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穿过你的海
不惊扰你的岁月
——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保护中华白海豚的故事
本报讯 记者廖明山 实习生 刘倩欣报道:珠江口,伶仃洋,这里是有着“海上大熊猫”美誉的中华白海豚的最大栖息地。就在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贯通前不久,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布的《2016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6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目击海豚共258群、1890头次,数据库新增识别在珠江口水域栖息的中华白海豚73头。
这意味着:港珠澳大桥建设以来,中华白海豚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海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超级工程与中华白海豚相互守望。这是港珠澳大桥在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世界综合难度最大跨海大桥等纪录之外,创下的另一个令人瞩目的纪录和标杆。
从源头落实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从318个桥墩减少到了224个
7月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贯通这天,所有媒体记者驱车或乘车,穿越了这条近30公里的跨海通道。大桥的蜿蜒身姿,既像一条奔腾的巨龙,亦像一条飞舞的彩带,引得大家拿出手机拍个不停。
他们可能不知道的是,脚下的这条海上巨龙,其中的非通航孔桥部分,在工可阶段原来有318个桥墩,但到了最终施工阶段,减少到了224个。
这一做法,正是为了保护这片海域的中华白海豚。在各个阶段,通过优化设计,减少占用海域面积,减少淤泥产生量,减少打桩作业量,减少在海上的作业时间,将对中华白海豚的侵扰减到了最低。
中华白海豚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濒危海洋哺乳动物之一,因其数量稀少曾在1988年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保护红皮书》。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面积为460平方公里,港珠澳大桥穿越了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约9公里、缓冲区约5.5公里,共涉及保护区海域约为29平方公里。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说,对于港珠澳大桥来说,打造绿色环保示范工程,是同建设世界先进跨海通道同等重要的目标。在大桥建设同时保护好中华白海豚,实现“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是大桥建设者的承诺。
从2005年工程前期评估起,一场旷日持久的中华白海豚“保卫战”便已打响。为践行“环保先行”的理念,自项目可研阶段,逐步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中华白海豚保护、海域使用论证、倾倒区选划论证、水土保持以及其他与环保相关的专题研究工作,为施工期环保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期间,从工程可行性研究到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工程实施,大桥管理局及设计单位、岛隧总承包、桥梁施工单位不断致力于优化设计,从源头落实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大桥建设“让道”于中华白海豚,桥梁工程施工设计优化并不止非通航孔桥桥墩减少这一项。
所有承台均埋入海床面以下,降低阻水率;基础采用钢围堰+钢管复合桩工艺,打桩船施打、液压锤沉桩,以减少噪音对白海豚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影响;桥梁上部结构采用钢箱梁,岸上工厂化预制,海上拼装,减少海上施工人员和施工船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极大地缩短了海上作业时间……
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的控制性工程。东西各一座近十万平方米的人工岛,以及长达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将对周边海域环境带来巨大变化。如何将对中华白海豚影响降到最低,备受考验。
“中交股份的业务足迹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港珠澳大桥是我们有史以来执行的最高环保标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岛隧项目部副总工尹海卿说。几年时间里,他们结合设计阶段的研究成果,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创新开发新的施工工艺工法。
东西人工岛采用120个直径22米的大型钢圆筒以液压振沉快速筑岛围堰施工方案;钢圆筒在上海加工制造,现场起吊、振沉,极大缩短施工时间;人工岛挖深由初步设计阶段标高-31米提高至约-16米;沉管基槽开挖边坡由1:7优化至1:5;疏浚总量从工可阶段的约4300万立方米减少至施工阶段的3100万立方米……
“因为跨越粤港澳三地,地处伶仃洋环境敏感海域,以及有中华白海豚的栖息,港珠澳大桥堪称中国有史以来环保要求最高的交通工程。”余烈说,但同时这种严格的环保要求,也有力倒逼促进了大桥设计方案的优化,最终让超级工程实现了工艺和环保的完美结合。
宁可牺牲工期增加投入
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互补双赢
港珠澳大桥CB02合同段的HSE(健康、安全和环境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负责人蔡爱国,在伶仃洋上奋战数年,除了对这里的蓝天碧海流连忘返,他还对另一群小伙伴依依不舍。
他的小伙伴是中华白海豚。过去几年里,他一年十余次见到这些小精灵在海洋里遨游嬉戏,并用手机捕捉到它们灵动的身影。“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身体呈铅灰色,年轻的会呈灰色,成年的则会呈粉红色。”
对这些海上小精灵特征、习性如数家珍的,并不只是他一个人。在CB02合同段项目部乃至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每一条施工船上,都安排有白海豚观察员。这是一个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特有的岗位,需要持证上岗。
余烈介绍说,几年以来,大桥管理局会同保护区管理局持续组织参建单位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积极参加白海豚保护知识上岗教育培训和考核。2011年1月至今,成功举办中华白海豚保护知识培训29次,共2544人次参加。
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因为白海豚观察员的观察发现,施工船舶为白海豚“让道”的例子不胜枚举。
2011年有一次,东人工岛正在做砂桩施工,观察员突然发现岛旁几百米出现了两头中华白海豚,根据“500米以内停工观察,500米以外施工减速”的原则,迅速通知砂桩作业停工,最后,两头调皮的中华白海豚在该海域一“玩”就是四个多小时,工人们也只好停止施工,等了足足四个多小时。
除了众多的白海豚观察员,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更多的制度设计在为中华白海豚保驾护航。
为落实大桥建设安全环保工作,大桥管理局引入国际国内比较系统科学严格的HSE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安全环保部负责对项目的安全环保工作进行综合监督管理,并负责与环境保护、渔业(生态)资源保护和中华白海豚保护等相关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这在国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尚属首次。
为了充实大桥管理局的环保技术力量,加强环保监管力度,提升环保理念和促进各项措施的落实,大桥管理局借鉴国外以及香港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做法,创新性的引进了环保顾问的咨询机制。
与此同时,建设者们还在施工过程中精心编制施工组织方案,采用先进的大型施工船舶和设备,合理组织施工,用尽一切办法保护海洋环境和中华白海豚。
诸如,尽量避免在4—8月白海豚繁殖高峰期进行大规模疏浚开挖等容易产生大量悬浮物的作业,尽量采用污染较小的挖斗船疏浚施工,采用大型设备以减少施工设备数量,避免集中高强度施工等。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共有超过数十家参建单位、上万名建设者。掌握白海豚生活习性,提升外海施工技能技法,宁可牺牲工期,增加投入,也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进而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互补双赢。这是所有参建单位的共识。
沉管隧道基槽开挖是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开挖的抓斗船装备有摄像头,采用电脑控制定深开挖,提高开挖精度;耙吸船头也安装有显示器装置,预防淤泥及水溢流,以进一步防治水污染。不仅如此,挖出来的海沙海泥及其他海洋疏浚物都必须去到指定地点倾倒。
“淤泥要运送到五六十公里外的地方倾倒,一个来回要七八个小时,每次来回的成本高达三四十万元。”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副总经理兼HSE总监黄维民举例说,仅水溢流指标这一项,负责淤泥倾倒的船只往返数量便增加了一倍。
海洋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范例
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的丰碑
6月30日上午,珠海九洲港驶出了两艘德国进口大帆船——汉斯VA44。两艘大帆船历经两小时,途经九洲岛、港珠澳大桥、情侣路、珠海渔女,最终抵达日月贝附近水域并返航。这是珠海开通的首条帆船近海旅游线路。
“快看,中华白海豚!”在返航途中,离岸约1公里处,两艘帆船上喧嚣了起来。不远处,4头中华白海豚正在海里追逐嬉戏,不时跃出水面。而在白海豚的另一边,便是港珠澳大桥的雄伟身姿。大桥和白海豚和谐共处的一幕,被本报摄影记者拍进了镜头。
2012年2月,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考察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情况,强调要高度重视珠江口生态环境保护。他说,“要让白海豚成为港珠澳大桥的形象代表。白海豚不搬家,也是港珠澳大桥项目的建设目标。”
中华白海豚越来越频繁地和市民游客亲近,说明白海豚不搬家正在实现。余烈说,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施工7年来,没有发现因施工直接造成中华白海豚伤亡的事故,同时也没有发现重大海洋污染事故或因海洋污染事故造成中华白海豚死亡。
2015年8月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接受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委托,在珠江口伶仃洋开展了施工中期中华白海豚监测和渔业资源调查。一年时间内海豚监测共执行了10个航次,结果显示,伶仃洋的中华白海豚分布数量已基本恢复至施工前的水平。
去年10月,在“2016年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启动仪式上,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表示,港珠澳大桥项目在建设的同时,也保护好中华白海豚,实现“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诺,是海洋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的一个范例。
最新的验证数据,来自于近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布的《2016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6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目击海豚共258群、1890头次,数据库新增识别在珠江口水域栖息的中华白海豚73头。
余烈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自建设以来,直接投入白海豚生态补偿费用8000万元,用于施工中相关的监测费用4137万元,环保顾问费用900万元,渔业资源生态损失补偿约1.88亿元,有关环保课题研究约1000万元,其他约800万元,上述共计约3.4亿元。
为保护中华白海豚付出这么多资金、这么大成本、这么多劳动,值得吗?记者采访的每一个建设者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黄维民说:“作为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意义,不仅仅是中国由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也是一座代表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