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获奖作品
否定“饭局生产力”才是真正生产力
2018-10-01 

否定“饭局生产力”才是真正生产力

        广州一房地产公司项目经理经常到东北出差,但每次去心里都有些发怵,因为经常是一到地方马上就要喝酒,整个考察期间人都是昏昏沉沉的。然而对不少负责招商工作的干部来说,“谈好生意必在酒桌”已成了思维定势。不过,人民日报记者在辽宁采访时注意到,“不喝酒也能招好商”的看法如今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让招商工作从酒桌回到谈判桌,这一观念也正在形成(《人民日报》6月1日)。
        关于“酒桌文化”,南北差异非常大。简单来说,气候差异决定了喝酒习惯,而喝酒习惯则决定了“酒桌文化”。低调务实、不讲究所谓酒文化的广东人到了北方,一般都很难适应北方人的饭局,尤其是公务饭局。广东人在宴席上,没有劝酒的风气;而在北方,劝酒是表达热情的基本礼仪。在公务接待中,这一礼仪更是衍生出人们所熟知的“官场酒文化”。这样的“文化”甚是了得,有人将其与生产力扯上关系,著书名曰《饭局就是生产力》;西北某市接待办甚至在墙上写出标语:“接待就是生产力”。
         吃饭,本该是件愉快的事情,但是“饭”一旦和“局”扯上关系,往往会让人感到沉重。事实上,很多官员并不喜欢“饭局”,《半月谈》杂志曾报道说,西部某县接待办主任一天晚上赶了8个饭局,回到家还得煮面条吃;一名县委书记,一晚上吃四五顿饭是常有的事,身体健康严重受影响。至于在饭局上醉死的干部,媒体也时有报道。想想看,这样的饭局是在创造生产力还是破坏生产力?
        某些所谓的酒文化,实质是一种糟粕,去掉糟粕,否定“饭局生产力”,才能创造真正的生产力。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将酒桌上那一套用于接待商人,习惯性地以为,“酒场就是战场,酒风就是作风,酒量就是胆量,酒瓶就是水平”这类老观念也适用商人。殊不知,商人都是务实的,他们重视的是政府的长期服务,而不是短暂的酒桌接待。对投资者来讲,只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才能为自己带来经济实惠,才能创造生产力。而那些所谓的“饭局文化”“饭局经济学”,多数时候只能起反作用。
        引述一个众所周知的数据:2012年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央提案指出,全国一年公款吃喝的开销达3000亿元。按平均每个饭局花费1000元计,每年大约有3亿个公款饭局。想想看,如果我们每年省下这3000亿元,会创造出多大生产力?大幅度削减这些饭局,将使多少官员从中解放出来,创造更大生产力?
       值得欣慰的是,十八大以来,公款吃喝之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遏制;部分落后地区在转变观念上,也有了质的飞跃,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懂得了拼服务远比拼接待更重要。这些,让人看到了“饭局生产力”观念衰落的希望。
        ◎椿桦 本报评论员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