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哥那里桑果种植搞得很好,我决定在中站村也尝试一下这个项目。”
“剑峰那里的‘以奖代补’做法很好用,上坡村也要尝试这种方式。”
◎《南方》杂志记者/李刚 实习生/陈夏瑾 发自韶关南雄、湛江遂溪
◎ 本文责编/李焱鑫
2016年4月,接到单位委任自己当南雄市珠玑镇中站村第一书记时,广东省工商局机关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张剑峰还远在西藏墨脱。2013年,张剑峰作为广东省第7批援藏干部任墨脱县副县长,在3年援藏任务即将结束之时,张剑峰又将开始另一段扶贫人生。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张剑峰的大哥、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副处级干部张俊峰也接到命令,前往湛江市遂溪县河头镇上坡村任第一书记。
兄弟二人同去扶贫,让大家庭顿时慌了神,“父亲原本想着就一个人出去还好,还留一个人在广州,结果都出去了。我们俩又各自有小家,亲人们也有意见”。
可一年时间过去,在巍巍大庾岭旁、在浩瀚南海边,正流传着一则有关“兄弟”的扶贫故事。
融入村庄
广州向北350公里,4个多小时车程,是南雄市珠玑镇中站村。广州向西南近500公里,6个多小时车程,是湛江市遂溪县河头镇上坡村。虽然同去扶贫,张剑峰、张俊峰二人却一南一北,相隔千里。
从繁华都市,到贫困农村,心理上的落差,在扶贫最初的阶段体现得尤为明显。“虽然我是刚从西藏回来,但那时毕竟是在县里工作,不是现在这样直接住到村里。”张剑峰说。
2016年4月27日,张剑峰先一步进了村。他还清晰地记得当初村干部、村民帮他收拾宿舍的情形:“宿舍就在村委会大楼一楼靠最右边的位置,门前长满了杂草,村里一些人帮忙锄草,一些人帮忙打扫房间,着实忙了几天。”
南方5月里的天气总是多雨,刚刚住进宿舍,张剑峰就觉得很潮湿。而更让他心有余悸的,一天晚上还有条蛇跑进了宿舍。“老鼠、虫子、蛇,在宿舍都有见到,幸好现在门前清理好了,现在蛇没见到过了。”张剑峰笑呵呵地说道。
山村的夜也显得更为安静,拼命地工作、打电话、网络交流也成为打发寂寞的日常。“刚去村里那会儿,跟我哥聊得特别多,既是打发点时间,也是让他有个心理准备”。
有了弟弟探路的经验,张俊峰去年5月17日到上坡村时就淡定了很多。“你说一下子就完全适应是不可能的。尤其刚来那一个多月,任务压得又紧,要求6月份前要把入户调查工作做完,将贫困户资料报上去。那真是起早贪黑,一个多月都没有回家,有时家里又来点事情,你又回不去,真是很烦恼。”张俊峰说道,但是还要面对,只能看看书、上上网、聊聊天,舒缓一下。
“不仅是我们兄弟之间互相支持鼓励,一起出来扶贫的兄弟姐妹们,地方上的干部,村里的干部、村民,都给我们驻村扶贫、融入当地,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张俊峰说。
度过了最初的适应期,兄弟俩很快成了地道的“村民”。张剑峰从网上买来了一辆摩托车,成天在山村里穿梭。张俊峰也经常借村里煮饭阿姨的摩托车,四处转悠。
“早期,我们不管多辛苦,都想抽空回家。现在我们是回到广州就不想回村,回到村里又不想回广州了。”张剑峰说,这既有路程远的因素,更有心底对那个地方的认同,那里也是自己的家园。
中站村有了“阳光存折”
中站村位于南雄市珠玑镇北部,全村1145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水稻和花生及外出务工;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来源是镇年终考评奖。
“这里不仅贫困,而且资源也很少,村集体收入很低,没有能力搞发展。”张剑峰进村摸底到的情况,不太乐观。
如何在一个资源贫乏的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张剑峰着实费了不少心思,“光伏发电技术成熟,具有无需劳动力、一次投资、长期收益等诸多产业优势,有利于人民群众增收就业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确定项目后,张剑峰带着驻村工作队成员经过多番实地考量,选取了两块日照充裕、交通便利的空地,建设光伏发电项目。
“我们通过单位自筹加社会筹集的方式投资198万元建设该项目,预计年发电量23万kWh,当年投入当年发电,收益期25年,每年纯收入达20万元,其中10万元用于成立扶贫基金支持中站村的扶贫工作,10万元用于帮助贫困户,该项目将成为中站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家庭实现稳定增收、精准脱贫的重要依托。”张剑峰说。
中站村没有资源优势,如何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做出特色,也成为张剑峰努力的方向。“我们主要在两个方面筹谋:一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是培育适合中站特色的产业”。
今年5月11日,中站村与广东金友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帮扶种植收购优质水稻协议》,标志着中站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迈出了重要一步。
贫困户徐井石,以前一直以种水稻为生,但规模不大,“以前我种了10亩水稻,但品种不好,赚不了什么钱。种多了,也未必销得出去”。
徐井石的担心很快成了过去,此次他不仅作为村里的代表签了字,还领取到了美香占2号粮食种子。更重要的是协议明确了干谷收购保护价。据统计,全村9个村小组全部参与种植,总面积达310亩,85%帮扶对象参与到这个项目来。
“现在跟着大公司种,不仅价格高,还包收。”徐井石说,他今年水稻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了22亩。
此外,张剑峰还根据当地特点,规划出了种油菜、养蜜蜂的路子。今年4月,中站村与南雄市养蜂协会合作,组织贫困户养殖蜜蜂;今年初,张剑峰引领村民种植百亩优质油菜,亩产油菜籽300~400斤,榨油90斤左右,增收1800元。
“养蜜蜂与种油菜可以有机结合,油菜不仅可以提供蜜源还能榨油,两者相得益彰,为扶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持。”张剑峰说。
沧海之旁出桑田
炎炎夏日里,上坡村一排排绿得发亮的桑树,预示着来年的桑果丰收,预示着田野上的希望,预示着脱贫致富不再是梦想。
这是目前广东省内已建设的扶贫项目中连片规划、连片建设较大的单体项目之一―上坡村桑果种植基地,占地240亩,种植桑果苗42000多株。预计2018年可以实现第一次挂果,总产量约140吨,收入约70万元;2019年预计总产量约260吨,收入约130万元;2020年预计总产量约400吨,收入约200万元。
自打来到上坡村,张俊峰就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上坡村地处雷州半岛,近海却不靠海,村民主要依靠甘蔗、速生桉树等发展经济,结构单一,效益较低。
“我们工作队在经过4个多月的充分调研和多方学习后,选定桑果种植产业作为上坡村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张俊峰说。在驻村人看来,雷州半岛有着“中国南加州”的美誉,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特别适合桑果等水果产业的种植,而且当前桑果市场很好,利润可观。
作为门外汉,张俊峰选择跟专业龙头企业合作,成功引入了广东丝源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共建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和“订单农业”的经营模式,由其为基地提供优质的桑树苗,并提供技术指导,且保价收购基地所生产的桑果。
“在建设桑果基地的过程中,我们对240亩地严格按照标准化种植。同时与龙头企业签订了直至2020年的第一期全数保价收购基地桑果的保价收购协议,基本锁定了未来三年的收益。与贫困户签订了桑果基地收益分享协议,明确规定了贫困户的权利、义务、分配标准等,让贫困户对项目有信心。”张俊峰说。
在桑果种植这一主导产业的发展上,张俊峰把规范化、制度化做到了极致,而面对具体贫困户,他则选择了“因人施策”。
上坡村贫困户黄妃利,子女都在读书,家庭开支比较大,一直很想养猪致富,但没有脱贫资金。张俊峰了解情况后,决定部分出资帮扶黄妃利修建猪舍,同时出资购买了2头母猪和10头猪仔作为启动物资。2017年1月第一批生猪出栏,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今年的年例(盛行于粤西地区的传统节日),黄妃利向张俊峰发出邀请,“家里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太感谢他们了”。由于有了较好的收入,黄妃利扩大了养殖规模,目前已养了18头生猪。
其利断金
“我哥那里桑果种植搞得很好,他也分享了很多经验,我决定在中站村也尝试一下这个项目。”张剑峰说。
“剑峰那里的‘以奖代补’做法很好用,上坡村也要尝试这种方式。”张俊峰道。
…………
在精准扶贫的舞台上,相隔千里的兄弟俩,一开始就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当张剑峰了解到大哥在推进桑果项目后,也一直注意着项目的进展,大哥张俊峰没有任何保留地把整个项目的推进经验和盘托出:“两斤桑果可以出一斤桑果汁,一斤桑果汁酿成酒可以卖到近百元,市场前景广阔。”
“中站村光照充足,也适宜种桑果。目前我已经在找适合的地方来尝试落地项目。”张剑峰说。
张俊峰也同样关注弟弟的帮扶思路,思考着光伏发电等项目在上坡村落地的可行性。而除在产业发展上的互相学习,在工作方法上更有着深刻的共振。
“如何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变‘让我富’为‘我要富’非常重要。大多数贫困户注重眼前利益。一个1000元的现金补助和一个5000元的帮扶发展项目,很多人都会选择直接拿钱。在其他村我就听说,头天给贫困户猪苗,第二天猪苗全部不见的事情。”张俊峰说。
弟弟分享给他的信息,让他很受启发。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南雄市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对主动发展生产、自愿参与扶贫产业开发的贫困户,经有关部门验收后,按标准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而中站村在南雄市“以奖代补”政策标准之外,还有自有帮扶资金的奖励。
眼下,张俊峰正计划将“以奖代补”的方法在上坡村推行,“我们考虑参照他们的做法,利用自有帮扶资金,先做起来”。
此外,在村“两委”制度建设上,互相间也有着很多交流。“一些村干部规范意识、程序意识不足,想到哪、做到哪,对工作推进有影响,我们经常互相沟通如何不断提高村‘两委’制度建设水平。”张剑峰说。
互相学习切磋中,中站村的光伏发电正将绿色能源送入千家万户,上坡村的桑果正孕育着贫困户美好的未来。
学习切磋,不仅在兄弟之间,也在一起参与扶贫的兄弟姐妹间,“确实,我们是同出一门的亲兄弟,但全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所有的驻村人也都是兄弟,大家都在为一个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