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全省率先出台政商交往守则及行为指引
“亲清八条”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佛山日报讯记者黄碧云通讯员佛纪宣报道:公职人员上门服务时,什么情况能在企业就餐?企业举办年会、春茗会,公职人员是否一律不得参加?昨日,佛山正式发布《佛山市政商关系行为守则》(下称《守则》)和《佛山市政商交往若干具体问题行为指引(试行)》(下称《指引》),出炉“亲清八条”。
这也是佛山在全省各城市中率先出台政商交往守则及行为指引。其中,《守则》简明扼要地提出八条,在144个字里,分别对公职人员、企业人士列出正负面清单。既有正面倡导,又有反面禁止,旨在营造守法诚信、风清气正、交往有道、和谐高效的良好政商环境。
《指引》 则着眼规范公职人员涉及企业的各类公务行为,从主动服务企业、鼓励正常交往、发挥纽带作用、明确纪律要求四方面,列出15条指引。特别在鼓励正常交往方面,重点对政商交往中参加活动、工作餐、收受礼品三类行为作出指引。
市纪委监察局新闻发言人、市预防腐败局副局长林进浪说,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旨在规范政商交往,加强政企沟通,助推佛山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民营经济是佛山的中流砥柱,佛山取得今天的成绩,很重要的原因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建立良性互动的政商关系。当前,民企进入一个困难期,更需要政府的支持服务。
“但在大力整治四风和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下,一些公职人员没有适应新的要求,对于政商交往界限把握不准,怕踩红线,不愿、不想、不敢跟企业打交道。”林进浪说,政商交往守则及行为指引的出炉,内容贯穿“亲”“清”两字,希望打开政商交往“心锁”,倡导“为官有为”。
为了对症下药,摸清政商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市纪委、市监察局去年成立调研组,先后深入全市18个镇街、30多个村居、90多家企业单位走访调研。听说《守则》和《指引》的出台,不少企业家拍手称快。“不能让官员怕进企业门。”广东东鹏集团董事长何新明说,政府支持政商沟通的导向是很正确的,双方互相知道需要,才能找出更好的对策发展。
考虑到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市监察局表示,本次出台的《指引》只是第一个指引性文件,接下来佛山还会按照“1+N”的总体思路,以《守则》为“1”,根据新问题新情况,出台更多的具体行为指引。
为理想坚守 为责任前行 为新时代书写
——何仁军同志参评“金枪奖”事迹材料
佛山日报社
“坚守新闻的几千个日与夜,总有一种力量在激励你前行。”这是他被评为“首届佛山市十大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与同事交流时坦露的心迹。
他深深扎根中国制造大市这片沃土,置身改革开放的火热实践,把个人的思考融入城市的发展,记录新时代中国制造重镇的改革风云;擅于挖掘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在与采访对象的心灵共鸣中,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核心价值,以新闻为灯塔,照亮前行的路人。
他是何仁军,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佛山日报社一直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先后任时政新闻中心记者、佛山日报评论员、佛山日报社重大时政报道组成员、时政新闻中心副主任、时政新闻中心常务副主任等职,现任佛山日报社编委、时政新闻中心主任。荣膺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独立完成或主笔完成的新闻作品获得广东省新闻奖一等奖1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2件;中国地市报新闻一等奖1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4件。
一、为梦想而行,与央媒省媒共舞突显地市党报抢眼亮色
何仁军长年在佛山日报社时政新闻采编一线工作,业务能力突出。进报社后一直跑市几套班子,承担大量的中央、省领导和市主要领导的采访任务。他跟过6任市委书记,作为佛山唯一的文字记者采访过张德江、李长春、汪洋、刘奇葆、胡春华等领导的重要活动。采写的《汪洋:佛山不是特区胜似特区》《刘奇葆在佛山调研体验当义工》等重要报道成为报社领导活动报道的标杆。
“因为理想,所以坚守;因为热爱,所以坚强;因为责任,所以坚定。”在佛山举行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会上,何仁军分享了他记者生涯的行与思。他说,每一场高手云集的新闻大战,夙夜难寐,内心总是慷慨着不忘初心,舍我其谁的激昂。
他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以手中的笔墨光影记录伟大时代,以昂扬的姿态唱响新时代奋进凯歌,为佛山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凝心聚力。作为佛山日报社的编委、时政新闻中心主任,何仁军在重大时政报道中一直发挥着业务带头和尖兵作用,无论在采访的策划组织、稿件的撰写、报道形式的创新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牵头组织、直接策划或采写了报社几乎所有重大时政题材报道。如佛山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十二次党代会,历次市委全会及市两会、省两会;先后作为领队、持证记者采写广东省十一次党代会;作为前方领队、记者赴北京采访报道党的十八大;还曾五次作为前方领队赴北京统筹指挥、持证采访全国两会。2016年被评为“首届佛山市十大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
每次受命赴京采访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两会,面对地方媒体在采访资源上的劣势,他为誓不言败的地方党报荣誉而战斗,与央媒、省媒、外媒共舞,却做出了自己的特色,赢得同行的尊重。时任省委常委慎海雄表扬佛山日报2017年全国两会的报道说:“这就是地级市媒体小而精的体现”。
全国两会的那些日子里,他带领战友们每天围绕选题席床而坐,策划到深夜两三点,彼此言无不尽,天亮又赶往会场。他善于穿透宏观背景去捕捉本土元素在大格局中的抢眼亮色,让这些报道既“顶天”又“立地”。策划采写的《中国风向 佛山视角》,从佛山的角度透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匠精神、智能制造等报告重点,获得市委书记鲁毅高度肯定,尤其是关于工匠精神的报道,直接推动了佛山市首届大城工匠命名大会的召开。《记者穷最猛打,省长笑称敬业》《佛山不跟风,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加快出台较大的市认定标准》等重要报道在佛山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一个援藏干部叫许晓珠,这是许多年来佛山日报挖掘的在全国最有影响的典型人物。2006年许晓珠在高原孤岛墨脱援藏,何仁军是第一位由报社派遣进藏采访、挖掘他感人事迹的广东记者。
当时的墨脱没有通公路,路上随时有泥石流、山崩塌方等险情。山上的滚石突然砸下来,没反应过来的许晓珠被身边的通讯员一把推开;路上被蚂蟥咬得鲜血淋漓,为免感染只能用烟头烫伤口。这一幕幕在电影中才能见到场景,让何仁军深深震撼。他在感动的泪眼中采写许晓珠先后14次28趟进出生死墨脱路援藏感人事迹。许晓珠数十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大爱墨脱情典型报道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随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纷至来采访,让许晓珠的故事感动了亿万中国人。后来许晓珠被中组部、中宣部确定为时代先锋重大典型。
二、为责任担当,记录新时代中国制造重镇的改革风云
何仁军在佛山日报社工作的14年,始终牢记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善用脑力、勤于笔力、不辞脚力,见证了佛山这座制造重镇攻坚克难、转型升级的风云际会。
他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亲清八条”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体现了其对重要时政题材的深刻把握和开掘能力。在中央号召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关键时刻,这篇对中国制造业重镇最新改革动向的报道,为新时期的政商交往廓清了迷雾。获悉佛山政商交往守则及行为指引出台,何仁军敏锐地意识到这一举措在全国的首创意义。为了实现“硬”政策报道的“软”落地,他一方面查阅大量背景资料,消化吸收佛山推出这一政策与中央精神的深层次关系;另一方面带领记者一起深入基层,与企业家、纪委领导、负责招商的镇街干部多次深入交流,摸清佛山政商关系的症结所在。文章从困扰干部和企业实际的细节切入,层层深入,生动地解读佛山的改革政策,传递企业家和政府声音,彰显了党委政府希望打开政商交往“心锁”的决心。
2015年省委提出打造万亿规模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带,各地方政府都在抢抓这一机遇。何仁军牵头策划并参与采写《“挑重担 谋跨越 打造万亿装备产业带”》大型系列报道,全面展示佛山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实力,并对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思考。该组报道被评为广东新闻奖二等奖。佛山的权责清单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国内首个地级市推出的政府权力清单“完全版”。他提前多次上门与政府部门、民营企业沟通,了解改革背景意图和企业的期盼,带领记者采写的消息《佛山在全省首“晒”政府权责清单》被评为2014年度广东新闻一等奖。
他获报社年度最具影响力新闻奖的《引领新常态的佛山样本》在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这是他牵头采写、组织策划“十二五大型系列述评”十篇文章中的开篇之作,对佛山过去五年的发展经验进行全景式回顾总结,深入解剖佛山从量到质,扛鼎“两个支撑”的生动实践,为中国经济突围提供的“佛山样本”。
何仁军擅长从大势的深刻把握中感应时代脉搏,也常善于从群众生活的微澜中,去洞悉时代巨变下的涌流。他一直认为,时政新闻只有脚沾泥土,胸怀真情,多到基层看政策效果,才能不忘初心,真正触及时代的脉动。
2004年佛山城乡一元化全面启动,然而城镇化中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城市,又不知该如何真正融入城市,究竟抱着怎样的心态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他带着这样的拷问走进田间,与基层干部和农民交心,感受到村民内心对失地的不安。他敏锐地抓住这个时代命题,采写的《城镇化:消解农民的失地焦虑至关重要》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共鸣和反响,促成了市委市政府加快对失地农民的社保配套政策落地。该篇稿件获得广东新闻二等奖。
三、为热爱坚守,创新报道理念让新闻深刻而厚重
在一线采编实践中,何仁军善于思考,创新报道理念,增强党报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他的总结论文《用生活化叙事还原领导的个性——兼谈时政报道的话语方式》提出“写什么重要,怎么写更重要”。这一理念指导下撰写了许多精彩的时政报道。2012年在全国两会上独立采写的消息《汪洋:以她为原型拍了部电影 小燕:常委关注一下!》等重要时政报道,抓住时政活动中的重点,擅于用细节呈现,让人耳目一新。这些报道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易、央视网、凤凰网等各大主流门户网站转载。
“我常常想,源于对新闻热爱的那份执着,会让你的报道更加厚重,对专业的那份坚守,在宏大视野中去审视你的采访,会让报道获得深刻的价值。”这是何仁军经常和同事交流他对如何做好记者的经验和思考。他认为,记者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用专业的眼光去捕捉有意义的细节,然后有机地刻画呈现出来。对此他有着多年的思考和较为独到的把握。
2013年6月3日,时任省委书记胡春华考察南海里水镇村组织架构,何仁军作为佛山市委指定的唯一记者随行采访。调研座谈结束后,当时已正午时分,烈日炎炎。春华书记走村串户,在河水村村民活动室,停留很久,与阿婆阿伯打一起打扑克其乐融融。又问了很多细节,如外来工将来准备回家还是想留在城里。有些记者可能觉得这好像不是调研主题。然而何仁军认为,这样的细节就是考验你的判断力的时候。他把这件事放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大背景下来认真思考,觉得这是省委书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很好注解,是塑造领导形象的典型细节。事实上,后来南方日报的见报内容和广东卫视的画面,都放大了这些细节,何仁军采写的这一报道在头条刊发,获得市委高度表扬。
2012年全国两会上,他采写的特写《五声感谢,惜别5年代表生涯》意味深长,至今读起来仍能让人激情满怀。在全国两会审议现场,来自佛山的全国第一个农民工人大代表胡小燕发言。那是本届全国人代会的最后一年,这也将是胡小燕最后一次在全国两会上发言。与抓其他代表的建言献策不同,何仁军抓住了胡小燕发言时总结5年履职生涯时道出的感人肺腑的“五声感谢”。何仁军认为,正是因为有一个开放包容的广东,才有胡小燕这样农民工的机会;因为有一个不断进步的祖国,才有她这样的舞台。五年很短,但它改变了胡小燕的一生。所以,他抓住这个全国首个农民工代表的履职谢幕感言,写出了一代农民工的成长与时代的进步、祖国的昌盛的深层联系,在饱含深情的叙述中挖掘了更高的主题。这篇报道当天被各大网站转载。
在何仁军看来,“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祖国意识、国家观念一直都不曾真正远离过我们,就在你我的心里,而好的记者,就是要捕捉这些瞬间去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核心价值,以新闻为灯塔,照亮前行的路人。”
2018年4月8日
附:何仁军主要作品获奖情况:
□《“亲清八条”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亲清八条”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广东新闻奖一等奖
□《城镇化:消解农民失地焦虑至关重要》广东新闻奖二等奖
□《从“经济配角”跃居第一支柱》广东新闻奖二等奖
□《区长出庭应诉市长带队观摩》广东新闻奖二等奖
□《不是每个“第一”都值得争取》广东新闻奖三等奖
□《追星》广东新闻奖三等奖
□《走向世界需要有责任感的团队》被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新闻
□《符号化生存是胡小燕难以承受之重》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
□《党报时评的立场》中国地市报论文奖二等奖
□《GDP,数字之外更需人文价值诉求》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
□《“申遗”:为了保护还是开发?》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三等奖
□《东华里改造:沟通互动才能双赢》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