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韩江水”
林伟光
“韩江水”培养了许多作家,他们无不是从“韩江水”开启了文学梦想之旅的。有的后来虽然走过了千山万水,甚至远离潮汕,可是回望既往,依然难忘对“韩江水”的眷眷情怀。“韩江水”就如一脉清流,默默守护,滋养着人们的文学情怀。
上周刚刚举行的纪念《汕头日报》创刊70周年系列活动——“韩江水”文学创作座谈会,场面令人感动。来自广州及潮汕三市的“韩江水”作者、读者代表与编者,聚在一起,畅谈他们对“韩江水”文学副刊的亲切感情。
一份报纸,没有文学副刊是不可想象的,不说外国,就以国内为例,报纸的文学副刊的影响力巨大,可以说参与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数不清的文学名篇的最初问世,就是在报纸的文学副刊上,结果洛阳纸贵,推出了一个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熠熠生辉的名字。
已经延续了近一个甲子的《汕头日报》“韩江水”文学副刊,不管时代变迁,风云幻化,一直都是导领粤东文学的风向标,影响着这一方水土的文学天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潮汕三市的二十几名中国作协会员,二三百名广东省作协会员,还有为数众多的潮汕籍中国美协会员,都曾在“韩江水”发表过他们的精心佳构。郭沫若、老舍、阳翰笙、萧乾、秦牧、黄雨、吴南生、王杏元、程贤章、郭光豹、郭启宏、雷铎、郭小东、谭谈、廖琪、李西闽、陈焕展等等都是“韩江水”的作者。看着这些名字,其中不少是写进文学史的闪光的名字,可见“韩江水”的广阔覆盖力和影响力。记得“韩江水”原编辑蔡桦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写过八个字:立足潮汕,面向全国。这或者就是“韩江水”一直坚守的办刊方向,她一直这么努力着,春夏秋冬,岁月邅递,编辑换了一茬又一茬,却始终初心不改。这就是她蔚然云霞的灿烂,是她值得推崇的浩大襟怀和宏大气象。
当然,作为地方报纸的文学副刊,关注本土、培养本土作家,是她最主要的任务。在近60年来,“韩江水”文学副刊做出了巨大贡献。“韩江水”培养了许多作家,他们无不是从“韩江水”开启了文学梦想之旅的。有的后来虽然走过了千山万水,甚至远离潮汕,可是回望既往,依然难忘对“韩江水”的眷眷情怀。“韩江水”就如一脉清流,默默守护,滋养着人们的文学情怀。或者因此,郭小东先生才有如此高的评价:“在乡土文学格局上,可以说,‘韩江水’广义地完成了一部60年历史的《潮汕乡土文学史》和《文明史》。”这是站在一种理论上的高度评价,是非常精准的,这也是“韩江水”的荣耀与独特的精神魅力。
一份报纸、一个文学副刊,要靠什么打下坚实的基础,获得她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她应该是积极而精益求精的办刊态度、正能量的导引,应该是本土优秀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是一以贯之的高品质的追求,是不改初心的默默坚守,是一群人无私心的倾情奉献。
近60年的“韩江水”,在彰显本土文化、突出潮汕风情上,有着十分鲜明的印记。潮汕文化,源远流长,甚至影响海外,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她是鲜明同时独具性格的,这就使她能够特立于世界其他文化之林。她也是潮汕作家创作的源泉,没有源泉就没有远方,没有故乡就没有世界。而“韩江水”正是在尽可能的地域范围内,为更多的潮汕作家提供一种更为辽远的现实和历史视野。
我们阅读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今天的“韩江水”副刊,可以说感慨万千。变化当然不可免,可是有两点却是十分鲜明的,而且被很好地保留下来了。其一就是她对时代的及时反映,是历史风云变幻的晴雨表。这种趋时性,正是报纸文学副刊的特点,不能是脱离现实的风花雪月,而是时代的最强音,更是为人民鼓与呼的声音。其二是她的本土性,一篇篇作品,都散发着浓郁的潮汕文化气息,是这一方天空下的雨丝风片、人情习俗、生活里的动人故事。
有作者为“韩江水”题词时,就深情地写道:“‘韩江水’,最是情怀不可欺。”是的,真情是最重要的,没有真情,就没有善与美。真情来于坦诚,来于心地无私,来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来于不说假话的如实反映。这正是“韩江水”所执着的方向,是“韩江水”源远流长的活水清流。
用了近60年的厚重,“韩江水”积淀出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打造出闪亮的文化品牌。这是好几代作者、读者和编者共同心血的结晶,是很值得我们珍惜的。
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途径广泛。于是,人们浮躁,静下心阅读的,已经很难得了。当此之际,“韩江水”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在坚持优良品质的同时,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手段,积极转型,使“韩江水”越办越好,是我们必须努力做的工作,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啊!
参加“韩江水”文学创作座谈会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永远的“韩江水”!这不只是一种深情的期盼,更是充满信任的殷殷瞩托。有这么多坚强的拥趸,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前进、砥砺而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