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公益慈善栏目《点行善》的创新与发展
文/陈丽荣
[内容摘要]佛山电视台公益慈善栏目《点行善》以多视点对社会慈善公益事业进行关照,以多弧线的叙事手法展开每一期节目,以多媒体传播扩大社会影响,搭建起了高效运作的公益平台,其经验值得同类节目借鉴。
[关键词]公益慈善栏目:《点行善》;创新;发展
新世纪以来,关注困难群体,倡导公益事业,宣扬现代慈善理念为主题的电视栏目陆续出现在荧屏上。2006年,东方卫视推出了大陆第一档原创明星慈善节目《闪电星感动》,并以明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换得相应的价值来帮助社会困难群体。2007年,贵州卫视推出的《百万智多星》,规定参赛选手所获高额奖金按照一定比例捐给公益团体。2014年,倪萍主持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以及央视《梦想合唱团》、湖南卫视的《帮助微力量》、四川卫视的《公益中国》等节目,都以各种形式将公益与观众联系在一起。
2015年5月11日,佛山电视台推出一档公益慈善栏目《点行善》,在南海频道晚间强档播出,成为广东省首个公益慈善栏目。《点行善》共设三个版块:《点滴纪录》通过微纪实影片讲述主人公的故事,传达“人人都可以参与慈善”的核心理念;《点样行善》借助访谈业界专家学者介绍公益慈善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最新资讯;《行善乜都掂》为广大求助者与社会资源对接,并为活动资讯提供发布平台。如栏目宣传语所言:“我们要做的是传播普通人做恒常的善事,让小小的付出能够得到大家多多的关注,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善念和行善氛围”。
一、拓宽选材范围,着力关注社会现实
慈善公益类电视节目往往从谋求社会公众利益出发,以困难群体为主要关注对象,以“帮助”为主要救助形式,以记录和反映单个人或者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为表现手法,体现出典型的人文关怀,从而唤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点行善》是一档周播栏目,每周一晚7:30首播,自开播至今,已播出近八十期。节目内容丰富,选题新颖,以多样化的视点展开社会关照。中国民间力量在尼泊尔大地震进行救援、中国志愿者到文莱支教、佛山人西藏助学以及50公里徒步行走等大型公益活动都 成为节目选题,通过专业媒体的视角、广阔的视野、纪录片的形式出现在电视荧幕上,与公众一同思考“点样行善”,感受“点滴都是善”。
(一)坚持公益主题,立足为公众服务
面对纷繁芜杂的世俗诱惑与考验,电视人需要坚持用公益节目来反映真情、爱心、关怀、无私等一系列美好的情感,唤醒人们心中对道德的呼唤,对真善美的追求,以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到观众。
例如“乐善九江·幸福全城——九江镇‘爱的纪念’结婚周年纪念”微愿望征集活动由《点行善(亮心公益)》推广,节目旨在征集九江镇的夫妻结婚周年纪念愿望,帮助有需要的夫妻圆梦。该活动在辖区内掀起“爱的纪念”微愿望圆梦热潮,弘扬助人、和谐的婚姻价值。微愿望征集的启动仪式有舞蹈、话剧、精彩的婚姻讲座等多种形式。负责舞蹈表演的西桥和谐舞蹈队成立于2009年,队员每晚坚持学习,走进社区和街头,为各行慈善活动奉献自己的力量。
又如2016年9月1日《慈善法》正式实施,将9月5日设为首个“中华慈善日”,为迎接慈善日的第一缕阳光,《点行善》节目组约同500名跑者陪同视障人士,在凌晨5点的西樵山举办一场3.8公里的公益善跑活动“晨曦善跑”。在当晚的夜跑活动中,一个个普通人用汗水印证:我们从夜幕奔向黎明,我们用生命影响生命。你我身边发生的温情故事传递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平凡之中闪烁着伟大。“公益传播可以通过‘议程设置’的功能,向人们提供价值和行为的范式,去竭力唤醒人们的‘集体良知’”[[[] 马晓荔,张健康.公益传播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传播,2005,03.]]
以媒体宣传助推活动推广,媒体得到了很好的新闻素材,活动也得到了主流媒体的背书,更多的社会大众从活动中受益。
(二)聚焦困难群体,传播人文精神
国内很多慈善公益栏目以救助、帮扶弱势群体为目的,深入挖掘困难群体真实的生活状态、生活矛盾、情感故事,并以专题纪录短片或者新闻形式呈展,目的在于引起社会公众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与帮扶。《点行善》节目观照多种社会困难群体,比如儿童,其关注的范围就有孤儿、智障儿童、留守儿童、早产儿等。2016年7月11日的节目《彩虹之路》讲述了一群智力发育有缺陷的孩子在彩虹学校特教老师的帮助下学习各种运动的故事。咏春、游泳、攀岩、篮球等多样化的运动成为他们主要的学习科目,这让孩子们开始接触外界更多的事物,逐渐回归正常的生活。《画出心星》的纪录片板块为大家讲述一位患有自闭症的小画家的故事。一位9岁的男孩,既不懂得和家人沟通,又不懂得和身边人相处,却通过一支小小的画笔向这个世界敞开了心扉。其实,随着媒体的不断宣传,社会大众的努力,公众对患有自闭症的群体逐渐有了初步的认知,然而,对于自闭症这个群体的教育,很多家长依然感到茫然。针对这一点,在第二个版块《点样行善》中,节目组请来有早教丰富经验的星儿机构的温老师讲解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方法,消除了许多家长的心理误区。如此务实的内容安排也体现了节目的人文关怀。
(三)记录国际援助,拓宽题材思路
大多慈善公益类电视节目的选题比较单一,局限在资助老弱病残上。然而,慈善公益类电视节目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民生节目,尽管是慈善的成分居多,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公益性质,决定了这种电视产品的选题可以有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在首期节目中,主持人李文颖与节目组成员飞赴尼泊尔,记录了国内民间公益组织走出国门展开的国际救援活动,并拍摄制作出有关佛山人在尼泊尔大型抗震救灾活动中成长的纪录片。节目播出后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化视野。2014年12月22日,佛山市委举行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文莱项目第二期志愿者公开招募,经过为期半年的严格筛选最终确定了10位青年优秀志愿者飞赴文莱进行为期一年的文化交流活动。十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年轻人,带着中国古老文化的气息,肩负着佛山志愿者的无上光荣,在7月28日飞赴文莱,参与为期一年的文莱援教活动。慈善公益栏目《点行善》拓宽选题,扩大视野,肩负起时代责任,真正做到了关心社会热点、难点和痛点。
二、创新艺术手法,提升栏目的审美品味
从每个个体节目的操作形式来看,《点行善》大大超越了社教类节目的自身特性,将新闻、专题、访谈和纪录片等节目形态进行了有机地融合嫁接。
(一)真实记录+公益慈善
《点行善》客观地记录主人公们的生活原貌,用真实的故事传播正能量,饱含触动心灵的情感元素,将一个个励志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2015年11月9日播放的《与你同行》讲述了南海大沥一户夫妻双残的家庭故事。丈夫是一级残疾退役军人,妻子是脊椎严重变形的三级残疾人。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身高不足1.5米的弱小女性凭着坚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为这个特殊的家庭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在节目《桂城社区的暖心“大白”》中,纪录片讲述了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的一名80后男护士杨永基,为出院后的病人提供专业的社区护理的故事。杨永基每年平均接触个案130多个,走访社区提供服务2300多次,拖着医疗箱顶着日晒雨淋,微笑着坚持每天到不同病患家中提供延续护理服务。他给病患提供更多的护理及健康知识,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护理,更是给予精神上的关爱,被称为桂城社区里的暖心“大白”。
(二)故事化的表现手法
电视公益慈善栏目《点行善》以具有特殊背景的真人真事为基本主线,通过访谈等方式还原故事情节,生动地讲述主人公的故事,用真实的故事打动观众,有效发挥电视媒体的号召作用,进而以公众力量帮助节目中的人物解决实际的困难。在《“公益-女企”:助力弱势妇女完创业梦》节目中,为了扶持单亲、困难家庭、失业在家等处境下的困难女性群体圆创业梦,南海区妇联通过“爱·益·家——首届南海妇儿家庭创新公益项目大赛”链接女企业家协会资源,资助了“微创业妇女空间“公益项目。
《点行善》栏目可以说是集公益慈善纪录片、公益慈善采访、公益慈善帮扶为一体的公益慈善栏目,并以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呈现出三种不同形式的板块,编排而成一期节目。在《点行善》中,主人公的故事在多样化的叙事框架内呈现出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的效果,进而为栏目不断制造新的亮点。
(三)善于把握情感点的布局与节奏
编导在搭建一档节目或片子的大体结构时,首先要考虑到兴奋点(情感点)的布局和节奏。一档节目必须有无数个兴奋点(情感点)的支撑,而且每一个兴奋点(情感点)的强烈刺激程度是有节奏的,呈梯形不断地向上延展、攀升。例如节目《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讲述了一个佛山的公益组织去川西高原深处的一所寺庙学校做志愿支教的故事。节目开篇主持人的开场语便向观众抛出疑问:“这68个小朋友都是男孩子,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那些女孩子去了哪里?”观众不禁会产生好奇,带着疑问认真观看接下来的纪录片。观众的情绪随着纪录片的叙事向上延展,接着新疑问又产生了:一个面向大海的佛山的公益组织、一个靠近太阳的藏区寺庙学校,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又是什么让他们彼此温暖?在第二个板块《点样行善》中,节目组特意邀请了种子企业的董事长邓伟雄先生和民间支教志愿者协会的秘书长到节目现场接受采访,由业界的专业人事告诉观众,要改善藏区的教育,支教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一个个情感点经编导精心策划之后,有机地融合在整个节目的大结构里,一环扣一环,张弛有节奏、快慢有章法,让观众的内在情绪随着节目情节地发展而跌宕起伏。
三、加强媒体联动,注重传播效果
慈善公益类节目综合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其不仅追求节目的收视率,还关联着社会价值观的导向问题。
(一)以互联网众筹汇集善款
公益类电视节目的常态播出可以保持公众对公益事业的持续关注度,而大型电视慈善公益活动的举办可以提升公益事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互联网众筹+慈善关爱贫困重症青少年”活动由佛山本土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种子拼图”联合佛山电视台南海频道《点行善》栏目等近十家广佛慈善机构举办,以“创信平台善行天下”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慈善公益界、金融界等500多人参加。在2015年6月8日晚的慈善拍卖晚宴上,10件收藏品被拍卖,共筹得善款11万余元。这些善款全额捐赠给慈善机构,用于帮助贫困重症青少年,尤其是支持“拯救掌心宝宝”公益行动,帮助重症贫困早产儿。南海频道《点行善》栏目制片人李文颖建议通过线上“互联网+慈善”,线下垂直马拉松这种活动形式,探讨对青少年儿童大病救助的众筹模式。《点行善》力图做到善款资助透明化,最大限度资助社会弱势群体。
(二)整合多种媒体渠道实现“公益互联”
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背景,电视公益节目的发展应该积极整合新媒体来进行传播,从用短信、微博等方式来进行宣传,到现在采用二维码扫描这种全新的媒体功能来吸引受众参与互动。《点行善》组建的“一齐撑新媒体公益联盟”号召每一个与栏目合作的单位、部门一起在各自微信公众号上共同推送《点行善》微信公众号内容,为传播公益、传递正能量,为公益传播加油,一齐出力撑。微信公众号实时推送,呈现高度互动的“公益互联”,更好地连接社会个体与慈善公益活动。
(三)整合社会资源做大公益影响
《点行善》凭借其地缘优势和人文优势,还邀请了明星艺人和社会知名人士参与公益慈善互动,用其知名度扩大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同时,还联手政府部门、企业以及高校的公益研究机构,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更好地组织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例如“当慈善遇到众筹”活动邀请了南海区民政局副局长高原、启创项目发展部黄汉威、创绿中心总干事助理陈凡、映诺社区发展机构沟通官王颖等4名资深的社工专业人员与50多位NGO组织的社工机构负责人开展了一场关于众筹的论坛,介绍南海区慈善会将向社会组织开放的“慈善阳光信息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提供公益慈善项目的众筹服务。
后记
当今许多人一谈到做公益,就认为是捐款捐物,有的慈善公益类电视节目奉行“公益搭台,娱乐唱戏”低级手段,打着公益的幌子,却一味地搞笑,用娱乐来吸引观众,而且格调、品味以及质量都相对较差。慈善公益类电视节目传达的应该是与人人直接互帮互助的美好情感,公众更加愿意看到真实的感情流露,而不是娱乐元素的泛滥。媒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应该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理念,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资源优势,从宣扬真、善、美出发,把握公益慈善的实质,向社会传递真正的正能量。佛山电视台公益慈善栏目《点行善》以多视点对社会慈善公益事业进行关照,以多弧度的叙事手法展开每一期节目,以多媒体传播扩大社会影响,秉承媒体专业主义,承担媒体社会责任,搭建起了高效运作的公益平台。可以说,《点行善》栏目强化了当下媒体亟需的社会责任感,凸现了慈善公益类电视节目的励志性,为做好公益传播提供了一种较为成功的模式。
作者:佛山电视台南海分台 陈丽荣
注释:马晓荔,张健康.公益传播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传播,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