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小麻雀”林燕丹已经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国产大飞机上的“潮汕骄傲”
本报记者 周永固
5月5日下午,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OMAC919(简称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实现首飞。
当天下午16时30分,上海人乐刚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C919威武!老婆威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威武!复旦威武!中国威武!国产大飞机照明开始研发的时候,燕丹和我还是二人世界,转眼就穿越十年光阴,孩子们也都入学入园了!十年磨一剑,今日首飞成功,可喜可贺!”朋友们纷纷道喜。
稍后,汕头市金山中学退休教师戚胜华的朋友圈被热烈围观点赞:“20多年前班里叽叽喳喳的小麻雀,咱金中的学霸。如今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金中9201班的同学们,为燕丹的成就欢呼吧!自豪吧!”
在国人为C919成功首飞欢欣鼓舞的时刻,“林燕丹”也成为海内外潮汕人网上搜索的热词,因为这位杰出的青年女学者是国产大飞机C919上的潮汕骄傲。
潮汕女儿林燕丹现为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第4分部副部长兼中国国家代表,中国照明学会交通照明与光信号委员会主任。她参加了首架国产支线客机ARJ21和C919两个大飞机重大专项“大客飞机客舱情景照明机理研究”以及“大客飞机驾驶舱照明人机工效研究”,为助力国产大飞机上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0年辛苦不寻常
从2007年起,作为国际光学照明领域的知名学者、中国在该领域科研的领军人物之一,林燕丹就接到参与大飞机照明系统相关课题研发的任务。
林燕丹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光健康和智慧照明,重点在智能半导体照明技术、照明与视觉作业安全、效率和人的健康关系的研究工作及其工程化应用。在国产大飞机C919上,她的主要贡献是对客机客舱、驾驶舱的照明采用“中国创造”的人性化情景照明设计,给乘客和机组人员提供温馨体贴的舒适环境。
在与本报记者独家连线时,乐刚说,10年来,林燕丹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在出差,5月7日下午,他就是刚送妻子上飞机,然后把车停在路边接受采访。
他说,这样聚少离多的生活已经成为这个家庭的习惯,而且,由于妻子工作的特殊性,一段较长时间无法互相联系也成为常态。
上周的一天晚上10点多,戚胜华老师跳完广场舞回家后给林燕丹去电话,悄悄问“燕丹,睡了吗?”电话那头回答也是悄悄的:“老师,对不起,我还在开会。”
在这10年中,林燕丹出差常得去偏僻边远的地方,还经历了两次怀孕、生育,对一个女人而言,挑战可想而知,但她却把任务完成得非常漂亮!
乐刚告诉本报记者,当大飞机腾空而起时,他与妻子都在上海,但相距7公里。当天晚上两人一起聚餐,他向妻子送上热烈的祝贺与祝福,回顾10年的辛苦与成就,两人笑中带泪……
“小麻雀”蜕变大学者
林燕丹1978年出生于汕头市饶平汫洲(当时属汕头管辖)一个“书香之家”,她的父亲是汕头市聋哑学校的退休校长。她是家中的掌上明珠,被宠爱着,却发愤着。5岁就读小学,从小就是“学霸”,1992年初中毕业时,林燕丹因潮汕行政区划调整“变身”潮州人,成绩在潮州市名列前茅,获得潮州友和奖。“汕头人”变成“潮州人”让她就读名校的“竞争对手”从汕头扩大到整个大潮汕!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她于当年毅然参加了汕头市金山中学面向大潮汕地区千里挑一的独立招考,并以优异成绩入读金山中学。1995年,林燕丹从金中毕业,考取了复旦大学。1999年,她毕业于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随后硕博连读。其间(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获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奖学金,作为中德联合培养博士赴德国达姆斯塔特技术大学(TU-Darmstadt)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照明技术研究所学习。2005年获得复旦大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职。
在汕头市金山中学毕业22年后,林燕丹留在班主任戚胜华老师印象中最深刻的依然是那个“嘴尖舌仔利”的“小麻雀”。
“在班里她年纪最小,比同学们小两岁,但机灵、活泼,当学习委员和物理科代表,读书很轻松,下课就‘叽叽喳喳’热心当‘小老师’,因此我就叫她‘小麻雀’。”戚老师开心地说:“当年的‘小麻雀’已经成长为大学者,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我太高兴了!”
这个充满阳光气息的潮汕女孩在专业追求与专业成就上与“光”结缘也许并非偶然,《上海妇女》杂志的记者曾经充满诗意地诠释林燕丹对“光”的热爱:所谓理想,就是令人痴迷的灯光,它点亮着我们的内心,更点燃起我们生命的能量;所谓理想主义,就是让一个更高的目标,永远在前方闪烁,永远让我们追赶,飞蛾扑火般地义无反顾,成为支撑我们生命的东西。灯光让人感动,灯光让我们温暖,灯光点染我们内心深处所有的美好;灯光让我们浮想翩翩,想起那些关于家、关于柔软、关于诗意、关于远方,也关于未来的东西……
赤子初心一如既往
令金山中学校长李丽丽和班主任戚胜华感动的是,毕业至今22年,林燕丹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恩与爱一如既往。
李丽丽说,她得知林燕丹回汕头探亲,邀请其为学弟学妹作励志报告,林燕丹二话不说,立即“照办”,一场演讲,让同学们心潮澎湃。
戚胜华说,二十多年来,林燕丹一家经常从上海自驾回汕头过年,大年初一就带着先生孩子一起来拜年,还给老师送上一个大红包。
她告诉记者,林燕丹当年所在的9201班建了微信群,师生一共有73人,在微群上,他们共享着每个人的欢乐,分担着每个人的困难。尽管分布在全国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上,可全班依旧团结得像一个人。微群传递着各种消息,维系着每个人的心,成为连接友情的纽带。在其中,林燕丹为这个班的凝聚力作出了宝贵的贡献,“2012年,由林燕丹同学发起倡议建立班活动基金和共济基金。得到全班73人全部积极响应,大家积极投入。这五年来他们利用这基金,不仅把各地同学老师的聚会搞得红红火火,还参与了母校大手牵小手的助学活动,为经济困难的师弟师妹提供大学的学费,为患病的孩子提供急需的医药费,为患病的老师提供经济帮助,送医送药,为灾区的村民送去急需的救灾物资,这些年他们参与的公益活动太多太多。这个具有凝聚力的团队,正向社会辐射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些孩子毕业多年,但赤子初心一如既往。”
链接:妇唱夫随 夫唱妇和
在采访乐刚时,记者问及他与林燕丹怎样处理事业与家庭的关系,他说,电话中无法细谈,《上海妇女》不久前发表的一篇文章有提及相关情况,他们夫妇认为这一报道是客观准确的,建议记者参考采用。
下文摘录自《上海妇女》杂志。
林燕丹有一对小儿女。一个刚入学,一个刚入托。她工作那么忙,怎么平衡事业与家庭关系呢?
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也一定有个甘于付出的男人。
乐刚与她是同班同学。他长她2岁,她们领证时,她在读博,而他已经创业。在他们大家庭里,奉行“谁的地盘谁作主”。她冲锋陷阵时,他就甘做配角,集中资源做成大事,积极做好帮手、港湾与后盾。在她无暇顾及时,他就挺身而出,浮出海面。当她有冲动决定时,他就以男人的冷静与理性,加以平衡。
在出差期间,她一有空就会跟家人视频,让孩子们能和妈妈对话。当忙不过来时,她就对他说:“我需要你的支持,我可能没有时间发那么多短信,希望你能理解与支持。”
跑步是他们共同的爱好。2017年,她们夫妻并肩完成了42.195公里的成都双遗国际马拉松赛。她说,跑步不仅充沛了体力,也锻炼了坚持力与意志力。而这种坚持力与意志力也反馈在了工作上,成为自己的精神资源与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