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获奖作品
传习录·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2018-10-01 

       习近平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2月17日
      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时强调
       认清国家安全形势,维护国家安全,要立足国际秩序大变局来把握规律,立足防范风险的大前提来统筹,立足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大背景来谋划。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大方向没有改变,要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要切实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为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保障。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坚持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月17日
       对侨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
       希望侨务战线的同志们坚持胸怀全局、坚持为侨服务、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侨心侨力同圆共享中国梦为主题,当好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贴心人,成为侨务工作的实干家,最大限度把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凝聚起来、发挥出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月21日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言必信,行必果。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要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精准发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人民日报评论员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事实证明,持续向贫困宣战,把反贫困压力变成持续发展动力,我们有丰富的经验积累、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有强大的制度优势。
       来之不易的扶贫脱贫成绩,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科学谋划密不可分。在河北德胜村摸摸困难群众的炕暖不暖,在湖南十八洞村告诉老乡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在江西神山村与农民夫妇算收入支出账……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个地方考察,最牵挂的人就是贫困群众,最牵挂的事就是脱贫攻坚。健全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明确精准扶贫的配套举措,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种要素向贫困地区聚集,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社会形成了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向贫困宣战的决心正在变成摆脱贫困的现实。
       贫困地区的禀赋条件有所差异,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也各不相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是真正的精准扶贫。江西井冈山、河南兰考等传统贫困地区,之所以能够蹄疾步稳地摆脱贫困,不仅仅是把政策、资源等精准地指向贫困户,更重要的是让贫困户在新的产业发展中找到位置。既放眼长远又量体裁衣,既切实增加投入又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杜绝“干部干、群众看”,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应有之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当下,对脱贫攻坚的困难和问题不能低估,对存在的矛盾不能回避。要量力而行、真实可靠、保证质量,防止“浮肿病”;要警惕形式主义,不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防止“急躁症”。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才能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汉代刘向《说苑·政理》说:“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让贫困人口更好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仅是当下的阶段性目标,更是永远在路上的不懈追求。贫困并不可怕,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一道奔向繁荣富裕的美好明天。
       (来源:《人民日报》)

       脱贫攻坚绝非一日之功

       秾言

       “要充分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巨性。今后几年,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形势任务作出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指明主攻方向和目标重点,为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提供了方向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每年减少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但是,越是在巨大成绩面前,越要看到脱贫攻坚还面临巨大挑战。
       因此,面对脱贫攻坚任务重、时间紧的现实压力,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必须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完成,这一点没有任何条件和借口,也不能有任何犹豫和退路。这就需要全党全社会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形成合力,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在扶贫体制机制上做好顶层设计,在具体路径手段上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办法,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另一方面,脱贫攻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攻克的一道难题和必须跨越的一道陡坡。这就需要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保持清醒头脑,真抓实干,扶真贫、真扶贫,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想出的办法既要解决眼前困难,更要着眼长远发展致富。无论产业扶贫还是易地扶贫搬迁,都要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实际出发,着眼解决问题,精准发力、精准解困,不能为了完成任务急功冒进,不能为了抢抓时间忽视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一些地方对脱贫攻坚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急于完成任务,急于见到成效,层层加码、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数字脱贫、临时脱贫,本来应该三年完成的任务简单地提前两年,本来需要逐步夯实的举措片面追求一步到位,造成脱贫基础不牢,脱贫成效不能持久,使扶贫脱贫打了折扣。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绝非一日之功。尤其在当前成效显著与任务艰巨并存的复杂形势下,必须更加深刻地认识脱贫攻坚面临的各种考验与难题,既要有紧迫感,也要久久为功,把准“实”字关,做到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来源:《经济日报》)


       脱贫攻坚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李志明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

       既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也要谋划扶贫持久战。反贫困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长期任务。我们在扶贫开发战略上,既要解决当前最突出、最紧迫的“补短板”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又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谋划扶贫持久战。在政策安排、制度设计上做出长远安排,要更加突出农田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技能培训、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建设,更多地从改善发展条件和提升人力资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既要注重精准滴灌,也不能忽视适度漫灌。当前的脱贫攻坚战需要啃的都是“硬骨头”,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必须在精准上狠下功夫、注重“精准滴灌”。但是,在实施扶贫开发政策措施时,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做好“精准滴灌”的同时,在特殊地区、面对特殊群体,也绝不应当一味排斥“适度漫灌”。要通过制定优惠性区域政策和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重点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区域性问题,从而实现全面稳定脱贫。
       既要让党政机关领唱,也要引导贫困群众加入脱贫攻坚大合唱。脱贫攻坚,是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事业,党政机关必须在其中发挥“领唱”作用。脱贫攻坚战,说到底是党带领人民为战胜贫困、摆脱贫困而开展的一场人民战争。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因此,必须重视并充分发挥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地位,要让贫困群众真正参与进来、靠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各类扶贫项目和扶贫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贫困群众需求来进行,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了解哪些帮扶是困难群众所亟需,哪些事情困难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完成。
       既要让各类主体演好各自角色,也要注重总体舞台效果。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在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大框架下,明确各类主体在脱贫攻坚战中的角色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演足演好自己的“戏份”。因此,在多方主体各演各的角色的基础上,还需要更加注重总体舞台效果,使各类主体相互补台、协同发力,共同朝着演好脱贫攻坚这出“大戏”的方向努力。这其中,统一思想是前提,协同行动是核心。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发挥沟通上下、协调左右的领导核心作用,努力使各方主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来源:《学习时报》)
       ◎ 《南方》杂志记者/殷立飞  综合整理
       ◎ 本栏责编/蒋玉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