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获奖作品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大家探踪
2018-10-01 

李铁夫引西济中 中华油画第一人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邓琼 实习生 吕敏

        李铁夫(1869—1952) 广东江门人
        原名李玉田,号昭龙。1885年,16岁的他随叔父到加拿大谋生与求学,系第一个留学西方艺术院校、学习油画的中国人。
       1905年,李铁夫结识孙中山,参与革命活动,成为孙中山最早的支持者之一。曾积极参与策动清廷海军将领程璧光起义。孙中山曾称誉他为“创国元勋”“东亚画坛第一巨擘”。辛亥革命成功后,退身到北美艺术界。1930年,李铁夫回国,曾在广州、上海、南京、四川等地游历、办展、创作。1950年,李铁夫回广州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当选为华南文联副主席。1952年,李铁夫病逝于广州。
        代表作品有《音乐家》《未完成的老人像》《冯钢百像》《黑发女郎》《老教师》《老医生》等。
        寻访
        一代宗师身后遗物仅13项
        一代宗师,难觅踪迹。2017年2月,美术史研究学者黄大德走访江门,发现李铁夫的故居祖屋已无遗址。如今仅存的,是江门鹤山于1983年建成的纪念馆“铁夫画阁”,内置雕塑家潘鹤为其所作的塑像,一系列画作及照片的复制品在展出。也是在1983年,首部《李铁夫画集》由宋庆龄题签后出版。李铁夫这个名字开始走入大众视野。
        与孙中山共创同盟会
        近年来,黄大德及其团队着手梳理李铁夫年谱。据黄大德考究,李铁夫曾三度留下文字,阐述革命与艺术之关系。1905年,李铁夫追随孙中山革命,李铁夫思想猛进,认为革命是美术的推进器:“除攻美术外,并与孙公中山设立兴中会,后改为同盟会,宣扬民族精神,以开革命之花。”1937年,李铁夫应邀赴广西桂林,商议建设美术馆,他予友人题字道:“夫画学为美术之形外学,而吾人今日回中国,欲兼使中华民国为美术之中华民国……国之兴衰,人之悲乐,均与美术不可须臾离者。”
        虽然李铁夫一度远离现实政治,但对人民、国事始终不可忘情。1949年,李铁夫在香港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代表,他欣然题词:“文艺工作者必须专一向人民着想,至诚之工作,把革命进行到人民切身细微之事,有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为根据也。务使全中国成为天堂之中国……”后学由此推断,李铁夫也受到过毛泽东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影响。
        对不同画风的探索
        《画家冯钢百像》是研究李铁夫不可绕开的作品。黄大德专程走访画家冯钢百81岁的儿子冯学平,追寻作品背后的故事。1934年,李铁夫受“南天王”陈济棠的邀请到广州,住在老友冯钢百家中。冯钢百知道李铁夫很久没有用过好的画布、颜料,就将自己的好布好颜料拿出来,让李铁夫作画。“有论者认为这幅画是没画完的,在我看来是画完了。”黄大德认为,这幅画不是写实主义风格,反而显示出李铁夫对艺术的探索,也隐含对时局的看法。迟轲先生则认为,此画亲切、自然,富于内心的力量,且笔法豪劲,有国画之风,与国外的作品迥异其趣,是至今所存其归国后作品中仅有的完美肖像。
        虽是中国西画第一人,但李铁夫晚年创作并留下大量中国水墨画作及书法作品。据其本村人回忆,李铁夫早在少年读私塾时,即书画折扇送人。其律诗写得很有气概而言之有物,书法矫健苍劲、恣肆倔强。李铁夫仰慕傅山,喜欢郑板桥,水墨画的题材多是猛虎、雄鹰和自由翱翔的鸿雁,流露出他的胸襟和抱负。
        1946年,李铁夫于初春返故乡鹤山县,这是他离家五十余年后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重回故乡。同族和邻里的热情使他感动,但家国人事的变幻使他怅惘。他想吃家乡特有的芋头烧牛肉,并为村前的蟹眼泉口拈对联云:“蟹眼涌泉秋更冷,龙珠赛月夜增光。”回忆起幼年秋日舞龙的盛况。但双亲皆逝,家无片瓦,战乱之祸遍地疮痍,他心境苍凉。在赠亲朋的对联中,更有:“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的悲愤之语。
许多年来,李铁夫过的都是“箪瓢屡空,萧然一室”的独身生活,“所谓伴者,唯此数十年来与生命同其重要之油画数十幅耳”。据广州美术学院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李铁夫遗物仅13项,除画笔、颜料、私章及拐杖、眼镜外,其他均属校方所存“账册”文档及友人所赠“照片”。
        一位辛亥革命的元老、中国西画的先驱,去世后身无长物,既没有一件足以证明他求学西洋、投身革命的物证,也没有一件让他赖以谋生、求得名利的工具。他的传奇,他的平淡,又怎是今人的几句感慨所能形容。
        点评
        平生两大嗜好:艺术与革命
        李铁夫不仅是中国西画第一人,更是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先驱,“我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艺术,二是革命”是李铁夫晚年经常说的一句话。他是最早的十五名“兴中会”会员之一,是名副其实的辛亥革命元老。抗战期间及胜利后,美术界著名人士在香港发起、组织“人间画会”,他们把李铁夫视作进步美术家的一面旗帜,团结在一起。
        但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位几乎被人们遗忘的画家,才终于有了一两本画册问世,他重新出现于美术史研究者的视野里。著名评论家迟轲先生在为《李铁夫画集》作序时称,李铁夫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早期的革命志士,是一个富于正义而有节操和骨气的爱国者;又是我国最早到西方学习美术而达到高深造诣的艺术家,其绘画修养全面:肖像、风景、静物均臻上品。
       “四十余年浪迹欧美,既无官禄,也无资财。”但李铁夫在国外的这段经历,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声望,是同时代甚至后来相当的历史阶段旅外华人艺术家难以企及的。广东美术馆原馆长王璜生指出,李铁夫在海外蜚声之时,国内学习西画的风气才刚起步,直到二三十年后,留洋画家如李叔同、高剑父、徐悲鸿等学成归国,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及西画技术才开始有序地建立和传播。
        李铁夫所追随的切斯和萨金特的古典式学院派的写实画法,虽然对于中国早期油画建设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对于当时的世界潮流和国内的某种兴奋点,却是属于过了时的,尤其是李铁夫1930年回国后较少参与内地的美术活动,并长时间隐居香港。潮流、战争、动乱、地理、个性、身份等等因素,使他渐渐远离了“社会”,成为一位被陈抱一所称的“隐士似的老画家”。
        李铁夫身后至今没有个展展出。著名画家、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陈金章感慨:“李铁夫是真正的大师,他的作品让我真正服气,广东出了这么个大师级的画家,媒体却很少报道,很少人知道李铁夫的艺术造诣和爱国情怀,坊间的一些逸闻趣事还是以讹传讹。我的意见是不但要报道,而且要把李铁夫的作品向全国展出,要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大师。”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