后怎么还的问题,靠收水费肯定是不现实的。”

 

帮扶单位筹措资金

 

  除了贷款和村民自筹,不少地方在实际工作中还用了其他方式来筹集资金。

  早在2011年,乐昌市白石镇坛祖村就基本实现了通自来水,当时的帮扶单位广东省教育厅投资了92万元,在坛祖村建了10个清水池,2个自动抽水池。白石镇黄副镇长介绍:“资金缺口大,有的村子因为有帮扶单位对口帮扶,可以利用一部分扶贫项目的资金。”

  阳春市的张运毅介绍,马水镇新风村已经有自来水管道通到村口,7条自然村用上了自来水,对口帮扶的珠海市正准备筹集60多万元,帮余下的8条自然村通上自来水。

 

广东省人大农委主任委员欧真志就农村饮水问题接受南方农村报专访

建议适当提高补助比例,推动“村村通”建设

 

  到2018年底,广东要实现村村通自来水。今年,广东省人大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以下简称“村村通”)列为2016年度重点监督工作。111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农委主任委员欧真志接受了南方农村报记者的专访。欧真志指出,解决农民的饮水问题,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须条件之一,因而各部门正合力推进相关事宜。

 

重点监督,合力推进“村村通”

 

  南方农村报(以下简称“南农”):广东省人大为什么将“村村通”列为2016年度重点监督工作?

  欧真志:2018年广东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公共服务跟不上的问题,农村饮水问题是广东全面小康的一个短板。

  农村饮水问题是各级人大代表多年来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去年1月,部分人大代表约见了省水利厅等相关部门,省人大对此高度重视,委托第三方调研“村村通”的情况。调研报告出来之后,省人大觉得“村村通”的推进确实存在较多困难,且难度较大,决定将“村村通”列为2016年省人大重点监督项目。

  今年8月,省人大常委会6位副主任分别率领一个调研小组,到各地开展调研。省人大农委还另行组织调研组选择部分地市开展调研,其余地市则由当地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调研,实现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调研全覆盖。可以说,这次调研是上下协力,共同推进“村村通”的建设。

  在9月份省人大常委会二十八次会议上,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村村通”工作情况的报告。目前来看,省人大的监督使得各级政府比以前更加重视这项工作,推进力度更大,措施比以前更加完善,建设进度也比以前加快,成效不错。

 

资金困难,多渠道多模式筹措

 

  南农:此轮调研发现了什么问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欧真志:资金是主要的难题。省财政给“村村通”的补助资金占了总投资额的26.5%,部分地方低于这个比例。我省粤东西北地区,尤其是山区,经济比较薄弱。在调研中,有的地方反映,因为资金不足,项目都不敢报,担心报上去之后,不建不行,建又不够资金。

  其次是建设和运营的问题。有些村比较偏远,村民住得比较分散,供水管网的建设成本高。管网建成后,运营起来也有难度。有些村民觉得用山泉水就很好,自来水用得少,管网和水厂的运营就有困难。

  南农:针对资金难题,人大方面有什么建议?

  欧真志:关于资金难题,我们建议省政府适当提高补助比例。因为饮水问题是基础民生问题,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具公益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是合理的。从另一方面说,省财政适当提高投入比例,有利于引导其他资金投入。

  另外,“村村通”的补助是按照人数来确定的,但实际情况是,山区的工程投入要比平地的高,人口少的地方,工程投入也不会比人口多的地方低。简单地以人数来确定投入不够合理。

  当然,资金困难,各地不能坐等,要多渠道、多模式筹措。用好国家的专项建设投资资金和政策性银行贷款,这部分资金还款年限长,利息低,有的还有贴息补助政策。

  也可以用好市场机制。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云浮市新兴县和揭阳市揭西县,都引入了投资主体,投资主体持有工程的部分股份,建成之后的一定年限内,由其经营。新兴县依靠引入投资主体,再加上省财政补助,解决了六成资金。

  有的地市则由市统一打包,向银行贷款,解决建设资金困难。

  南农:村民住得分散、偏远,也是现实中的难题。“村村通”项目经营中,盈利与公益的平衡点确实比较难找。

  欧真志:我们在云浮市云安县调研发现,有村庄利用山区水库的水,经过净化、消毒等达到自来水标准之后,向村民供水。我觉得这种做法是比较好的,从实际出发,不一定要建一个水厂,老远将水引过来,这样成本很高,成本高,水价肯定高,村民不想用,建成后运营也成问题。就近引水,成本低,水价也低,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饮水问题。

  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哪种办法好就用哪种办法,不应限定一种模式。

 

运营维护,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南农:“村村通”要落地,除了资金,水源、入户、运营、维护等都有各种难题,管网建好后如何保障持续运营?

  欧真志:这是建立长效管理养护机制问题。9月份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政府专项报告的时候,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政府要考虑建成之后的长效管理养护机制。提出这个也是基于对以前的认识。例如过去建一些水利项目,轰轰烈烈就干起来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工程建好了,但后续的运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运行几年就不行了。

  “村村通”要作为一个长远的民生工程来建设,要有长效机制。

  南农:广东省农村饮水监管面临一个尴尬处境——无法可依,农村饮水工作主体责任不清,对农村饮水工程的水源保护、工程管理、维修养护经费以及对损坏工程的行为没有法律规章予以规范等等。

  欧真志:《广东省农村供水管理办法》就是要解决长效管理机制问题。该办法从2014年开始草拟,省水利厅很重视,先后三次征求市、县和有关部门的意见,现在已基本成熟。省水利厅提出,争取今年印发。也就是说,以后农村供水、饮水,都有法可依,有一个保障机制,这个是非常好的。

  南农:对于“村村通”,省人大下一步的工作安排是怎样的?

  欧真志:明年我们建议还继续跟踪“村村通”,继续监督,继续关注。初步计划明年将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去视察、调研,也考虑发挥媒体的监督、宣传作用。总而言之,就是凝聚各方力量,发挥人大的作用,努力推动这项工作,在2018年底实现农村饮水村村通。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