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庆存院士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中国气象界的光荣”
■ 本报记者/黄仁兴 黄娟娟
6月23日,随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先生获得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奖”的消息传开,国内各大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在曾庆存先生的故乡广东阳江,这个消息更是刷爆了朋友圈,家乡人民充满自豪地奔走相告这一喜讯。
曾先生出生于1935年,今年已是81岁高龄。25日,带着阳江父老乡亲的问候和分享喜悦的心情,本报记者专程赶赴北京,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先生的办公室。曾先生的办公室在一幢不高楼房的八层,约10多平方米,堆满了书籍和资料。怀着对故乡人的情感,曾先生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与几年前采访时相比,先生头发明显苍白了些,但仍精神矍铄。
曾先生悠悠地收拾着东西,为我们腾出地方。我们怀着崇敬之情向他道贺,他却平静地说:“获得这个奖意味着世界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成果的认可,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更是中国气象界的光荣。”
● 谈获奖:“这个奖是奖给中国的”
国际气象组织奖(IMO奖)1955年由世界气象组织在第二次世界气象大会上设立,是全球气象界的最高荣誉奖项,享有“气象诺贝尔奖”之称。该奖每年颁发一次,不接受自我推荐,只有世界气象组织成员才有推荐资格。每次只奖励一人,奖励对象为全球在气象、水文和地球物理科学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士。中国此前获得该奖项的科学家只有陆其峰、秦大河、叶笃正等寥寥数人。
曾先生告诉我们,他得知自己获奖的信息并不比外界早多少。瑞士日内瓦当地时间6月22日下午,世界气象组织做出评奖决定,此时中国已是深夜。23日上午,研究所通过电话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他,随后,亲朋好友、家乡父老也纷纷祝贺。
“这个奖不是奖给我一个人的,是奖给我们国家的。”曾先生感慨地说,中华民族有着勤奋勇敢的优良传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近300年来才被西方国家抛在了后面。现在中国变得强大了,中国的气象事业在世界上起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奖意味着世界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成果的认可。“七一”将至,作为一名有着数十年党龄的老党员,曾庆存院士还特别感激党组织对自己的培养。
对于这位45岁便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9岁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60岁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79岁当选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同时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于一身的气象学家来说,多一个头衔或许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对于中国气象学界来说,这是一份来自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从古代的张衡、石申到郭守敬,到当代“气象三绝”郭晓岚、谢义炳、叶笃正,再到曾庆存先生,中国天文气象事业研究再次登上了世界科学的最高峰!
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的代表称,曾庆存院士是世界上享有极高知名度的科学家,在大气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在卫星气象遥感理论、数值天气气候预测理论、气象灾害预测和防控调度问题以及地球系统模式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为国际学术交流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江说,曾先生因其在科学上的杰出贡献获得IMO奖,这将对推动我国气象领域的科技创新起到鼓舞作用。
● 忆师恩:感恩母校老师的培养
曾庆存先生的老家在阳江江城岗列玉沙。从阳江一中毕业到广州、北京求学后至今离乡数十载,曾先生始终对家乡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他多次回乡探亲叙旧,而且在诗词等作品中忆起亲友和家乡风物。交谈中,在回忆童年、感恩故乡时,曾先生讲的是一口地道的阳江话,让人感觉亲切而温暖。他回忆,最近一次回乡是在2012年12月,他回母校阳江一中给年轻的学子们做了一次演讲。
“正是有母校的培养,才有我的今天。”当时,曾先生是这样说的,他还给师弟师妹们殷切寄语:“要有理想,要勤奋刻苦,要坚毅,打好基础,文理兼备,才能在科学上攻坚、创新”。时隔几年,曾先生仍然谦逊地把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归功于母校。
忆起在阳江一中求学的日子,曾先生特别提及了两位老师,一位是班主任兼历史老师叶观曦,另一位是数学兼物理老师冯思伟。他形容前者为“循循然善诱人”的夫子,后者则是“望之严然,即之也温,闻其言也厉”的学者严师。
曾先生回忆,有一次叶老师特别问到,班上有七八个同学文理科各门功课都很好,不像过去中学分文理科的情况,是什么道理。当时还是中学生的曾先生想了想回答说,学习本是融会贯通的。“叶老师很欣赏,其实他自己早就明了,只是在启发我,由我通过思考说出来。”曾先生说,没有叶老师的启蒙,自己不可能融会贯通,不可能热爱上自然科学。
数学物理老师冯思伟则很“苛刻”,总舍不得给学生满分。有一年期末考试,他把本来给的100分改成了98分,还说数学有严格逻辑标准,可以得满分,但物理是对自然物的认识,不可能全部描述,没有十全十美的,不应该有满分。“这些话虽然缘事而发,似不经意,而他学者的思维本来就是如此,是对我非常重要的启蒙,即数学物理都必须严密推理,两者又有区别。”曾庆存先生说。
日后的学习、研究中,曾先生始终牢记恩师的教诲,科学严谨、精益求精,取得了世界为之瞩目的成就。2002年,曾先生应母校阳江一中校友会之约,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忆师友》,怀念恩师。在文章中他叙述:“也正是依靠两位恩师启发教导我的两条:融会贯通、严密推理,在强手如林的北大和后来出国留学和讲学中,我这个从小地方出来的也并不稍逊,这或许可以告慰于恩师、母校和故乡父老的。”
● 说追求:知识分子应当志存高远
虽然已年逾八旬,曾先生依然停不下忙碌的脚步。先生说,近年来,他又在忙着大科学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器”的研究。该项目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提出,并已列入国家计划。
由于经常外出开会、调查研究,曾先生异常忙碌,搞专业研究的时间反而少了。当记者问及,几十年来如何能做到专注于一个领域,攻坚克难,屡创佳绩。曾先生作答:“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这是他个人的座右铭。他对中华民族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他的一贯原则是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做任何事情,不光是为自己,而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想到这一点,就一定会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也一定会心安理得,淡定从容。”曾先生说。
曾先生言必笃行,他亲自为青年人讲著名爱国诗人《屈原传》和《橘颂》,讲《诸葛亮传》和《诫子书》,勉励大家爱国,志存高远,学以广才,志以成学,为国家、人民和科学事业而努力奋斗。
1961年,26岁的曾庆存从苏联毕业归国时曾写了一首《自励》诗:“温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驱前。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立志攀上大气科学的珠穆朗玛峰。
而今,尽管摘获“气象诺贝尔奖”,曾先生却依然谦虚。他说:“我曾有此志向,也一直努力攀登,但种种原因所限,我没能登上顶峰,大概只在8600米处建立了一个营地,供后来者休憩、继续前行。真诚地希望国人勇于攀登,直达无限风光的顶峰。”
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大气物理是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科学,曾先生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正逢其时,受人类活动和自然界变迁的影响,地表生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希望有更多人从事气象科学研究工作,利用所学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