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获奖作品
林洁
2018-10-09 

只想一生不放你的手
一段奇缘,幸亦不幸!一个好警察长年以令人难以想象的真情真受感动死神挽留病妻
文/本报记者 刘海陵 林洁 梁克毅 通讯员 曾超群 图/本报记者 叶健强

  人间有爱,人间有真情。一辈子,很短。往往只够真正爱一个人,做一件事。一辈子,很长。拥有人间真爱的人,足够写一部传奇。
  没有右脚,没有左肾,没有子宫。可是,当拄着拐杖的关冰心,一步步坚定地向我们走来时,那灿烂的笑容,为一个真正完整的生命作了最好的诠释。
  没有战火横飞,没有豪情万丈,也许,算不上一个轰轰烈烈的故事。但她和她的警察丈夫,还有周围的人们,用一双双紧紧相连的手,编织出一段人间真情。
  ■1996年4月26日,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医院里,惯有的白色,有点冷。“宫颈癌,二期!”白纸黑字,一对来自阳江的小夫妻潸然泪下。丈夫李宗权有点恍惚,他是阳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一名交通警察。“癌症”意味着什么,他很清楚,一年前,老父亲才刚刚因肺癌做了肺部切除手术。
  妻子关冰心面如死灰,她是阳江市一家国营企业的职工。30岁的妻子第一次嗅到死亡的气息,“儿子才4岁,如果没有了妈妈,他怎么办?”
  李宗权定了定神,强装笑脸:“不就是病嘛!”他握着妻子冰凉的手,毫不迟疑:“治!‘五一’就动手术!”
   ■1988年一个夏日的黄昏,阳江市街头
  李宗权和关冰心相识在1988年。那年夏天,对关冰心来说,洒满了金色的阳光。“抓贼!有人抢车啊!”傍晚热闹的街头响起呼救声。
  只见一名抢车贼屁股已坐上一辆小轿车,车主死死扯着他!就在歹徒要挣脱驾车离去之际,一位交警跃过护栏,一声断喝“住手”,冲进争斗的两人中间,脚下一绊,歹徒倒地。交警一个飞身,牢牢把歹徒压在地上,捆绑扎实。
  人群中响起了掌声。关冰心就站在人群里,这是她第一次见到李宗权,那个警察威武的形象,深深地刻进了她的心里。
  不久后的一天,李宗权的妹妹带着年轻的关冰心到家里玩。客厅里,关冰心眼前一亮:这不就是英勇抓贼的交警吗?从此,他们从相知到相爱,1991年,一起走进婚姻的殿堂。
  活泼可爱的儿子出生后,平凡甜蜜的生活让他们一直相信:两人会白头偕老。
  ■1996年5月-10月,阳江通往广州的公路上
  这条公路,200多公里长。国道路漫漫,路的这头,是他放不下的工作;路的那头,是挣扎在病床上的妻子。
  每天来回一趟,李宗权这一走,就是五个月。从天亮走到天黑,从天黑走到天亮。“五一”假期,关冰心上手术台切掉了子宫和一半的卵巢。伤口愈合后,她开始在肿瘤医院接受放疗。
  李宗权没有请过一天的假。对他来说,工作和妻子一样的重要。当时,他在车管所里任考验员。那几年,阳江市考驾驶证的人特别多。高峰期,有时要排上一年的“队”才能考试。车管所人手不够,连周末都要加班。
  妻子的病情,李宗权没有向单位透露一个字,每天兢兢业业地做着分内的工作。五时半一下班,他就直奔长途汽车站。那时的路没有今天的顺畅,等他风尘仆仆赶到妻子病榻前,已是晚上10时左右;次日凌晨,天还没亮,李宗权又从广州往回赶,准点回到办公室,全然没有让一个同事看出他一夜的奔波。
  ■1996年5月-10月,肿瘤医院的住院部
  说起那段日子,关冰心并不讳言:“真害怕啊!”死亡的恐惧在萦绕,放疗的副作用让温柔娴静的她性格大变,常常没来由地闹着小脾气。
  可每天夜里10时左右,当丈夫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病房门口,关冰心就觉得,日子有了那么一点暖色。
  其实,关冰心的内心还有一个更深的隐忧:怕丈夫嫌弃自己。然而,丈夫用行动让她一点点地坚强和自信起来。路那么远,他每天都会赶来;不仅如此,每个中午,她都能接到他的一个电话。200公里每天往返,这哪里是在赶路,分明是在为悬崖上的绝望者送去求生的力量。
   ■1996年中秋,阳江的家
  中秋节前,实在太想家的关冰心出院了。
  一场大病,花了5万多元,掏空了小两口的家底,当时关冰心所在的公司还可以解决部分医药费,不久公司倒闭了。
  长时间的放疗,摧毁了关冰心左腿的一些肌肉组织,走起路来一瘸一拐,脖子和手的关节都是黑黑的。“我不想让他看我,很丑!”爱漂亮的关冰心形容当时的心情。
  中秋夜,李宗权下厨为妻子做了芋头糕、糖糕,三口之家,温馨地吃了一顿团圆饭。“活着的感觉真好!”关冰心想。“他除了上班,几乎每一分钟都在家里,在照顾我。”关冰心一天天地好起来,体力也慢慢地恢复。每当夜深人静,她都会默默祈祷,感谢上苍把那名飞身跃栏擒贼的好警察赐给她。
  然而,谁也想不到,这对小夫妻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从业十八载坚守新闻最前线
——羊城晚报政文编辑部主任林洁的参评事迹材料

  2018年三月,林洁又在北京坚守了20天。从早上8时,一直工作到凌晨3时,甚至4时。
  就在3月15日,撑了半个月的她终于因为太过劳累进了同仁医院急诊室,急诊医生说:“你这是不要命了!”
  这已是她带队采访全国两会的第五年。
  年年如是。
  这是一个过于热爱新闻事业,经常会爱到拼命的小女子。
  个子不高,说话轻柔,极少显露人前,却以外柔内刚立足广东新闻界第一线。
  在当记者的前10年,林洁就收获了广东新闻奖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抗非优秀新闻二等奖1个。特别是2009年度,她有三篇作品同时获得广东新闻奖(1个一等,2个二等),在新闻竞争如此激烈的这些年,创了一个纪录。她当上部门主任后,又拿了两个广东新闻奖一等奖,同时带领部门两度拿下了中国新闻奖。
  攻守兼备,有政治觉悟又不失锐气,是很多业内业外人士对她的评价。
  她自2000年从中山大学法律学系毕业后,放弃了留校的机会,一头扎进了新闻圈,从一名新闻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核心业务骨干,从业十八载一直坚守在新闻最前线。 
  一  勤勉专注 高产高质
  刚进晚报,林洁就进入政法线冲杀。
  当政法记者并不是易事。由于公正报道,遭人威胁恐吓是常有的事。2001年,“广州涉黑第一案”周广龙等人受审,她被跟踪;2002年,天河“雇凶杀人案”判决一见报,有“黑老大”直接致电报社,叫她“当心小命”,2007年,“神秘买房记”一追一个月,当事人直接冲到报社指着她让她“出门当心点”……
  林洁从不畏惧,一心一意只在业务上下功夫。小小女子,面对一众老记,拿回了许多独家报道。
  她的独家新闻连载,在广东新闻界独树一帜。《人间蒸发?——6小时,一个人竟可灰飞烟灭》、《谁是真贼?佛山之一公交反扒志愿者被指“抢劫”》等等都相当引人入胜,还有轰动全城的《神秘买房记》,近一个月的跌宕起伏,把调查报道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近年很难被复制的一个新闻故事,除了拿下2007年年度广东新闻奖二等奖外,时隔近10年至今都还有人欲罢不能想问后续。
  她的人物报道,在羊城晚报目前的记者队伍中首屈一指,常常被当成范本。广东新闻奖一等奖“关冰心与李宗权牵手走过生死劫”的故事,至今还为不少新闻人称道。
  林洁之“高产高质”,缘于她的勤勉与专注。
  一位前辈的话,影响她至深:任何时候,都要对得起签在报纸上的那个名字,对得起每一位读者。于是,林洁从来都信奉,第一现场是她的新闻生命。每一次庭审,她总是走得最晚的那个记者,每一个线索,她常常是第一个奔到现场的新闻人。于是,她常常从小线索里经营出大文章。比如“广州天然气置换更新补贴的落实”,她就是从一个小小的报料线索开始,穷追猛打,最终让有关单位不得不低头,公布真实的补贴数据,承诺进一步的补贴到位。该报道由此获得了2009年广东新闻奖二等奖。
  长年的奔波劳累,通宵达旦的采访写作,使林洁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早早就落下了胃病和颈椎病,但她依然痴心不改,坚韧如常。
  2005年,她成为了羊城晚报最年轻的部门副主任。有了新岗位,她的统筹管理能力开始展露。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她负责管理羊城晚报的突发新闻报道。突发新闻又苦又累,队伍并不好带,广州新闻界突发事件的管理者清一色的男性,她是唯一的例外。新闻知识一点一滴的累积教导、采访技巧和报料流程的规范教育、合理分配人力和松紧适度的有序排班……林洁以极大的韧性培养了一批突发记者队伍,在业内得到了相当好的评价。而她自己也没有固步自封,踏踏实实地进行着报料新闻的再创新。由她操刀,热线编辑室的故事《十日谈》一谈就是数年,笔锋辛辣有度,甚至一举拿下了广东新闻奖一等奖。  

  二 策划把关 样样出色
  自2012年始,林洁负责羊城晚报政文部工作,开始了新的冲刺。
  林洁的同事和家人都说,这是一个工作狂。“只要是她工作的事,一切都得让路。”时政的活,比突发更难。林洁以她独有的政治敏锐,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牢牢地把住了羊城晚报时政的第一道关口。
  2014年,在她的带领下,羊城晚报政文部的报道获得了三次中宣部阅评,又创了一个小小纪录。她以女性独特的思维视角,带着年轻记者展开了新闻创新之路。
  当第一组报道“红色娘子军精神薪火相传”开始推出时,有同行惊呼,原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道还可以这么搞。这个系列用贴近时代的视角,用走基层的深入细致采访,把红色娘子军精神从战争年代带进了当代,带进年轻人的视野里。这组报道不仅拿下了中国新闻奖文字报道二等奖,其中一个版面图甚至一举拿下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前一组报道刚结束,林洁马上策划推出了以“重建医患信任,我们可以做什么”为主题的《寻找感人医患故事》系列报道。该报道发挥了羊城晚报会讲故事能讲故事的特长,抛弃惯有的医疗界“自说自话”的报道模式,变换角度形成报道新思维,吸引了社会各届的广泛参与讨论,迅速在全省范围引发了“共同推荐感人故事”的氛围,成为了一次有广泛群众参与的弥合医患之殇的创新之作。
  2015年度,她组织部门策划报道的《揭秘青蒿素和广东的故事》又一举拿下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一年她个人还获得了广东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这些仅仅是一个个片段。政治分寸把握到位,逻辑思维能力在线,外加高度的责任心与创造力,近六年来,林洁一直担纲着羊城晚报几乎所有重大时政报道的组织、策划及领衔采访。从2012年开始,她五次带队采访全国两会,2017年带队采访十九大,六次新闻大战役她都以出色的组织策划能力及极高的政治把关能力交出了令报社满意令新闻主管部门满意的答卷,她四次代表羊城晚报向省委书记、省长汇报报道工作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作为部门主任,她更注重的是团队建设,近年来,羊城晚报时政队伍的成长与壮大,与她倾注心血的培育有很大的关系。
  “在什么岗位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随时准备着战斗!”她孜孜不倦地走在新闻路上。
  其实,作为一名中山大学法律系的毕业生,她完全可以去从事一份更轻松,收入更高的工作。新闻工作长期熬夜,让她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差,家人也想她调换更轻省一点的岗位,不要在一线这样拼杀,可她总是说,“不是说这个岗位离不开我,而是我真的喜欢这份工作”。
  一切依然是那句话:对新闻事业,她爱得深沉。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