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中转型:从电视记者到新闻策展人
摘要:
在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中,电视新闻记者也需要转型,需要转换角色,需要从单纯的新闻报道人转身为新闻策展人,要成为掌控技术的“超级记者”、信息海洋里的“买手”、公共讨论中的主持人、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守卫者,要处理好新闻与报道、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关键词:媒介融合 转型发展 电视记者 新闻策展人 舆论引导
一、传媒趋势与挑战
1、新型媒体造就了信息全时空传播的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新媒体包括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前者是基于互联网的全新媒介组织,后者是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的产物,简言之就是传统媒体做的新媒体。
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矩阵、IPTV、H5、VR影像、网页弹窗,诸多新媒体手段的应用和更新令信息全时空传播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各地电视台都在努力探索“台网融合”,这也是把新闻报道作为一个立体展台的历程。例如2016全国两会期间,广东广播电视台除了传统的电视、广播新闻报道之外,还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微博、“荔新闻”APP、以及与ZAKER客户端共同打造的“触电频道”等,对两会内容进行报道。各类新媒体平台,共发布了超过280篇两会相关报道,阅读总次数超过300万。期间,记者置身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报道政协开幕前的准备情况,利用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视频技术,实现全景式报道,增加了网民的现场沉浸感。而在全国政协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获得提问机会后,第一时间利用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回传视频和图片,再配合后台收录央视画面,推出《厉以宁:创意 创业 创新是中国的未来》一稿。虽然,相比起电视的同步直播,速度上还是稍有逊色,但是新媒体技术让内容的传播更为容易,网民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信息,而不用乖乖坐在电视机前受到时空的限制。
2、受众从被动接收到主动生产新闻
新型媒体颠覆了传统受众在获知信息过程中的身份和心态。受众拥有了电脑、手机,实际上就相当于拥有了发布信息的载体。在电视转型中,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技术上,受众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个性,选择更方便使用,更符合个人风格的新媒体产品,设置个性化的场景新闻,实现民众的心理诉求。《卫报》在互联网时代一跃成为英国代表性媒体,就是因为他们很早就开始做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原创内容)内容,组织网友帮他们提供消息。
3、大数据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挑战
大数据时代信息过剩,传统媒体曾经致力于追求的独家新闻已不太容易实现。因此,如今的媒体, 既要生产自己的数据,更要善于挖掘,分析,和使用公共数据。而信息过剩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什么是有效信息,什么是真实信息,一时间很难甄别。
另外,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技术打破了既有产业之间的界线,促进了跨行业、跨地域产业的融合,形成新的产业蓝海,传统媒体必须要向融媒体方向进发,多渠道甚至跨行业发展业务,才能生存并立于不败之地。
二、电视记者的华丽转身
融媒体时代,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人。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电视记者面临转型,成为新闻策展人。
1、新闻策展人的角色定位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全称“展览策划人”,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有了策展人,才能按照主题来选择和展示展品,才能按照主题来合理布局展览现场,参观者才能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欣赏到所期待的艺术品。
策展人的理念转移至电视新闻业同样成立。互联网出现之前的电视媒体强势,播出渠道和播出内容高度一体化——电视台既负责制作内容,同时也是播出方。而新媒体具备了颠覆传统媒体的属性,包括即时化、数字化、海量化、碎片化、互动性和融合性。信息传播过剩时代,受众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搜寻自己感兴趣的真实信息。这时候就需要有专业知识背景和超强分析能力的新闻策展人来助受众一臂之力。不过,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新闻策展人兼新闻信息制作者和传播者于一身。
2、新闻策展人的角色分析
(1)掌控技术的“超级记者”。互联网思维,要求以“开放、平等、互动、合作”精神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电视记者要打破以往“追求独家”的狭隘思想,无论何时何地何局面,都要舍得去选择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将信息发布出去。CNN的记者就是为整个集团服务,电视记者与网站记者可以身份互换,总服务台会根据需要进行派遣,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了优势资源共享,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我国的电视媒体同样在摸索运营相关模式,比如2016年1月24日广东出现寒潮,粤北高速公路积雪和结冰,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晚高峰》记者首先利用PGC技术,为广东广播电视台的新媒体“触电频道”出镜,第一时间将最新情况进行传播,而且出镜的过程中,寻找了一把“冰刀”,手舞足蹈地演示,非常适合新媒体传播。
“超级记者”涵盖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能够用手机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第二个层次是一个记者能够在一天内为网站写稿,又能提供视频和博客新闻,还能为报纸写稿;第三个层次是能够为报纸写深度报道,又能够为电台电视台做纪录片 ④。
普通记者虽然能够抢占新闻“第一落点”,但是“超级记者”可以抓住新闻“第二落点”甚至“第三落点”3。2016年4月,广东佛山出现了一次龙卷风,事发当时,不少亲历者利用手机将现场拍摄下来,并且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进行传播。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电视台派出直播车赶赴现场,恐怕也不能从时效性上打一个漂亮仗。但是,拥有新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超级记者”,却可以在事发后的现场“出彩”。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晚高峰》记者通过仔细观察和大量采访,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事发地附近的一个菜市场内,卖猪肉的档主都没有受伤,而卖蔬菜的档主就有不少受了伤。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猪肉档通常是水泥砌的,而菜档则是用木头搭建的,龙卷风来临之际,肉档档主有坚实的案台作为掩护,而菜档档主没有。这为当天晚上的新闻增色不少,同时也引起了有关管理部门对防范此类灾害问题的思考。
“超级记者”还要为用户提供数据分析、社会解读和前景预测等方面的信息后续服务,既是理论家又是批评家。因此,拥有“超级记者”技能的新闻策展人,必须有过硬的新闻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优秀的采写编技巧,强大的分析总结能力,并且能对各类媒体技术融会贯通。
(2)信息海洋里的“买手”
云计算让公共数据库无处不在,新闻策展人挖掘的信息如同浩瀚信息海洋中的一滴水。因此,新闻策展人需要在坚持用户本位理念的前提下,根据用户的需求选择和分发不同形式、不同版本的内容。也就是说,新闻策展人强调“后台支援”和“弱采强编”,要对大量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整合,将“展场”布置得合理、直观而有趣,最大程度上减少用户寻找真相的时间成本。而在这个布展的过程中,还要如“买手”一样,根据不同媒介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内容本身来对渠道进行取舍和调整,通过技术手段把优质内容发给用户。
(3)公共讨论中的主持。互联网强调互动、分享、跨界。当“报道”变为“对话”,当“单向传播思维”转为“双向跨屏展示”,新闻策展人还需要成为公共讨论中的主持。
互联网时代,每天舆论场都会生产出无数话题,受众基于个人理念和利益,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总是希望成为部分范围内的舆论领袖。传统电视媒体主持体现的角色是舆论的引导者,而新闻策展人在公共讨论中的角色则体现为舆论的发起者甚至是创造者。有时候,新闻策展人可以与用户角色互换,进一步彰显平等对话。当然,必须重视的一点是,新闻策展人必须有把控全局的能力,既满足个体交流需求的本能,又能保证公共空间的理性讨论。
(4)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守卫者。网络时代合格的新闻人所应该关注五个层面,即“比信息更重要的是信息的解读,比事实更重要的是事实的真相,比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新闻素养,比新闻传播学更重要的是其他学科的知识,比上述一切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⑤。
时效性、碎片化、过度追求愉悦的融媒体时代,内容的重要性在很多时候被减弱,新奇趣反而成为了吸引网友的重要因素。为了博取眼球,部分信息提供者,可能存在夸大事实,篡改事实,甚至颠覆事实的行为。纵观目前,虚假新闻“病毒式”传播的速度往往让人咋舌,新闻内容低俗化越演越烈,“人肉”行为常常掀起全民狂欢的局面,这些种种,单靠“普通记者以及网友自律是绝对可能的,新闻策展人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闻策展人要具有政治敏感性,法制意识、人道精神,以及还原事实真实性的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引导网上舆情文明理性发展,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三、新闻策展中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1、报道与评论
新闻策展中,报道与评论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在民生新闻栏目出现之后,新闻报道讲究的是细节化,剧情化,可视化操作。而新闻评论也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更多的只是“点睛之笔”,主持人往往就一个观点进行论述,由于时间、篇幅、个人阅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很难深入全面地进行探讨。
新媒体时代,新闻策展人,则更要具有全局观。在新闻报道当中,多利用新媒体手段,力图第一时间还原事实的多方面,将内容集成化,将“记者赶到现场”变为“在现场的记者们”。而新闻评论,也不能只挑选其中一个方向来进行,要发动广大网友的智慧,让不同声音不同的观点得到释放,当然,这些观点应该是理性的,具有专业水准和客观分析能力的,让最合适的人来发声。
新闻策展当中,报道与评论的占比应该是旗鼓相当的。因为网友已经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期望通过评论来与人交流、表达自我、实现价值。
2、新闻与舆论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更多的是“数据新闻”,就是对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它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服务公众利益、公开的数据、可视化。
舆论则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以往在传统电视媒体中,新闻事件往往主角,先于舆论,而且所占篇幅版面也通常较大。新媒体时代,新闻与舆论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新闻策展的重要任务,除了把真正有意义的真实信息寻找出来,并按照不同平台参与者的习惯和爱好进行布局和展示之外,还要对各种理性或者稍微偏激却有见地的舆论声音进行展示,让发声者在此过程中找到成就感,让持相同观点的网友找到共鸣,以及让持反对意见的网友能够通过观察别人的言论修正自身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的讲话中指出:“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⑥ 。
营造舆论场的目的是形成一个开放、透明而有序的舆论环境,让用户提高参与感和对话感。这种对话感是多样化的,既有跟身为主持的策展人之间的交流,也有与网民之间的思想火花碰撞。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有了广大网友的参与,舆论的形成与新闻事件的发展,应该是基本同步的。在传统电视节目当中,由于播出时间的固化以及线性传播的特点,舆论的形成往往滞后。而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产生,令新闻内容的传播几乎达到与发生同步,因此,舆论的形成速度也是相当快的。新闻策展人要意识到这一点,在营造舆论场的时候,要有同步甚至超前的意识。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闻叙述更加个性化、平等化和视觉化。用户对于某一家媒体的忠诚度也大大降低,传受界限也逐渐模糊,新闻伦理本身也收到巨大挑战。但是,无论如何发展,归根究底都是在“拼人”,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电视记者要认清形势,努力成为转变为优秀的新闻策展人,从心态,技术,工作方式等等上作出改变,才能更好地履行媒体人的责任,践行正确舆论引导的使命。
注释:
张惠建,《全媒体融合“超车” 广东广播电视台2016两会报道的创新探索》,人民网-传媒频道,2016.03.16
周宇诗,《智者|王辰瑶:过去不属于新闻的内容现在正在成为新闻》,南燕新闻网《丽水路日志》,2016.04.25
蔡雯、邝西曦,《对话式传播与新闻工作者角色之变——由 “僵尸肉”新闻真假之争谈起》,《新闻记者》,2015(9):51-56
④ 欧阳霞,《媒体融合环境下全媒体记者的素养》,《青年记者》, 2014(12):35-37
⑤ 程忠良,梅玉明, 《全媒体时代新闻职业的变化》,《青年记者》,2010(18):21-23
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4月26日。
作者 李敏(广东广播电视台 )
谭天(暨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