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生态下新闻“把关人”的积极意义与实践创新
陈超平
内容摘要:近年来,以不断“反转”为特点的虚假新闻频频出现,凸显了新闻“把关人”角色的缺失,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网络媒体,也波及到传统新闻媒体,值得警惕。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有必要重提新闻“把关人”的积极意义,并在实践上进行创新。
关键词:把关人;新闻传播;媒介生态;创新
“把关人”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以被传播、传播多少和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时宇石编著.电视传播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5]对于新闻传播而言,“把关人”包括从事新闻选题策划、采集写作、编辑制作和播出发布等工作的人员,也包括报社、电台、电视台和网站等具有新闻发布和控制功能的决策机构。他们处于新闻传播各环节上,具有对信源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决定其是否进入大众传播渠道、以什么方式进入、什么时候进入等权力;同时还具有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加工、评价、导向等方面的功能。可见,“把关人”在新闻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新闻媒体的“把关人”角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为此,新闻把关工作的意义需要重新认识和确认,实践上也亟待进行与时俱进的革新。
一、反转新闻频现凸显新闻“把关人”角色缺失
2016年11月29日晚,微信朋友圈疯转题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全城为一个对抗白血病的家庭扼腕痛惜;30日上午,网友人肉出文章作者罗尔的“前世今生”,指其发文是为了赚赏钱,一时间罗尔被口诛笔伐;30日下午,各大媒体出击,证实罗尔的女儿罗一笑确实患有白血病,不过推文却是与小铜人公司合作,有“带血营销”之嫌;
……
24小时之内,剧情反转再反转,最终情况不在此长叙,该事件说明了一点,网络自媒体缺乏“把关人”意识,信息发布随意,浪费了大众的情感,消耗着公众对真相的信任。
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罗尔事件”并非个例,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新闻信息正在冲击传统媒体的防线。2016年10月30日,北方某电视台报道,山东潍坊一女子剖腹产后,肚子一直疼了两个月,记者介入调查后得知,原来在她生产时,医生将一块纱布“忘”在她肚子里了。后经央视《东方时空》调查核实,纱布遗留是当时抢救所需,并非医生疏忽遗忘。通过病程记录单上的签名可以证明,家属对此是知情的,只是为了索要赔偿金,在某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假装不知道而已。在医患关系本来就紧张的当下,对如此敏感的事情,媒体理应充当医患之间的沟通桥梁,而不是火上浇油。新华社前社长郭超人曾说过:“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有毁誉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 刘明华、徐泓、张征著.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这个失实报道,出现在传统媒体身上,实在不应该。
近一两年来,由于商业化网站和自媒体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逐渐分薄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功能,特别是自媒体的扎推出现,更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导致新闻“把关人”角色缺失,使各种虚假、失实信息屡屡得以发酵,惊天大逆转的新闻层出不穷。虽然大多事件真相最终都水落石出,但对当事人造成的心里创伤,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难以抚平和消除的。
在新媒体冲击下,一些传统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收视率和市场份额,也不知不觉地弱化“把关人”的甄别和导向功能,将部分真实性和导向性让位于时效性和猎奇性,导致“猜新闻”“剪刀加浆糊式新闻”、低俗新闻等时有出现。这种现象一旦叠加,无疑会消解传统新闻媒体多年积累打造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这不得不引起媒体及其主管部门的高度警惕。
二、新媒介生态下新闻“把关人”的积极意义
新闻“把关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责任意识、甄别能力和操作水平等,直接影响着新闻生产的质量,对新媒介生态下的传统媒体运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把关人”是新闻舆论的引导者、网络环境的净化者
2016年11月24日,广东佛山市宣布从2017年元旦起取消车辆通行费年票制。其后,由此衍生的信息不断,主要是反映佛山交警设卡抓扣未缴年票的车主。信息真假,一时难以甄别。当时,笔者所在的新闻部门讨论是否就此进行跟进报道。如果仅从时效性、重要性、贴近性来考量,相信会有不少受众关心,哪怕是谣言,通过报道逐步还原真相,也是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但考虑到该信息如果属虚构,且还原真相不及时或记者拿捏不准的话,将会引起一连串的负面反应,如车辆绕道“避查”影响正常交通秩序,激化警民矛盾等,这些并非我们报道的初衷。经权衡利弊,决定将该选题暂时搁置,以防权威媒体也成为谣言的传声筒和放大器。后来通过向佛山公安了解,证实该信息确属虚构。上述选题讨论过程,正是发挥“把关人”作用的具体体现,这样的例子在传统新闻媒体的日常工作中已是常态。
2016年9月,笔者亲历了一次剧情反转报道。广东韶关市始兴县各大论坛热转,在当地城东市场一水果档档主,遭到城管暴力执法,其亲属被打伤,并附上了相关视频。一下子,城里不少人都在指责城管。后来笔者向城管求证时,他们却提供了不同的视频,证明自己本是正当执法,孰料遭遇对方暴力抗法,就在等待公安机关前来处理时,打人者企图逃跑,才出现了论坛里那些争执视频。在证据面前,打人者也不再争辩了。由此,城管部门的形象和声誉一定程度上得以挽回。
有研究发现,反转新闻的信息源出自缺乏把关的互联网。[ 刘航、谢辉.社交媒体时代“反转新闻”问题与策略探析.南方电视学刊.2016(4)]面对不实新闻,新闻“把关人”通过对真实、客观、公正的坚守,在不实新闻和信息所催生的舆论“错乱”中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净化了网络环境,消减了虚假信息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新闻“把关人”主动舆论引导,在负面信息中挖掘正向价值,传递正能量,使社会舆论发生转向。
(二)新闻把关是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追求受众到达率和时效性是所有媒体的共性,传统媒体也不例外。新媒体拓宽了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且其对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都超越了传统媒体,而被受众所热捧。其中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可利用的地方,但并不是什么都可照搬照套、盲学盲用,在与新媒体竞争中,传统新闻媒体不能失去方向。
新闻舆论历来都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 《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01版]这充分说明了做好新闻與论工作的重要性。传统媒体要时刻牢记职责使命,即“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01版]
总体来看,各级党和政府主办的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信息,除了个别因把关不严而失实或低俗以外,都是客观真实、积极向上的。新闻传播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新闻传播单位和传播环节上的决策者与执行者,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发挥好“把关人”的作用,才能及时向大众提供客观真实、有正能量的好新闻。而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专业化生产,正是传统媒体区别于新兴媒体的差异化特质,也是核心竞争力所在。长期以来,传统新闻媒体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把关人”机制,确保了新闻传播健康有序,树立了社会普遍公认的权威性,这是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的“传家宝”,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是多种媒体运作和多元产业拓展的重要依托。
三、新闻“把关人”的实践创新
随着各种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和受众需求等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作为传统新闻媒体的“把关人”,也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在实践上创新,与时俱进地把握好时、度、效关系,找准与时代的对接点、与百姓的共鸣点。
(一)创新理念把好内容关
要深刻认识到,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是党的新闻與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何时何种情况下,都必须把客观真实作为立命之本,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新闻传播只有吸引到受众才有效益。当前,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不仅有报纸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有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如果只顾自己正确不犯错误,不顾百姓的感受和关切,就难以抓住受众,留住受众,结果也难有实效。
落实到新闻传播的内容上,就是要在守住正确导向性、真实性和时效性的前提下,大胆摒弃不合时宜的“老套套”和“老调调”,积极传播对受众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寻找符合各阶层、各类型受众口味的话语形式,着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要适时开展社会调查,及时掌握受众的需求和见解。二是在整体安排和设计上,要适应分众化和差异化的需要,适时调整新闻栏目的设置、定位和播出时闻,使各阶层、各类型的受众都可根据自身需求和条件获得其所关注的新闻信息。三是在具体传播内容上,既要大力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呼声,又要敢于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既要重视时政类新闻,也要重视娱乐类和社会类新闻。四是在表达方式上,要用受众听得清看得明,易于接受的言说方式和呈现方式来体现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思想。
(二)创新方式把好导向关
把好导向关,确保新闻传播导向正确,是新闻“把关人”的主要功能和职责。但导向不等于刻板式的说教,特别是在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信息时代,受众需求越来越多,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 《人民日报》2016年2月23日01版]传统的说教方式有时百姓不一定会“买账”。所以,导向把关方式也应该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可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疏堵结合式。就是对一些有争议的新闻事件,要敢于让不同的意见发声,再由专家、学者、权威部门等意见领袖对其进行分析、解释或驳斥。观点碰撞过后,方向自然变得清晰,也让人信服。比如上述的“罗尔事件”,在还原真相后,还可让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分析解读,将其中涉及的儿童医保问题、互联网金融法规常识等内容带出,让受众从中获益,也可促使相关法规、制度更加完善、透明。让负面的新闻事件最终朝正确的方向引导。
二是“定音鼓”式。就是对一些是非难辨,真假难分的社会热点问题,不跟风炒作,轻意发声,人云亦云,而是要沉得住气,要有定音鼓手的定力,在摸清方向,弄明事情真相后,才选准时机高调出击,在众声喧哗中一槌定音。这样既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也可彰显传统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比如对房地产和股市行情的报道,就必须保持定力,不能轻意让一些所谓行业专家在新闻报道中顺势鼓噪——价涨看涨,价跌说跌,更不要推波助澜,而是要在摸清中央和有关部门的态度,听取经济学学者的客观分析评论后,才从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的角度进行报道。又如“老人跌倒讹人”事件,也宜先跟踪,待事实真相完全清楚,且有公正的处理结果后才发声,以免造成助人恐慌。诚然,这种操作方式有可能丧失一定的时效性,但对于一些争议性题材,客观性和大局观往往比时效性更加重要。
三是求证式。就是对一些在非权威媒体上热议,且对社会影响较大的新闻事件,不能轻信这些媒体的传闻和一方之言,而是要通过深入调查,多方求证后再如实报道。如上述的“韶关城管事件”就属此类,通过本台依实报道,还原事件真相后,既强调了城管人员履职执法的必要性,也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创新方法把好时效关
时效性历来是评价新闻传播成效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当前的與论环境和媒体格局下,早报、快报更成为各新闻媒体追逐的目标;但追求时效性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创新方法,主动拥抱新媒体、借助新媒体优势才是正道。
一是利用好新媒体网络信息。要利用新媒体网络信息来源多、传播快等特点,对其中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进行核实、优化,使之成为具有自身媒体特色的新闻。
二是利用好新媒体网络传输手段。利用新媒体网络传输快捷的优势,由前方记者通过互联网手段,将经过筛选过滤的现场采写信息陆续传到新闻编辑部,最后整合成完整的新闻稿;也可以由新闻编辑部将把关后的信息陆续发到公众平台上,征求受众的意见,然后将受众的意见反馈给前方记者作进一步采访参考;甚至还可以考虑在新闻中加入记者与受众的互动元素。这样既可以增强时效性,也可以为后续的完整报道预热,使最终的报道更对受众的“胃口”。
三是化整为零,循序渐进。对一些可公开报道,但从发生到结束的时间较长的事件,以及需要花较长时间对报道内容进行调查核实或审批的事件,进行分阶段、多次跟进报道,兼顾时效与客观,循序渐进,直至完整报道该事件。这样既可抢占先机,也可保证新闻事件的完整性。这种方法在党代会、人代会、运动会等重大活动,以及安全生产事故、自然灾害等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已被广泛运用,但还有空间进一步深化完善。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舆论环境、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新闻工作者要时刻牢记“把关人”的责任,站稳脚跟,处变不惊,守正创新,在新闻传播各环节、各项工作中当好“把关人”,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着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01版]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