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获奖作品
传承:走近揭阳“非遗”
2018-10-01 

普宁英歌:英武潇洒自风流
蔡烨华/文  时间:2017/9/5

   这是一种融戏剧、舞蹈、武术于一身,演绎着梁山泊英雄豪举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是一段颇具傩舞色彩,承载着丰厚文化内涵的地方传统舞蹈。它威猛、雄浑的表演风格,粗犷、豪迈的精神风貌,展现着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敢直前的可贵品格。这就是在普宁流传了300多年的民间舞蹈——英歌舞。
  每年春节,一年一度的英歌舞狂欢便在普宁大地拉开序幕。当刻画着独特脸谱的英歌舞者从古村街巷奔涌而出,当叩击起舞的“梁山好汉”们腾跃而来,当响彻苍穹的锣鼓声、螺声由远及近……舞!舞!舞!狂野地奔放,快意地宣泄,普宁英歌舞,带来撼人心魄的力与美。无论是舞者还是观者,仿佛都被一种崇高和荣耀笼罩着,情感肆意喷涌,排山倒海般,好一个淋漓尽致!
  这传承百代的艺术瑰宝,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风格。它以矫健的步伐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前行,从广场走向了舞台,从乡村走向了世界。而这背后,正是一代又一代英歌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来发、省级“非遗”传承人张伯琪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对于普宁快板英歌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来说,最难忘的莫过于2008年那年领队南山英歌作为“广东文艺奥运军团”的一员,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表演了《英歌飞进北京城》,6分钟的精彩表演惊艳了全国、全世界。“一支农民队伍能去到天安门前表演,那真是不敢想象!”陈来发至今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当年的心情,但他说当时他和队员心里都铆着一股劲,一定要把英歌舞最精彩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因为,他们不只代表着南山,更代表着普宁,代表着整个揭阳。此后,他更带着英歌舞参加了2013年的上海世博会、第17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2016年的台湾第三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陈来发始终认为,普宁英歌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舞得更好走得更远!这位从19岁起就与英歌结缘的普宁汉子,对英歌始终保留着一份难以言说的热情和深入骨髓的责任,从艺的40多年间,他促进了普宁英歌传承从敝帚自珍的“一师一徒”模式到开放教学有教无类的进步,也参与了传统英歌由动作简单、表演单调到服饰华丽、花样翻新的发展。“普宁英歌有今天的成就,要感谢前辈们付出的心血与心力,没有他们不遗余力的奉献与传承,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说这话时,陈来发正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珍藏的前辈们留存下来的英歌舞服饰、道具、奖牌等,他说南山英歌队1953年就进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誉满京华。所以,他一直对自己和后辈们说,南山英歌这支旗一定要越唱越红,要超越前人。
  在泥沟村,普宁中板英歌代表性传承人张伯琪,谈起英歌如数家珍。“隆咚喳,隆咚喳……”说到动情处,老人拿起双槌就地舞起英歌来,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威风凛凛的气势,让人根本无法相信这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张伯琪告诉记者,泥沟村人世代学习英歌舞,村里小孩自小耳濡目染,英歌舞对他们来说就是“家常便饭”,往往放下饭碗,拿起筷子便舞起“槌花”玩。而能被选入英歌队更是脸上有光的事。张伯琪自小痴迷英歌舞,哪里有跳英歌他就往哪赶。他10来岁便加入了英歌队,演过时迁,担任过头槌。数十年来,在发展传统英歌技艺的同时,张伯琪博取百家之长,经常创新改编英歌舞的表演形式,丰富英歌舞的表演内容,并打破了 “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束缚,走进其他村寨及学校、军营等传播英歌舞,建立起了“女子英歌队”和“少年英歌队”。 2004年7月,他带领的泥沟少年英歌队参加广东省第六届少儿艺术花会暨CIOFF第三届亚洲儿童民间艺术节比赛,荣获金奖。同年,上北京参加庆祝建国55周年活动,受到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民俗的淡化,普宁英歌的完整性不断遭受冲击,年轻人的学习热情正在下降,这让两位传承人倍感忧心,在尽自己所能传承、传播好英歌的同时,他们也希望全社会都来共同关心、关注普宁英歌的传承与发展。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