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民俗文化路在何方?
□ 黄仁兴
多元化不仅是现代社会的特点,也是文化的特色。沧海桑田,民俗文化的形成往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随着时空的变化,阳江民俗文化正在迅速走向退化。保护民俗文化,已经成为地方寻求发展进步的应有之举。
阳江民俗文化正在逐渐走向衰亡?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得从文化的概念说起。什么是“文化”?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知道,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其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民俗文化,是指文化中的精神财富部分,其包括人们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内容。也就是说,文化的孕育与传承,需要有一个相互衔接的时间和空间。没有了特定的环境氛围,文化就会随之消失。记得小时候在乡下过春节,从年初一开始,一连几天,左邻右舍的大人们轮流着帮各家做炒米饼。一大摊子人拥在一起,一边协作,一边笑谈村里新近发生的新鲜事。如,哪家最近添了男丁?哪家今年经营何种生意发了财?算盘着栽种何种作物最合算,诸如此类,大家相互交流信息,相互受用传统节日的休闲。孩子们则成群结队尾随着过来“拜年”的舞狮队,走村串巷,时不时还点上几串鞭炮,尽情地享受做孩子的乐趣。到了年初七,各家各户又都到野外去“踏青”,捡回各色青菜,煮成一大锅,然后男女老少围在一起“尝鲜”。总之,过年就有过年的样子,整个村落一片欢乐、祥和,到处洋溢着人情味。现在,这种原汁原味的乡下过年文化恐怕已经是一种奢侈品了。在城里,人来人往的社区替代了古朴大方的村落,坚厚的“水泥柱”和稠密的“蜜蜂笼”隔绝了草根社会那种宗族、亲疏和乡里情素,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陌生、契约味显得越来越浓重。就连过春节也别忘了筑起“长城”,在牌台上“斩”你一刀。怪不得我和儿子回乡下过了一个春节,儿子就念念不忘乡下那种快乐,把回乡下过年当作获得奖励般高兴。
环境的变迁、破坏,必然会导致民俗文化的式微、衰落和异族文化的侵入、占领。且看被喻为中国情人节的元宵节,街头冷冷清清,可到了西方情人节的那一天,东门街头、石湾南路却人山人海、鲜花簇拥,形成了一道情人互献殷勤的场景。现代许多年轻人,言必称美国,把生活西式化当作时髦,吃的是西餐,讲的是英语,染的是黄发,看的是好莱坞大片,过的是洋节。他们当中的一些人,除了外表还是一身黄皮肤,其他都变成了“鬼佬”。
说到这里,我想,对阳江民俗文化是否走向衰亡?相信大家已经是不言而喻了。
为什么阳江民俗文化在生活中渐行渐远?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说起。改革开放以前,以干部、教师、医生等公职人员为主体的知识分子阶层,实际上成为了地方特别是社区和乡村的精神领袖,他们通过言传身教,感染邻居,教化风气,安抚一方。可以说,没有知识分子就没有居民社会,他们是社区中最具道德权威和影响力的“保长”,正是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社会与国家之间才得以相互沟通。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经济迅速转向市场经济,导致社会结构急剧变化。大批私营企业主、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律师等等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的“新贵”,并且出现了专业化和精英化的趋势,他们逐步取代了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在农村,相当一部分的农村知识分子已经流转到了城市,文化的传播随之失色。如,我们老一辈人都知道,阳江乡下有一种习俗,凡是到外面当官或经商的人,都得为乡梓做一些公益事情,或给农村老家捐一些钱物,或定期回家乡讲学,以此作为自身“告老还乡”的提前投资,这种做法,俗称为“征偿”。但是,当今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精英洗脚进城后,即使从岗位上退下来,也不再返回原地居住,所谓的“征偿”规矩也就被彻底打破。在城里也是如此,这些年来,我们片面地理解“发展”,把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割裂开来,常常是泾渭分明、此长彼消。现在,虽然城市慢慢地成长了,但没有很好地呵护文化古迹、文化习俗,也没有认真地进行社区功能的建构,“小政府大社会”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如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南门街”“青云路”这些珍贵的老牌坊都被毁灭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北山山歌擂台”“东平咸水歌对唱”等传统节目失真了,就是有所组织,活动背后也充满了商业色彩。真正悦民意义的传统节目只能在童年遥远的记忆中找寻。由于传统宗族社会、邻里关系被瓦解后,新的社区社会和市民关系又构建不起来,民俗文化社会几乎变成了一片荒芜之地。民俗文化是一个“魂”,这个“魂”一定要依附于某个“体”,这个“体”就是具有某种特定结构的社会,这是此地方不同于彼地方鲜明标志的社会,没有了这个社会,民俗文化就如无主孤魂,只能在观念的形态里飘荡,无法落到日常生活层面去。久而久之,民俗文化就会在生活中渐行渐远,直至消亡。
如何保护和传承阳江民俗文化?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还是从一个案例说起为好。笔者曾有幸随团到新加坡考察学习。大家都说那是一个在大陆已经流失了的“中国”,它对“俗”文化的保留程度着实令人震惊。新加坡人深谙,中国传统的以德治国和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长治久安之根基,经济越发达,社会越成形,这一套东西越行之有效。新加坡政府大力倡导天人合一、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南洋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宁可多花一大笔钱,也要保留位于校园内的一座小山,依山而造。就连惩罚犯人,新加坡也使用中国最原始的“笞”刑(用鞭子抽打犯人,当地人称之为“鞭”刑),因为他们知道,惩罚不是目的,惩罚重在教育,用最具表演性的刑罚鞭打犯人的过程,也是警醒后人的过程。新加坡人也很有礼貌和是非感,每一个人都活在良心、荣誉、安全、自尊之中,在这里才真正体会到以人为本的感觉。
所以,要传承民俗文化还需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就政府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要有长远打算,进行体制创新,成立民俗文化工作专家委员会,聘请各领域专家代表为委员,负责对民俗文化进行重新布局的规划论证,并将规划法律化、制度化,然后分步推进实施。如,对阳江方言这种公共交往工具,因其具有公共性和必须遵循一定的语言规律,就应该集中人财物力进行集体研究创作,拿出一套规范的东西来,否则,一人出一本方言字典,叫后人以哪一本为准?当然,抓紧抢救地方方言是对的,除了出一本规范的高质量的字典,还应该运用田野调查、数码录音等各种综合手段来保护方言。就群众而言,阳江人应该发挥主体作用,尤其是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要克服功利、浮躁毛病,真真正正沉下去,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工作、搞研究。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阳江民俗文化的传承一定会有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