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丽的约定,一场意外的雪崩,一段情定雪域的军旅故事
女兵林颖仪的两个灵魂
“毕业了,我们去当兵!”
高中毕业那年,南粤水乡的两个女孩悄然盟誓,规划了人生的第一个愿景。两个女生,一个是体弱心细的林颖仪,一个是喜欢冒险的女汉子雪谊。
梦想与誓约,对于两个涉世未深的女生,或许是美妙的花蕊,风过飘香,一触就滑落。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事故,令这个不经意的誓约变成一粒坚强的种子。
2014年1月,颖仪和雪谊计划去西藏旅游。出发前,颖仪没有得到家人的许可,因为从小体弱,父母担心她不能经受高寒缺氧的环境。雪谊毅然前行,奔向神奇的雪域高原。不久传来噩耗:雪谊在日喀则突遇雪崩,永远留在了雪山深处……
疼痛、 自责、悔恨,经过泪水的层层洗刷,身体柔弱的林颖仪变得坚强起来,两个人的梦想在她一个人的心中开花:一定要当兵,去西藏!
■上高原,只为离你更近一些
2015年,已是大三学生的林颖仪梦想成真,成为入伍西藏的一名女兵。
7月18日下午,记者在三角镇太平旧街7号一幢二层高的楼房见到了已是西藏山南军分区某通信连女兵的林颖仪。青春阳光、长相可人、身形瘦削,是22岁的林颖仪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这个看似柔弱的年轻女孩,身上没有丝毫娇弱之态,聊起自己的军旅生活眼中满是激情与豪气。一年的部队生活中已把她磨炼成一名令父母自豪、乡亲侧目的女中豪杰。
“性格完全变了,变得像雪谊又不是雪谊。”一位乡邻评价说。
乡亲们还介绍,十多年来,两个性格差异很大的女孩“像胶水黏在一起”,一同上学,一同玩耍,遇到高兴的事一块分享,遇到大小挫折一起分担。当初,失去挚友的林颖仪在极度的悲伤过后,想起了好友未了的从军心愿,暗下决心选择从军之路。
“这一定是上天的安排,让我能离雪谊更近一点。”林颖仪说,怀着一种撕裂心扉的激情,林颖仪说服了本不舍得女儿远行的父母。林爸爸说,虽然一开始很担心西藏太远,女儿会不适应,但最后还是读懂了女儿的眼神。
踏入雪域高原的林颖仪,整个人的身体和心灵都有了奇妙的变化。她变得执着、坚强,也敢于冒险。她告诉记者,“我总觉得多了一份责任,应该多做一份努力。”在营房、在山涧,每每仰望空灵清澈的高原,总要定一份“沿着雪谊行走的路线看看冰川雪原”的计划。
■我是一个兵,病魔压不倒我
初入高原,困难便接踵而至。作为从小在三角镇长大、从未出过远门的南方女孩,初次入藏的林颖仪遭受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晕、胸闷、恶心。难受的高原反应和每天8小时的训练让她累得好几次偷偷落泪,但一想起和好友雪谊的约定,便总会重新坚定起信念。“雪谊在西藏时肯定也遇到过艰难的困境,她肯定也努力过。我也不能输,要努力把她的心愿也一起完成。”
度过艰难的高原适应期后,林颖仪很快进入了“直线加方块”的训练状态。当时部队里存在着“广东人体力和军事素质不如云贵川”的偏见,为了给自己和同行的3位广东女生争一口气,林颖仪在男女同训的低姿匍匐战术训练中以超凡的韧劲获得了第一,令其他人刮目相看。今年1月一次军分区组织的长途拉练前,突发高烧的林颖仪也没有低头,为了向让她留守的连长证明自己能行,她接受简单的输液治疗后,背负20公斤的背囊,行军32公里,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最终在拉练中顺利跨越一座座雪山,按时到达目的地。这些看得见的努力,让部队里的同事渐渐认同了林颖仪,也让她在日复一日的军旅生活中对部队产生了亲切的归属感,“对现在的我来说,部队就是一个家。”
今年1月底,林颖仪被检查出患有附红细胞感染病,持续发烧、全身乏力、虚汗不止,奈何西藏医疗条件有限,没能治愈。几番辗转后,林颖仪回到了中山休假养病。痛苦的治疗虽然让她疲惫不堪,但她总是坚定地说:“我是一个兵,病魔压不倒我。”
现在,已经痊愈的林颖仪正准备着趁9月份的新兵入伍一同归队,回到西藏继续训练和工作。回想起当初到中山国防教育基地进行征兵检查时,她抬头看见了门口上的横幅:“社会最优秀的青年在部队。”这句话,总让她心中涌出一股莫名的激动。而另一个声音始终在催促她:“既然是最优秀的青年,何不情定边疆?”
那是雪谊的声音。或许,雪山深处的那个人,灵魂在她体内复活。
铁肩担道义 新闻在路上
——魏礼军参评事迹
他是一个老报人,从业25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记者”岗位上。因爱成痴,他认为自己有一个“毛病”:碰到重大题材和猛料,总是异常激动、兴奋莫名。
一
由魏礼军主创、获广东省新闻一等奖的作品《女兵林颖仪的两个灵魂》,源于2016年7月征兵宣传,当时中山军分区要求报社配合宣传报道,选择富有代表性的军旅人物,以感染、激励广大应征青年。他们为跑线的见习记者张倩选了几个典型,其中三角镇女孩林颖仪的故事就在其列。年轻记者在采写的过程中,认为这个典型虽然感人,但又担心这种“纯天然”的东西境界不高,因此在初稿出笼时,过于程式化,没有重点挖掘“爱国与爱人”的大情怀,反而突出“当兵光荣”的宣传功能。当天晚上,资深报人魏礼军在清理稿库时如获至宝,马上与张倩联系,并列出补充采访提纲,两人从人文情怀、人性痛点的角度去深挖素材。几番打磨,女大学生应征入伍的事迹鲜活起来。两个性格差异很大的好姐妹,原本相约当兵,但其中一个遭遇雪崩被埋在西藏日喀则的雪山下,另一个经历了痛苦的情感煎熬,很快变得坚强勇敢。后来林颖仪成为一名驻藏部队通讯兵,她肩负两个人的使命,守候一份誓约。这个故事感动着也激励着千万读者,由魏礼军执笔完成的《女兵林颖仪的两个灵魂》获得广东新闻一等奖,为中山日报首次捧得该项桂冠。
记者,是一个具有使命感的神圣职业。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有幸碰到一些离奇的新闻事件。那是2005年的初夏,一个杀人疑犯试探性地走进报社,似乎“有话要说”。身为中山日报新闻部主任的他,马上意识到“有大事了”,紧急布置,果断行动,一方面与通缉犯零距离接触,闭门苦劝,一方面与当地市公安局联系,促其自首。随后,他自己带队采访并提笔操刀,完成《杀人疑犯来到报社自首》等15000多字的系列报道,一时引起轰动。
由于执着,又有“铁肩担道义”的侠胆,他的视野与笔触,总是瞄准弱势群体和生活底层的新闻人物。弃婴小毛妹命悬一线,家长签字拒绝手术然后神秘失踪。他几次跑到中山市人民医院,发出《小毛妹命归何处?》的呼喊,又与院长、律师、红会、民政等方面人士联系,一连发表4篇报道,引起各界反响,最终解决了法律难题与医疗费用,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退休老人柳润田因车祸去世,亲友在整理其遗物时发现两张5万多元的汇款单,收款单位是广东省红十字会,而老人身后只留下700元的积蓄。他和一名女记者深入走访,以饱含深情的《秘密的的善举》,感动了众多的中山人。一个小学体育教师,以草根的神勇争取到了2004雅典奥运会火炬手的资格。他追随体育老师前往北京,赶到现场,在滚滚人流中跑掉一只鞋,传回《于湘传递圣火分享奥运激情》的精彩报道……
二
他的职业生涯精彩纷呈,还有一件事令人刻骨铭心。1997年,是他调入中山日报的第二个年头。中山富产罗氏虾,而当时鲜活水产品流通半径很小,卖虾难成为困扰市镇两级领导的大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获悉国内虾贩发明充氧催眠技术,可以把罗氏虾空运到北方大城市。好新闻!他即刻策划追虾行动,从虾塘到空运,从虾贩到虾道,他一路追踪至上海,在中山日报头版连续报道。故事讲得精彩生动,神秘人物不断登场,向读者展示了流通领域的风险与诱惑、艰难与成功,在省内引起轰动。
一心向农气不虚,广阔天地有作为。从1996年到2004年他做了八年的农口线记者。八年来,他走过了中山70%以上的村,紧贴地气抓到不少活鱼,呈现《沙朗农民塘头建档》、《伟仔买下大市场》、《农民梁全福潇洒“网”上走》、《贩鱼郎与洋专家》、《联手拿下千万元洋订单》等一批获奖佳作。同时涉入“三农”问题研究,撰有《小康村如何克服“富裕病”》、《抓好农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课题》等研究报告,他的许多观点,直接写进政府部门的文件。在中山市政府拨款支持下,他先后结集出版《追虾纪行》、《绿野新韵》、《收获季节》三部新闻、论文作品专辑,在农口发行时受到基层干部的追捧,并被戏称为“农业专家”。
三
从2005年8月起,魏礼军调入报社编委办,主要负责报纸三审和采编管理,这些工作,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和丰富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权威与公正。他注重政治思想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密切关注时政、保持新闻敏感和政治警觉,能够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新闻工作的方针和原则,及时传播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主动配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传播正能量为己任,以弘扬时代新风尚为追求,以办高质量的报纸为工作目标。
尽管离开一线采访岗位,但作为一个新闻战线的老兵,他始终不改初心,碰到好题材总要亲自操刀。中山日报推“纪实”版,他自告奋勇写第一篇。大年初二,他跑到珠江口的南朗边防派出所,采访一群坚守岗位的武警官兵。在众多人物与素材之中,他选定郑少鹏和张力——两个由武警战士成长为上尉军官的典型人物,写成洋洋5000多字的纪实作品《双雄争锋横门水滟》。该文获得2016年广东报纸副刊优秀作品二等奖。
25年来,他从记者、部门主任到三审总值,角色多次转换,但追求好新闻、献身新闻事业的理想不变;从纸媒、网站到新媒体平台,岗位多次变动,但严格把关、坚守舆论阵地的初衷不改。现任的岗位是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主任和集团总编辑助理,承担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的重任。在接手新媒体工作的几个月内,他牵头对中山日报APP进行全新改版,确立“融合、互动、共享”的发展思路,做强新闻板块,增加文棚、大咖四个频道,为此建立铁粉团和融媒体大咖联盟。在十九大期间,新媒体中心隆重推出“十九大代表闫文静工作室”,精心策划组织,以多种方式呈现十九大专题,出色完成重大题材报道任务。
不断总结,不断提升。他在25年采编实践中,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论文在学术刊物发表。先后在《岭南传媒探索》、《中国地市报人》《中国报业》杂志发表《新闻实践中的创新与规范》、《纸媒转型期的正向思考与管理策略》等多篇论文,其中有5件获奖。勤跑多写,立足出精品,有50多件作品获得广东省、全国地市、广东省报纸副刊、中山市的奖次,其中广东省新闻奖一等奖1件、三等奖4件,中国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件,全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4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