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婉平从农村进城当养老护理员已超10年——
“护理老人是我的工作,怎会烦呢”
本报记者 曾秋玲
早上7点上班,给老人们梳头、洗脸、清理口腔、洗假牙、抹屁股、换纸尿裤、穿衣服鞋袜,喂饭,陪聊,喂饭,忙到12点;下午2点上班,2点半开始给老人们洗澡、洗晒衣服,陪聊,喂饭,服侍老人于六七点钟上床睡觉后,这才下班回家……10年多来,养老护理员张姐几乎天天都是这样过来的。烦不烦呢?张姐笑容可掬地说:“很开心呀!”
54岁的张姐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婉平”。她是梅县松源人,早年曾和丈夫一起到深圳打工,为了便于照顾3个年幼的子女,“只做了一两年就回梅城来了”。两口子租住在江北,刚开始丈夫做泥水活,张姐做洗碗工。后来,他们把3个子女都接到梅城上学。2006年,梅江区慈爱颐养院创立,张姐应聘成为一名养老护理员,一干就是10年多。其间,她还考取了“中级护理员”资格。
“护理老人,没什么难的。要有爱心,还要有方法。”张姐说。入托老人,多数是八九十岁甚至上百岁,失能或半失能、失智的“弱老”。往往是子女贤孝、有经济能力,但因种种原因请不到或留不住保姆服侍老人在家养老而入托的,“曾有位老人换过三四十个保姆呢”。张姐目前同时负责护理5位“弱老”,当中就有换过多位保姆的。“刚进来时也有闹着要回家的。”张姐分析说,这些老人以前都吃过苦,节省惯了,他们其实是心疼钱。这时,不妨“骗”他(她)说,阿公(阿婆),您老这么高寿,而今政府奖励您,在这吃饭不用钱。老人一听可高兴了,说那要一直住下去,活到100多岁!
老人们都很敏感,生怕别人嫌弃。“所以,护理员要‘笑面’,嘴巴要甜。不然,你脸臭臭的,老人听力不好,以为你在骂他,就会‘反蛮’(逆反),跟你对着干。”张姐说,有的老人,你叫他(她)阿公(阿婆)就很高兴,有的则要叫阿叔、阿姨或者称呼他(她)以前的职业、职务才开心,“只要他们开心,就是叫‘阿爸’‘阿妈’也行啊”。更重要的是,跟老人说话要“哄”。比如老人濑尿了,你如果明说,老人会恼羞成怒的。换个说法,说“屙湿了,我帮你弄干净”,老人就会很配合。“有一次,有位老人把所有的水桶都收起来叠放在自己的房间里,别的护理员说老人拿错水桶了,结果被老人一顿臭骂。”而张姐巧妙地以“借”的方式,顺利地要回了水桶。
“全国都说招工难,其实招养老护理员最难。” 慈爱颐养院副院长梁锦发说,梅州有不少富余劳动力,但一听到要面对老人的屎尿就不干了。张姐说自己刚开始做养老护理员时也有点“怕”,但干着干着就习惯了,“其实,你只要把老人弄干净、舒服了,他们就很开心。他们开心,我们也就很开心。”如今,3个子女都已出来工作了,儿子也曾劝她别再干这么脏累的活儿。可张姐说,回到农村耕田,一年能打多少谷?能卖多少钱?她一个50多岁的女人,护理老人安度人生最后的时光,既是在工作,又是在做好事,不用风吹日晒,每月能挣2000多元,还贪求什么呢?她表示要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