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授”24年扎根一线
培育1200多人次竞赛获奖
羊城晚报记者 周聪
在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有这样一位教师,她32岁半路出家当老师,如今成为广州仅有的8位“小学教授”之一;她不是科班出身,却在24年的教育生涯中,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小学特级教师、广东省首批名教师等大大小小的荣誉超过一百多个;她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一直活跃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领域,在她辅导学生中有1200多人次在各级计算机竞赛中获奖——她,就是郑贤。
她那充满“激情和亲和力”的课不仅深得孩子们喜爱,青年教师们也从她身上获益匪浅。在省内外,有近83名青年骨干教师是她的徒弟,他们有的成了当地的名教师、有的成了学科带头人、有的成了教学能手,更有一位成为广东省小学特级教师。
从工厂主管到小学教师
郑贤原来在广州一家自动化仪表厂任业务主管。1993年初,海珠区教育局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拥有本科学历的郑贤一试即中,来到同福中路第一小学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段旅程。
跨进校门,32岁的郑贤发现自己虽有理工科功底,但在教学上起点低、年纪大,比同龄的老师更是有10年的教学经历差距。于是,她为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天至少比其他老师多工作3小时,一边在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进修,一边自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用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来弥补差距!”
刚涉足教坛,学校领导便给她布置了一个任务——培训学生参加两个月后举行的市级计算机LOGO程序设计比赛。而当时郑贤对LOGO程序设计都只是一知半解,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初期,学校里能有一个略懂电脑的老师就已经是“救命稻草”。郑贤挑了三个学生,硬着头皮和学生一起从头学起。为此,郑贤发动全家人帮她搜索全城的书店,购买相关书籍。她每天晚上都钻研相关知识,到了第二天放学后辅导学生。头天晚上自学,第二天教学生,结果这几位初出茅庐的师生,竟获得了两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
这段日子不仅给郑贤树立了威信,更建立了自信,悟出了教育之“门”:师者,必须先是学者。
从教20多年,郑贤辅导的学生参赛获奖,从最初的三个,到后来常常“一车一车地捧着奖状回来”。1200多人次获奖,这样的成绩在全市都是领先的。
成名于“培优” 致力于“扶差”
长期深耕教育一线的郑贤深深地感到,优秀的孩子在竞赛里多拿一个奖或者少拿一个奖,对他们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但是对于中下生来说,老师的关注、引领、鼓励、帮助,则很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
2015年在学校开学后的9月底,郑贤突然被学校急调即任四年4班班主任。当时的4班有些孩子是出了名的调皮。 “四大天王”、“八大金刚”,每天班级管理日志上记录的,都是他们的名字。其中没有同桌的小W,就引起了郑贤极大的关注。
小W调皮好动,脑瓜子灵,常有一般人意想不到的点子和想法。但他上课爱搞小动作、开小差,课间不时搞一些“花样”捉弄同学,还常画一些不雅的画去影响同学等等。几乎每天都被同学投诉。
“小W你怎么是一个人自己坐呢?”
“是啊,我一直都是自己坐的,从一年级开始到现在。”
“你喜欢一个人坐?”
“不是,我不喜欢。”
“那我安排一个我班优秀的孩子与你同坐,但你要自觉,要认真上课,不能影响他人,你能做到吗?”
……
在一次与小W的深谈中,郑贤得知从一年级起,小W就是班上的调皮大王,为了让小W不妨碍其他同学,早早地对其进行“隔离”。
郑贤试图安排班里表现比较好的孩子与小W同坐,谁知道,问了一圈谁都不愿意跟小W坐。最后中队长嘉恩在郑贤连赞带哄的激励下,很勉强地与小W同桌了。在嘉恩的帮助下,小W开始有所改变,有所进步。
对差生小W,郑贤可谓十分“偏心”,只要有适合他的活动,都会尽量让他参加,希望群体的活动,能给他带来更多的正面影响和引领。
一个偶然的机会,郑贤知道“第二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七巧板创意制作竞赛活动”将在广州举行。郑贤灵机一动,何不培训、组织班里的孩子参加比赛?何不让充满挑战的活动,来促进调皮捣蛋的熊孩子们转变。
于是一支由班上最调皮的男生和最优秀的女生组成的队伍就此诞生。郑贤希望通过竞赛的办法,让学生们找到自信,转变学习态度。郑贤的想法果然没错,这10位孩子在比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4位学生还获得了一等奖,小W是其中之一。
对话郑贤:现在的“师道”要求老师有一种谦卑的姿态
羊城晚报:“师道,传业授道解惑也。”但到了现在,单方面的传授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现状,新时代有了“新师道”。您认为“师道”该有何创新?
郑贤:“师道”的本源应该保留,并且发扬光大。传统“师道”强调爱生如子,我也一直跟学生是亦师亦母的关系。但是到了信息时代,我觉得老师也要虚心向学生们学习。从小接触电子产品的他们是“信息土著”, 在这方面学生比老师更熟悉。现在的“师道”要求老师要有一种谦卑的姿态,和学生交朋友,甚至和学生互为老师,彼此学习。
羊城晚报:现在存在老师和家长关系紧张的现象,一些小摩擦可能会引发轰动,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郑贤:作为家长,如果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真实的情况和表现,决不能只听孩子一面之词,现在的孩子实在太会说话了,他们知道什么事情能告诉家长,什么事情不能说。尤其是当孩子明白如果是因为自身的问题,就更不 会向家长坦诚了。作为家长,要更好地教育孩子,并且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帮助,只有向老师、同学多了解、多询问,这样才是真正帮到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才是有的放矢,有所见效。
学生眼中的郑老师:爱带学生出去玩的班主任
郑老师经常带我们出去玩的!我们去过市农科所、科普馆、四会奇石河”“参加过七巧板比赛,学吹葫芦丝。举办新年晚会……”说起郑贤当班主任的日子,李承欣和黄科桦两个小女孩都眉飞色舞起来,两个孩子开始叽叽喳喳地数起参加过的活动,那段日子给她们带来的不仅是快乐,还有眼界的开阔。“如果可以选,我们希望郑老师一直是我们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