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获奖作品
吴汉军:凭一份爱定制精彩人生
2018-10-01 

吴汉军:凭一份爱定制精彩人生
本报记者 林琳/文 辛挺/摄

       他本是时代齿轮缝里的无名之辈,在纷繁芜杂的变革中求生存不问闻达。因为一份舔犊之情,一份执着于民族器乐的挚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由此走上了制造民乐器的匠心之路,并一次次成为“新闻人物”。
       这不,连日来朋友圈里又在纷纷热议:“吴汉军又给汕头的民乐器界争光了!”“汉军兄堪称工匠精神典范!”
       事情原委是这样的: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接见来访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两国元首及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共同欣赏中国传统民乐演奏《编钟颂》,其中,由中国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刁硕演奏的古筝,就是出自吴汉军的手工制造。
       一次巧合——戏剧性的人生选择
       到汕头市粤升乐器实业有限公司采访董事长吴汉军,更多的对话着落于扬琴、古筝等民乐器的技术攻关及实用专利发明上。吴汉军像一个琴痴,拿出独家发明的小扬琴演示,讲解取料、开槽、框架拼接、装弦、调音等等,纷沓的专业名词让想听故事的记者云里雾里找不着北。
       懂行的人都知道,民族乐器多靠手工制作,其中扬琴因为琴弦多、拉力太大,尤其难做。而吴汉军这样一个建筑包工“头家”,为什么放弃高利润而转行做起如此要求严苛的精密产品?他用浓浓的鮀浦口音,波澜不惊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东方美学的耐人寻味的故事——
       因为教育资源的匮乏、知识积累的贫瘠,更因为生存生计的逼迫,1977年,少年农民吴汉军从鮀浦中学高中毕业后,进不了工厂,只能去博罗当木工学徒,钉模板、做窗门,每天赚8毛钱工价。后来回生产队,白天干农活夜晚帮人做椅子,每只2块钱工价。再后来学开车,第一次开着130型号汽车独自送砖头进城,将车子连同砖块开进了大水沟里……
      上世纪80年代初,汕头特区正值起步阶段,吴汉军跑起了替人运灰砂的生意。到了1990年承建乡里的学校之后,他开始做建筑承包商了。不停地接单不停地赚钱,可是这行当并非他所爱,已经解决温饱且人到中年的他,初心难忘,那就是对于手艺制作的热爱。
       1997年,女儿吴玲玲要考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汕头买不到低音提琴,为了她练琴方便,吴汉军买来书籍,一边研究一边动手制作,一卯一榫硬是造出了世上独一无二的低音提琴来。父女俩带着它闯北京拜师学艺。在京城巧遇中国音乐学院的侯俊侠教授,侯教授深深为他如山的父爱所感动,更感叹一个读书不多的农民竟能用拿惯了锄头锤子的双手制造出如此精美的乐器。他深情地对吴汉军说:“你是农民,却有勇气带女儿千里来赶考,就冲你这份炽热的父爱,冲你手里这把琴,我一定帮助你们。”
       激励是一剂良药,特别在人生岔口处,会让人变得更为自信更尊重内心的召唤。这种召唤,会促使人做出正确的道路选择。就这样,因为女儿艺考,吴汉军选择了中年之后的事业转型:注册“粤升乐器”,制作素有“民乐钢琴”之称的扬琴。当然,个性定制民乐器之路,也由此启程。
       一种情怀——困难面前持守信念
       如今的吴汉军过着丰满自足的生活。除了每天准时上班,巡视车间、研发产品、联系客户,闲来还会将马厩里那匹心爱的大白马“波比”牵出来,骑着它到野外溜达。他说“现在这光景谈不上成功,但干着有成就感的事情,心里已经非常满足。”而谁能想到,这种满足,是他用10年亏损掷下600万元“学费”换来的。
       “一开始我不懂音乐,也不懂乐器制造。但我想,建筑是制造,造房子嘛;乐器也是制造,它们肯定有共通点。我自小就喜欢动手,我不信自己做不成乐器。”吴汉军告诉记者,小学课堂里听着课,他手却没闲着,喜欢拿着铅笔刀雕刻书桌角,慢慢地竟雕出一条龙来,为此没少挨老师训斥。喜欢琢磨的习性伴随他一辈子,及至静下心来研究乐器制作,在一弦一木的牵扯打凿中,戒去浮躁多些儿思考,愈发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种幸福。
       然而人到中年,“习惯”早已根深蒂固,换一部手机都难,何况换一种职业。无数次失败的尝试,让他开始怀疑自我能力,甚至一气之下想放一把火烧掉那些卖不出的琴和囤积的木头。整整十年时间,“粤升乐器”处于亏损状态,即使是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现场演奏《五洲同乐》曲目时使用的新型高八度扬琴就产自“粤升”,吴汉军仍滞留在“交学费”阶段。
       是什么让他坚持了下来?是挚爱,是情怀!是一种“无论代价多大都要做下去”的几近赴死之心。而这种未肯言弃的挚爱和“不成功不罢休”的蛮劲,让他付出了600万元的亏损“学费”。同时,也让他一路不断收获解开专业难题的成功:至今,“粤升”产品有20多项获得国家、省级专利,其中的古筝挂弦码子、扬琴止音器等一直为业界所称道。在采访现场,记者见到的小扬琴则获得国家实用专利和发明专利。
       一颗匠心——专业性的精心打磨
       “做最好的扬琴,让它发出最美妙的乐声,是我一开始做琴就立下的志向。”吴汉军说,因为这个坚持,也促成了“粤升”的定制业务纷至沓来,国内多所专业艺术院校的课题或教学研究,都会想到找“粤升”定制他们心目中想要的民乐器。
       有一个有趣小故事:前些年,吴汉军到包头参加扬琴艺术节,那时候“粤升”在业界还不太出名,到这种场合总是坐冷板凳。厦门大学的赵艳芳教授此前找他做过扬琴,知道吴汉军技艺超人,将他介绍给了好朋友王先生。王先生是国乐发烧友,对扬琴的研究已属骨灰级,经常自行改装扬琴。双方一见如故,约好时间,王先生携妻子专程飞赴汕头,到“粤升”厂里呆了一个星期,指导吴汉军按照他们的理念,制作心仪的扬琴。这件事给吴汉军带来了启发:专注、安静地钻研自己从事的专业,不仅能获取心灵的愉悦,更能获得客户的尊重并带来不可估量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十多年来,吴汉军相继发明了不易变形的榫卯结构、嵌入式共鸣箱、带止音器的扬琴及高音、低音扬琴,有效解决了传统扬琴一直存在的框架、面板容易变形开裂,使用寿命短,余音过长,影响整体音效等关键缺陷,令业界刮目相看。2012年8月,中国音乐学院承担复原制作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编钟和瑟的课题,在武汉博物馆人员研制失败之后,找到吴汉军。他带领团队加班加点攻关,改造、加固原有结构,不到两个月,于不改变外观的情况下,使瑟的复制品发出美妙的古音。有了这次经历,中国音乐学院又把制作“四胡”“琵琶”“三弦”“筝”四件仿清乐器的重任交给“粤升”,吴汉军带领团队同样圆满完成了任务。
       “粤升”乐器公司门口有一块牌匾被大家誉为“足金招牌”——“中国扬琴技术研发中心南方基地”。这是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器工业协会主管,全国仅有一北一南的两个基地之一。此外,还有“中国音乐学院中外民族乐器研发基地”“中国音乐学院筝瑟与古乐器研发制造基地”等牌子也相继在“粤升”挂牌。这些是对吴汉军凭借一颗匠心制作精良民乐器的充分肯定,也给其家族带来了无上荣光,并由此促使一对学低音提琴专业的儿女放弃高薪回来传承父亲的制琴技艺。
       吴汉军说:“工与匠不一样,工是按图施工,外观像、好看、实用就行了。匠是用心执着做事,刻苦耐劳,做得不好就重来,一直做到自己满意、客户满意为止。”“精匠”吴汉军希望接力给儿女的不仅仅是一家乐器企业和制造乐器的技艺,更希望下一代能接续他做人做事的匠心,即带着挚爱和情怀投入地做,从中不断发现自己的能力与乐趣,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十九大报告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荣兴盛上升到了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迈进新时代,继续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是国人的共识,这将给吴汉军的制琴事业带来新的春天,提及这个,他欣慰地笑了:“中国民乐的魅力,完全可以征服世界”。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