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周文硕 通讯员周智雅
图/记者张锋锋
44岁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姑娘歌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符海燕怎么也想不到:建立才两年多的微信交流群竟打破了雷州歌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传统,成为时下雷州歌传播的主要方式。
雷州歌,也称雷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宋朝起在雷州半岛流行,后衍生出姑娘歌,题材大多局限于日常生活。“但通过微信群,越来越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唱作雷歌。相比老一辈,他们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广阔。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每天至少300首相关主题雷歌在群里飞。首首都体现年轻人对国家发展的关注,也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心愿!更可喜的是,这些原创雷歌被朋友圈大量转发,传播效果前所未有。”昨天,符海燕自豪地对记者说,近期热心群友计划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雷歌中并编辑成册,让更多人感受新时代脉搏。
好新鲜
唱:
微信有个八仙洞,雷歌交流为初衷。
互相论谈共赏识,饭后茶余乐融融。
昨天,记者在雷州市纪家镇见到了符海燕。她介绍,这个雷歌微信交流群名叫“醉歌仙洞”。群里的成员轮流当“韵官”。雷歌有25个常用韵,要按韵写歌,每句7个字。韵官确定每天作歌的“韵”,6时开韵,23时30分收韵。群友必须要按韵写歌和对唱。
微信群里聚集了近300名雷歌爱好者,有唱作高手,也有刚入门的新手。春节,他们唱“金鸡三遍报春禧,爆竹千头迎春天”;元宵,他们唱“火树银花灯闪耀,龙狮欢腾闹元宵”;国庆,他们唱“举国欢腾贺国庆,四海升平乐民心”……
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国内外时事热点,都能成为群友歌唱的内容。日前,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他们对此深有感悟,放歌“国家富强人才盛,各族人民同条心,十九大开喜庆日,放歌一条表心情”“已闻报告目标定,政策利民大复兴,全面小康奔四化,美好未来圆梦成”……
巧心思
唱:
巧用网络有成就,歌词歌意句句优。
推动雷州歌文化,贡献才华载歌留。
雷歌是广东省四大民歌之一,但由于有规定的韵脚和讲究平仄,作歌有一定难度,加之受流行音乐的冲击,在雷州半岛年轻一代当中,传唱度并不高。
“有人说,科技进步了,新鲜事物扑面而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很大挑战。”符海燕说,“但我觉得,要善用互联网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传得更广,走得更远!”
“在没创建交流群之前,多项雷歌比赛活动的参加者就只有那么几个老面孔。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急啊!”符海燕说。一天,她正和朋友微信聊天,忽然灵机一动:何不创建一个雷歌微信交流群?2015年9月,她和几名志同道合的好友创建了“醉歌仙洞”。
“有了这个群后,好多年轻人加入我们当中。老一辈雷歌人在群中不吝指教。看到年轻人从什么都不懂到唱作越来越好,我心里乐开花了!”符海燕说,“雷歌是大众文化,必须根植于人民群众中才有活力。微信群一方面能吸引更多人,另一方面让大伙‘随时随地、想唱就唱’。”
庞丽娟就是在群中学雷歌的年轻人之一。一年前,她连雷歌有几个韵脚都不知道,通过学习现在唱作水平大大提升。她称赞:“这里简直成了雷歌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基地哩。”
新人迅速成长,与雷歌老前辈们的传帮带分不开。群内有一位年过八旬的网友叫林胜。他行动不便,但每天在群里写歌,还给年轻人提意见纠错误。不少年轻人的唱作技艺在他的指点下突飞猛进。
寄乡情
唱:
雷歌与我长厮守,不弃不离几十秋。
一齐离乡共闯荡,如影随形结伴游。
“发烧友”李春天是雷州人,在江苏当兵多年,转业后在当地工作。远离故乡,“醉歌仙洞”群已成为他思念家乡的精神寄托。网友高存景在外漂泊20多年,年龄愈长对家乡的思念愈发强烈。两年前偶然加入“醉歌仙洞”群后,无论工作多繁忙,高存景都坚持每天在群内唱歌。
群里像李春天和高存景这样的“发烧友”并不少。他们在外地打拼,靠在“醉歌仙洞”唱作雷歌寄托思乡之情,也常常自豪地向外地朋友介绍雷歌。然而,他们也有甜蜜的“烦恼”:煲汤时与人斗歌,汤水烧没了;晚上聊着聊着,不知不觉天亮了……
符海燕说,群里以“歌”为媒,“一个话题下来,没三四十首歌都聊不尽道不完”。记者在群里观察,半小时就已经看到20首原创雷歌了。换句话来说,相当于不到两分钟就有一首原创雷歌。
有心的符海燕会记下优秀作品,送去参赛,不少作品均获得奖项。今年年初雷州市举行“电大杯社区教育”雷歌大赛,39名获奖者中有21名来自“醉歌仙洞”;在今年7月16日举行的“工会法杯”雷歌创作大赛中,进入“醉歌仙洞”才一年的“雷歌新人”梁雁婷获得一等奖。
广传播
唱:
雷歌传承千古梦,立志耕耘树新风。
万顷歌田拾好句,老也光荣幼光荣。
网友明之是一名年轻的父亲,有一个1岁的女儿,他一直坚持给女儿唱雷歌。“其实,女儿出生前,我并不了解雷歌。”他说,后来加入“醉歌仙洞”群,深切地认识到雷歌是雷州半岛优秀的传统文化,“嬉笑怒骂皆成曲,唱起来朗朗上口,孩子也喜欢听”。为此,他向群友请教,唱作渐佳。他感叹:“乡音、乡情融入一首首雷歌中,以后孩子无论走到哪,都记得家乡!”
乡音常萦绕心间,也让他们对家乡的人和事多一分牵挂。雷州网友林海勇患病时,庞丽娟女儿动手术时,微信群歌友自发捐款,共筹得善款逾7万元。此外,在文化部门开展送戏下乡等活动中,群里的歌友们作为文化志愿者踊跃参与,不仅给基层群众送上精神粮食,也推广了雷歌。2014年起,岭南师范学院聘请符海燕讲授姑娘歌。这门课程是该校音乐学院雷州籍学生的必修课,也吸引不少外地学生旁听。
今年10月,群里热心网友自掏腰包将精心挑选出来的900首雷歌集合成册派发到其他歌友手中。主编歌集的黄晋态说:“每一首歌都来源于群友日常唱作,都体现我们对雷州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像“醉歌仙洞”这种旨在推广雷歌的微信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推动了雷歌传承发展。据雷州市雷歌研究会秘书长张权介绍,近年雷歌创作数量和质量都明显提升,爱好雷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他说:“微信交流群,使雷歌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升文艺原创力,培育了大批潜心创作的人才,使雷歌这种‘非遗’项目薪火相传,迎来发展新时代!”
本文雷歌均为“醉歌仙洞”交流群群友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