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获奖作品
“空心村”:何处寄放那乡愁
2018-10-01 

我市目前有8595条自然村,其中一些已成无人村或仅余三两老人留守
“空心村”:何处寄放那乡愁

       家住阳西县上洋镇的卢启,最近在忙着一件事——自然村落人文历史普查。他花了近半年时间,走遍全镇130条自然村,让他吃惊的是,越来越多的村庄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个别村已荒芜一片、人去村空。“至少有5条村居住人口为零,还有不少村只有两三位孤寡老人留守。”说起这一现状,卢启忧心忡忡。
    根据全市自然村落人文历史普查,阳江目前共有8595条自然村,其中不乏一些无人村或三两老人留守的“空心村”。当然,阳江并不是孤例,乡村中国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朝着城市中国进发,没有人能说得清,自然村的衰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会在什么时候结束……
  
       探访
    阳西溪头镇下牛地村:“村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2月22日,冷空气来临前夕,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记者来到溪头镇金星村下牛地自然村,“下牛地村几乎空了,只剩3位老人居住,一对夫妻和一位聋哑五保老人。”村支书何经彩说。
    放眼四地,一排排泥砖房青砖房,或完全坍塌、或残墙碎瓦遍地;满地的野草、落叶和青苔,以及紧闭门窗上的蜘蛛网,都在述说着这个村子的萧条。只有门口红彤彤的春联、地上散落的鞭炮碎纸,还倔强地展示出刚过去的春节带来的生气。
    “大年三十,大多数村民都会回来贴对、放鞭炮,但马上就离开了。”回忆起这难得热闹的一天,留守的李宗应夫妇感慨良多。两口子都已经过了古稀之年,居住在村口的青砖房,陪伴他们的是一条老黄狗,还有叽叽喳喳的鸡群。
    记者一行的到来,让他们打开了话匣子。李宗应说,以前村里有200多人,10多年前村民陆陆续续开始外迁,或到县城买房,或迁到附近的大村,慢慢地只剩几位老人,现在村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李宗应的两个儿子在外打工,也都在外面买了新房,夫妻俩平时种地、放牛,自给自足。他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是坚守在下牛地村的最后一个人。
    阳春春湾镇鲶鱼坑村:“村里没人常有小偷光顾”
    2月23日,阳春山区寒风瑟瑟,记者来到春湾镇茶园村鲶鱼坑自然村。村里一排排破败的泥砖房,一位穿着棉袄的老妇人好奇地迎出来,她眼中闪耀着兴奋的光芒,帮我们制止了狗吠。
    鲶鱼坑村位于省道369边上,往前走几公里就到了恩平市。村里有七八排泥砖房几乎都坍塌了,脏兮兮的小狗闹得很欢。矗立在废弃的泥砖房中的一栋楼房特别显眼,楼房高三层,已经封顶,但还未装修,粗陋的红砖裸露着,门口摆放着一些建材。
    老妇人住在楼房边一间摇摇欲坠的泥砖房里,她叫方桂兰,今年67岁,村里只剩她和丈夫居住,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孙子孙女寄在较近的恩平大田镇租房念书。“老公没烟抽了,去镇上卖废品买烟去了,我在家看牛。”方桂兰指着门口的几头牛说,由于村里没人,常有小偷光顾,去年他们的一头牛就被偷了,夫妻俩为此伤心不已。后来,他们在牛的脖子上套上了铃铛,随着牛的走动发出清脆的响声。此外,他们还养了几条凶恶的狗,帮着看护无人的村子。
    方桂兰回忆,上世纪90年代,村里的人开始外迁,大多迁到恩平附近的镇,旧房子就慢慢废弃了,逢年过节也不见有人回来。今年春节,儿子儿媳回家过年,住在新楼房里,村里就他们一家10口人相聚,冷冷清清。“没办法,我们家穷,没能力迁出去,只能在这里种田。”方桂兰说。
    阳东大八镇高秧地村:“不足10名老人留守”
    3月1日,天朗气清,记者来到阳东大八镇长坪村高秧地自然村。这个村子“藏”在江河水库,要经过两三座小桥才能到达——小桥桥头树立着“危桥”标牌。
    村庄规划整齐,每条巷口还贴着牌子,如“高秧地一巷”“高秧地二巷”,依次数过去,共九条巷子,几十户青砖房,但大多房子门窗紧闭,木门上的锁锈迹斑斑。在八巷巷口居住的黄英杰介绍,高秧地村是一条移民村,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建设江河水库,库区的一些居民陆续搬迁至此,大约有200多人,其中以黄姓居多。
    起初水库上方没有建桥,村民出入都走水路。“两个生产队两条木船,每到圩日大家都集中坐船来回,青壮年劳力轮流摇船。”黄英杰回忆,如果顺风大概要花两个小时,逆风则需要更多时间。上世纪80年代几座桥相继建成,村民可以步行到大八圩镇。
    黄英杰曾担任高秧地村村民小组长,在他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大概有三四百人,后来由于交通不便、小学撤销、汛期又经常遭受水浸,村民开始陆续外迁,或迁至大八镇,或迁至阳东、江城城区。现在,村里只剩下不足10名老人,且多是孤寡老人、五保户。黄英杰和妻子平时在江城居住,只偶尔回村里住两天,摘点新鲜的蔬菜分给儿女。
  
       感慨  
       回不去的故乡,无处寄放的乡愁
    下牛地村、鲶鱼坑村、高秧地村……这些正在衰落的自然村,在阳江还有很多。
  2015年12月,我市启动自然村落人文历史普查,根据各县(市、区)的上报情况,我市共有8595条自然村,其中不乏无人村、空心村。阳春市档案局副局长、市志办副主任郑集介绍,阳春山区如永宁、圭岗、河㙟等镇无人村、空心村现象尤其明显,光是永宁镇就有好几条无人村,如三岸村的卯子自然村、坡楼村的青湾自然村,庙龙村的下洒、船地、山坪等几条自然村。“2015年阳春市户籍人口118万,常住人口87.3万,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了30多万。”郑集说。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出家门,远离乡村。负责阳西上洋镇、溪头镇普查工作的卢启发现,每条自然村的居住人口都远远少于户籍人口,一些小村或已无人居住,或只剩几位老人、儿童留守,一些大村也在逐渐流失村民,比如上洋镇的大村——南山岭村本来有2000多人,但现在只剩几百人。针对一些无人村或少人村,卢启不得不千方百计联系迁出去的村民,才能了解到村庄的基本情况,完成普查工作。
    与卢启一样,多数普查员在走访自然村时都遭遇类似情况。村民缘何离乡背井?普查人员经询问,发现一些偏远村庄由于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公用设施比较缺乏,农民举家搬迁或进城打工,十室九空的情况越来越多。
    阳西溪头镇金星村村支书何经彩介绍,金星村共有24条自然村,户籍人口4000多名,但目前常住人口只有1000多名,金星村小学只剩30名学生在读。
    毗邻恩平市的阳春春湾镇茶园村共有8条自然村,户籍人口3400多名,但目前常住人口不足1000名。依山而建的龙门垌村是其中最大一条自然村,错落有致的近百间泥砖房里,只剩下几位留守老人居住。因为没有了人气,村子在风雨的侵袭和自然的磨蚀下,正在日渐一日地衰败下去。“村里冷冷清清,只有逢年过节村民回来拜祭,才会有一两天的热闹。还有村里老人故去,办丧事时也才会有三两天的人声人气。”留守的李姓老人说。
    外出的村民尽管不在村里居住,但户籍却还留在村里,这给村干部的管理造成了很多困扰,尤其在开展社保、医保、选举工作时,要一个个地电话联系村民。“没办法,大多数人进了城,身份却还在村里,但他们也回不了村。”何经彩说。
    “回不去的村子,无处寄放的乡愁”,戳中了很多外出打工青年的痛感。在中山打工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自从父母去世,茶园村的老房子已空置多年,杂草丛生。“城里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但村子以往的气息也荡然无存,如今想回去也觉得回不去了。”李先生感叹,逢年过节他都是和一帮工友在中山过。
    还有一些外出打工的人,把辛辛苦苦赚的钱积攒起来,在老家的县城与圩镇买一套房,给自己漂泊的心安一个居所。郑集说,在老家——阳春陂面镇,身边很多亲戚在外打工赚钱后,都选择在阳春市区买房,而不是回农村老家建房。
  
       思考  
       美丽乡村建设是不是“定心丸”
    根据普查和村民口述,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市大量自然村人口停止增长,常住人口大幅减少,自然村败象日显。立村一二百年、五六百年的村庄,一个个成为空壳村,在人们记忆深处消失。
    市档案局局长、市志办主任陈宝德分析,自然村消亡的主要原因是:年轻一代外出打工;种田效益长期低下,农业凋敝,经济上没有出路;大量撤并农村中小学致父母外迁陪读;土地被征收征用。“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撤并,加速了农村人口的外迁。为了下一代教育,很多父母不得不前往圩镇或县城租房买房陪读。”他说。
    人们对自然村消失的担心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而是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陈宝德说,一些自然村消失是城镇化不可逆转的必然结果,脱离落后的生产和社会地位,对村民来说并不是坏事。然而,自然村消失的速度是否过快,这值得我们深思。他指出,自然村过快地消失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如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日趋严重、农民工无法在身份和社会保障上融入城市、一味强调商业而导致农耕文化边缘化、大拆大建破坏古村落文化传承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然村消失后,农民可能会失去退路。“在大城市生活的农民工虽然长期生活在城市,但他们并不是市民,也没有过上城市人的生活,是一种‘伪城市化’。这种情况下,自然村快速消失会导致他们失去家乡低成本生活的选择。”他说。
    那究竟怎样才能安放人们的乡愁?陈宝德表示,自然村消失的同时,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却在变大变好,尤其是近年来逐渐铺开的美丽乡村建设让人看到了农村发展的光明与希望。
       陈宝德建议,美丽乡村的建设可以适当扩大规模,从省级到市级到县级甚至镇级,每年都应该确定一定数量的美丽乡村,因地制宜做好村庄规划,完善基础配套与公共服务设施,如水、电、道路、学校、卫生站等,并引导附近更多村民向美丽乡村靠拢,共享资源。更重要的是,村民们要发自内心热爱家园、保护家园,与政府一起齐心协力建设好美丽乡村。
    在自然村消失过程中,对于带有农村传统文化传承的,尤其是文化承载比较多的自然村,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对它们的保护。“现在全省铺开的自然村落人文历史普查,其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录,更是为了保护,实现村落文明的继续发展与不断传承。”他说。
    幸运的是,我市一大帮有识之士正在参与这项工作,所有自然村的印记逐渐被记录下来,形成一张张千姿百态的名片,滋养每一位游子的乡愁……

                                  ■ 策划/吴建光 ■ 撰文/黄娟娟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