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获奖作品
中国蓝盔 惠报探营
2018-10-01 

地方媒体也有国际视野

       过去大半个月,“中国蓝盔 惠报探营”系列报道,在全市乃至全国读者群体和媒体同行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为维和官兵点赞,为特派记者点赞,为本次活动点赞。通过阅读报道,读者更加关注维和、情系维和,也更加感慨和平的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专家同行点评中国地市报的一次壮举

       在黎巴嫩采访期间,惠报特派记者跟随维和分队官兵拜访了中国驻黎巴嫩大使王克俭。王克俭大使对惠州报业传媒集团首次独立派出记者赴海外采访维和官兵、开创中国地市报先河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他希望记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出一批高品质的新闻作品,充分展现中国维和部队的感人事迹,彰显中国“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开创全国地市报先河,首次独家派出记者远赴黎巴嫩采访中国维和部队官兵,顺应了国家发展的形势,迈出了跳跃式的一大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专家陈喆评价说,此次全媒体维和报道既有专栏专题、深度报道,又有摄影报道、网络直播,还有一系列互动交流,突破了以往新闻报道的地域性,打破传统地市报纸本地化新闻报道的观念,全方位展示中国维和官兵的良好形象,让大众对中国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可以说是中国地市报的一次壮举。
       《中国地市报人》编辑部主任高秉喜表示,作为地市级媒体,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特派两位记者不远万里走出国门采访报道维和官兵,有利于记者和媒体开拓国际视野,有利于媒体放大格局,更有利于增进国与国媒体间的交流和互信。“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媒体,必须有这种大格局、大气魄、大视野,敢于让记者走出国门,采访重大事件和行动。”高秉喜称赞,此次采访报道大胆探索和创新,为广大读者、网友、粉丝带来了第一现场的全媒体融合报道,也进一步彰显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惠州报业传媒体集团此次派出精锐力量赴黎巴嫩采访维和官兵,用特殊的方式向建军90周年献出一份 ‘厚礼’。”解放军某部军官李永飞从事部队宣传工作二十多年,他表示,这份厚礼,带着人民群众对解放军官兵的深厚感情,也带着地方党媒对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一份责任,让人们从另一个视角认识了军人的价值与担当,也让维和官兵与他们的家人感受到融融暖意。“两名赴黎巴嫩特派记者,不远千里走进战火纷飞、危机四伏的维和战场,他们像战士一样在冲锋、在战斗,在特殊的战场书写着新闻人的责任担当,立起了记者这个神圣职业的好样子。”
        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高级记者王立祥表示,一直以来,平台不大、受众局限,都是制约地方媒体发展的最大瓶颈。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跳出局限,重磅推出这一专题采访活动,并刊发一系列影响大、传播广、受众多的报道,引发全国读者关注,收到了良好社会效应,体现了地方媒体的国际视野。王立祥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广受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持续增强。地方媒体理应培养国际视野,发挥立足本地、更接地气的优势,找准切入点,推出符合地方特色的涉外采访活动和新闻报道,以小见大,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正能量,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实现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的这次活动,无疑为全国提供了“地方媒体国际视野”的范本。
        “‘中国蓝盔惠报探营’系列报道我一直在关注,作为长期从事维和报道的记者,我曾前往多个维和任务区采访,也被此次报道所打动。”新华社记者黎云表示,从新闻业务的角度来看,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此次维和报道,选题时代性强、政治正确敏锐、内容可读性强。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在全国地市报全媒体融合报道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皖西日报社视觉中心主任岳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集团全媒体融合度非常高,将新媒体平台用到了极致,非常值得学习。希望该集团多组织实施类似的新闻报道,不断总结经验,砥砺前行,为地市报提供样板,共同走好融媒体的转型道路。
         《中华英才》副总编、编委、高级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刘小渡表示,在建军9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策划这一专题采访活动,并推出一系列有温度、有思想、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充分展现了权威媒体的担当精神和创新意识,展现了地市党媒的国际视野和拥军情怀。“这次活动中,尤为值得肯定的是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融合思维。在新媒体强势崛起的今天,再好的新闻题材,如果不注重包装模式,取得的社会效益都会大打折扣。”刘小渡指出,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立足转型,发挥传统媒体优势,主动适应新媒体方式,取长补短,对新闻稿件进行再加工、再创作,使之适应各类传播手段、各种媒体平台、各个年龄层次,使之更具传播力,创造了巨大的阅读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也为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纸媒转型提供了大量可借鉴、可参考的经验。
读者点赞惠报报道见人见事见真情

       “感谢家乡父老,对我们海外维和官兵的支持;感谢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对我们维和分队的关注和报道。两位特派记者不远万里来到黎巴嫩,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一系列困难,深入维和一线采访,这种敬业精神让我们由衷感到敬佩。”维和分队分队长彭春说。
         彭春表示,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前后方共同努力、协作配合,推出一系列见人、见事、见真情的优秀新闻作品,向惠州乃至全国读者展示了驻惠部队首次参加维和任务的点点滴滴。“每一篇报道我都看了,可谓是立体全面、鲜活真实地展现着维和官兵的形象,通篇洋溢着情真意切的拥军情怀。我们维和官兵读起来,无不欢欣鼓舞、士气大振!更觉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请家乡父老放心,我们一定忠实履行职责,守护世界和平,圆满完成本次维和任务!”他感慨道。
       “在惠报全媒体报道中,看到战友们远赴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履行一名中国军人的光荣使命和职责,我倍感亲切和感动,为战友们感到骄傲。”驻惠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官兵余明恒表示,惠报记者跨越万里采访报道维和官兵,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展现了中国军队 “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两位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前线,采写了一批新闻精品,作为军嫂,看了报道后我非常感动。”维和分队副分队长况德龙的妻子蒋乐燕说,“特别要感谢惠报这封‘特殊的家书’,用拼接图像记录官兵与家属远隔重洋的思念和牵挂。此次报道既为维和官兵点赞鼓励,也为家属加油打气,我们倍感温暖。”
        市公安边防支队范和派出所干警姚嘉琦说,惠报全媒体维和报道,直面黎巴嫩布满弹孔的废弃建筑、瘦骨嶙峋的难民以及孤苦无助的儿童,让他感受到在当地生活工作的危险,也展现了维和官兵的英勇和无惧。“我深深地为自己是一名公安边防干警感到自豪和骄傲,也为这两位英勇的记者点赞。”
        “平常我们市民对国外维和官兵的工作了解很少,在看了惠报全媒体报道后,发觉它不是生硬的新闻稿,而是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必须为特派记者们点个赞!”市民吴昊说,“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跨越万里心相印》拼接图文专版,用图片拼凑出了维和官兵的‘家’,感人肺腑,这种创意形式很棒!”
        《惠州日报》忠实读者何宝滢说,本次惠报全媒体报道有创意,有深度,充分展现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将激励她弘扬中国维和精神,学习英雄本色,把维和精神传递给身边的每个人。“同时也希望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继续为广大读者带来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全媒体融合新闻精品。”
       本报记者潘高耸 李松权 杨 熠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