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引导乡贤创建“文明村居”咨询委员会的建立和运作,进一步推进基层协商民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潮州乡咨委“补位”基层治理
◎ 《南方》杂志记者/林若川 通讯员/陈榆 发自潮州
◎ 本文责编/曹建民
“乡亲们,开会了!”今年春节,中山老板徐卓明刚回潮州市饶平县联饶镇下饶村老家,就张罗着村里其他回乡过年的乡贤们一起开会。徐卓明的孩子不解,怎么父亲过年了还不闲着。徐卓明说,自己是村里乡贤咨询委员会主任,要负起这个责任,春节回来的乡贤多,要抓紧时间把大伙儿聚一聚,一起议议咱村的发展。
徐卓明的这个主任,可不只是个荣誉头衔,而是实打实地为家乡做实事。去年,徐卓明利用乡贤回乡的机会,召集大家一起商议,先后在村里办起了火龙果种植基地、自编自导了中秋晚会、兴建了生态公墓。今年,大家商量着要在村里建个公园,从选址到设计,从预算到筹款,乡贤们畅所欲言,热情高涨。
去年以来,潮州市在基层治理方面积极引导乡贤创建“文明村居”咨询委员会的建立和运作,助力“文明村居”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基层协商民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出钱出力更出智
在潮州,民间蕴藏的力量是巨大的。潮州人会做生意,又普遍恋乡,对家乡建设的慷慨解囊,往往成为乡村建设的一大资金来源,也弥补了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的缺口。以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例,2015年潮州市各级投入资金3.9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4亿元,撬动社会资金参与达到1.5亿元,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观。
徐卓明说,下饶村外出乡贤多,大家不管身在何处,都关心家乡建设,热心村里大小事务,村里的学校、村道,都是热心乡贤捐建的。
“实际上,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不仅需要热心乡贤出钱出力,还尤其需要出点子出关系。外出乡贤观念新、视野宽,他们的经验和见识,对创建‘文明村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下饶村支部书记徐俊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为了用好这笔“财富”,2016年1月,潮州市委书记李水华提出,各地要利用春节期间,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建立乡贤创建“文明村居”咨询委员会,把外出和家里的乡贤召集在一起商量村里的工作。潮州市委促建办随后印发《关于探索建立乡贤创建“文明村居”咨询委员会的通知》,对委员会的基本原则、人员构成、主要任务和活动方式等予以明确。
不仅要出力,还要多出智。过去,乡贤对村级治理的参与大多表现在捐资上,而在李水华的设想中,乡咨委应超越简单的捐资,更多发挥乡贤在基层治理中的参谋建议作用,在村庄激发出更大的自治活力。
曾宪存是饶平县政协退休干部,退休后“落叶归根”,从城里搬回下饶村生活。曾宪存热心村中事务,却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外出工作的乡亲”,算不上“乡贤”。因为在他的印象中,似乎只有那些为村里慷慨捐赠的企业家,才算得上“乡贤”。
在市委统筹指导各村成立乡咨委后,像曾宪存这样热心出智的乡贤被“正名”了。潮州市委动员各级机关领导干部积极到原籍、出生地或成长地的村、社区报告,带头参与咨询委员会活动。
头一个带头参与的,就是市委书记。去年4月,李水华以乡贤身份,到他挂钩联系的潮安区金石镇潘厝村参加建设“文明村”乡贤咨询会。“今天我正式在潘厝村‘落户’,成为这里的一分子,我感到很高兴。”在咨询会上,李水华的这句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和乡亲们的距离。
2月10日,李水华又一次来到潘厝村,参加新一年的乡咨委座谈会。近一年时间来,李水华五次到潘厝村走访调研,与潘厝村的广大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缘,见证了潘厝村的发展变化。
以党风促民风
据联饶镇党委书记陈鑫生介绍,该镇不少村居10多年前就已自发组织起乡贤议事咨询的制度,“去年市里统筹指导建设乡咨委,终于为这个组织‘正名’了”。
去年,下饶村整理出乡贤通讯录,主动联系邀请各界乡贤。经过不断扩充,目前下饶村乡咨委共有委员80多人,大家利用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召集本地乡亲和回家乡贤共同为村里出谋划策。
如今潮州的乡贤创建“文明村居”咨询委员会,将原先存在于民间的各种组织和力量整合起来,加以扶持、培育,使之成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一支积极力量。
“具体来说乡咨委的成立有三个任务:为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收集反馈村情民意,向群众宣传上级关于基层建设、基层治理等部署要求。”潮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许志晖介绍。
从市委的高度统筹指导乡咨委的建立和运作,使民间力量得以被引导和规范。从2014年11月任职潮州市委书记以来,李水华开展基层调研近百次。在调研过程中,李水华被乡亲们对家园故土的情怀和反哺家乡的热情所感动,同时也亲身体会到,个别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不强,“两委”干部在群众中威信不高,相反“理事会”“老人组”等民间组织的影响力大,在村民的心里的威望更高。
这正是潮州市委探索建立乡咨委的另一层深意。“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以党风促民风。”陈鑫生说。
通过引导建立乡咨委,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得到整顿,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力得以强化。乡咨委建立了一种新的基层治理模式,使民间力量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成为村民自治的有益补充和文明创建的推动力量,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目前,潮州全市1015个村居全部成立乡贤咨询委员会,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每年召开多次乡贤咨询座谈会。
在潮州市枫溪区长美二村的马路边,过去曾有一块坟地,不仅有碍观瞻,而且因缺乏照明设施,晚上还有安全隐患。村委会征求村民意见后决定迁坟,开始村干部去做工作时,墓主家属表现出很强的抵触情绪。后来乡咨委一名成员给这名村民打电话,帮助村干部成功劝说他把坟迁到了公墓。如今这块地已改建成加油站,旁边还有一排店面,晚上灯火通明。
长美二村支部书记邱培桂说:“乡咨委就好比基层干群关系的‘润滑剂’,群众对村干部有时认识上有偏差,而乡贤则是沟通发动群众的桥梁,做群众工作更有说服力。”
补位而不越位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潮安。潮安区浮洋镇大吴村支部书记吴元茂说,以前村里没有排污设施,污水直排池塘,严重污染水环境。2015年,大吴村制定了一部新农村建设规划,其中规划在村里新建和改造两座排污设施。开始时村民不理解,工程推进遇到很大阻力,村干部怎么向村民解释都说不通。
后来吴元茂向外出乡贤求助,乡贤过年回家时告诉村民们,城里小区的排污设施就建在楼下,是必不可少的生活配套,这才说服了大家。现在,村民不仅同意改造排污管道,还对工程标准有了高要求,村里投资近2000万元的排污设施已经接近完工,环境卫生即将得到改善。
吴元茂说,这一事例充分说明了乡咨委的“智库”作用突出。当农村的长远规划发展与现有利益格局出现冲突时,乡贤咨询委员会发挥智库与桥梁特点,有效突破村民的理念盲区,补位而不越位的职能尤为突出。
“对村‘两委’而言,乡贤是协助而不代替,补位而不越位。”李水华将乡贤比为潮州功夫茶中的“公道杯”:茶壶就是村“两委”,里面的水和茶好比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茶杯代表村民,喝到嘴里的茶水就是群众的获得感。
潮州在建立乡咨委的相关文件中明文规定,作为一个新的民间组织,乡贤咨询委员会开展工作有三个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培育发展、开展活动;坚持民事民议,以群众为主体;坚持补位辅助,弥补基层政府和自治组织在公共决策、服务、管理方面的不足。
“如果直接把壶里的茶水倒进茶杯里就喝,几个杯里的茶色就有浓有淡、味道不均,更容易把茶渣倒进杯里。乡贤咨询委员会像公道杯一样起着过滤茶渣、调匀茶色的作用。它连接着上级党委政府、村‘两委’和广大村民群众,让政策在基层落实得更加公平周到。”李水华说。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认为,乡贤咨询委员会是探索乡村治理的不错的尝试,可以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成为当前农村党建的新着眼点。
在彭澎看来,潮州的乡咨委是延续传统乡贤文化的新载体,各地可重新梳理本地历史上乡贤发挥的作用,加强对现代乡贤的引导。在此基础上,要善于借力,扩大乡贤的范围,重视新一代乡贤,并整合驻村干部、法律顾问等非本村籍的“新乡贤”;要利用“互联网+”搭建交流平台,以信息化的手段,引导乡贤确实有效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