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获奖作品
她用镜头和自然生灵“对话”
2018-10-09 

        深圳晚报记者 张金平
        11月16日晚,世界最佳自然摄影大奖在华盛顿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颁奖。深圳野生生物摄影师顾莹获得了2017年度世界最佳自然摄影大赛“伟兰·史密斯·茉斯年度大奖”,是此次唯一获奖的中国人。她的作品《北极熊和幼崽》获得极地激情类年度大奖,《帝企鹅》获得了高度荣誉奖。作品在华盛顿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一年,并由博物馆永久收藏。
     一年时间里,顾莹有200天以上的时间在野外拍摄,其中包括去地球“三极”(南极、北极、青藏高原)观察、拍摄野生动物,这样的生活状态已经持续6年。
        看顾莹的影像,在想象中,她应该是背着相机,仗剑走天涯的女侠客,天地间任其驰骋的“女强人”。见到她本人,却发现,她其实是一个柔韧又温和的女性,留着披肩长发,声音舒缓,只有在强调观点时才会提高音量。
       顾莹的强大体现在她如何克服路途上的拍摄困难,如何应对环境的恶劣,如何面对几乎致命的身体伤害。
“野孩子”的飞翔
      顾莹的父母都是军人,她的童年,在跟随着父母因工作调动的一次次搬迁中度过。
      热爱动物与自然的习性大概是在一次搬家中,在徐州的深山里养成的。对一个出生在北京,在最好的幼儿园学习的女孩儿来说,大山对她有着无穷无尽的吸引力。那段时期里,顾莹常跟着身边的小伙伴一起上山摘野果、滚草地,见识了各种自然生灵。在石板制成的桌子上写作业、吃饭……她成了一个十足的“野孩子”。
      那些在山中自由奔跑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是闪闪发光的岁月。整个童年和青春期,顾莹不断地换着生活环境和朋友,也在新环境中不断适应和长大,这养成了她自由、坚韧的品性。
       在开始摄影之前,顾莹在商场里打拼多年。同时,她还曾是一名中国滑翔伞国家队运动员。在最青春灵动的年华,顾莹在天空中飞翔,她飞了6年,获得过全国女子滑翔伞冠军,是第一位创造中国女子滑翔伞点对点直线越野百公里飞行记录者。
       2009年,她在中国滑翔伞国家队集训中受伤,随后便暂停了飞行。
这对于从小就希望在天空自由翱翔的顾莹来说,既残酷又无奈,休养恢复期间,她开始尝试拍摄飞鸟,这一度成为她“另一种飞行”的心理替代。鸟儿在天空自由无疆地飞翔,她的心也随着鸟儿的翅膀飞向无涯苍穹。每按下快门的那一刻,都是心灵深处对自由的一次释放。
回到旷野中
        身体恢复后,顾莹开始尝试拍摄珍稀鸟类,为了拍到它们,她孤身跋涉在路上的时间越来越多。顾莹曾一个人驾驶越野车独自待在西藏两个多月,每天晚上,她借宿在寺庙,凌晨三点开始负重爬山,常常花一整天的时间守候在丛林、崖壁之间。与此同时,她还要克服饥饿、寒冷。
     这样的痛苦,在她等待的过程中是感受不到的,往往都是在她已经拍到预想中的鸟儿的画面,才发现自己浑身酸痛,饥肠辘辘。
随着拍摄时间越来越长,顾莹慢慢将重心转向野生动物。
       2016年,一部名为《角落里的生命——生息在地球三极》的5分钟纪录片里,顾莹用她的镜头,将“三极”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企鹅、北极熊、藏羚羊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这5分钟纪录片所呈现的世界里,演绎了生命的脆弱与坚强、希望与绝望、挣扎与新生,顾莹用真实又充满冲击力的影像展现动物之间悲怆而又震撼的美感,让人触动。
       这些镜头是顾莹累积3年的作品,也正是镜头里的它们,让顾莹在2016年平遥国际摄影节获得最高奖,获得人们的关注。
       与动物相处越久,顾莹越感受到它们生存的不易,需要人类的保护,而她自己也就更愿意回到旷野之中。
每一次拍摄都是一次生命洗礼
       与大多数人一样,一开始,顾莹拍野生动物也是追求好看,慢慢地,思想就发生了一些变化。
       越深入野生动物生活的栖息地,顾莹就越感受到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人类的不断侵扰,压缩了野生生物的生存空间。
       她用镜头记录下这些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
       穿越可可西里的公路上,经常有藏羚羊丧生在急速行驶的卡车之下,为保护它们,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必须每天多次拦车,挥手示意,竖起指示牌;火车呼啸而来,藏羚羊逃命般奔窜;一群正在吃草的藏羚羊背后一头虎视眈 眈的狼正在靠近;一场暴风雪后,成年帝企鹅身边是众多小企鹅的遗体;极寒的天气,北极熊母子长途跋涉觅食,姿态憨厚。
      在这样的时刻,顾莹自己也有了某种“神性”,她忘记已经好几天孤独地守候,忘记自己正在经受痛苦,为藏羚羊的安危揪心,为小企鹅的死去流泪,为北极熊母子欢心。她像一个哲人,享受着孤独,和动物们一起融进这天地万物。
     每一次拍摄,对顾莹而言都是一次生命洗礼,在动物面前,关于死亡、生存的一切都触及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只有经受了这些,才能理解,为什么万物生灵皆平等。
只为追求影像是本末倒置
       因其触及心灵的摄影作品,顾莹获第16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最高奖优秀摄影师评审委员会大奖,被评为2016年度“中华文化人物”。
       每次得奖,人们总对顾莹女摄影师的身份感到好奇,但是顾莹希望人们把更多的目光转向对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及保护上。得奖不是顾莹拍摄动物的目的,在她看来,野生生物摄影师如果只追求拍出好看的动物影像,那是一种本末倒置。记录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让影像能如实叙述它们生命的真实样态才是野生生物摄影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早期经商的积累,让顾莹实现了财务上的自由,从事野生动物摄影的这些年,顾莹的全部拍摄项目都是自费。
       每年,顾莹要进出五六次可可西里,除了这里野生生物和自然生态,与顾莹交流最多的就是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这些忍受恶劣自然条件与常年奋战在保护动物一线的勇士们让顾莹动容。
       现在,除拍摄外,顾莹开始投入时间做一些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社会工作,她是可可西里申遗的特邀摄影师,她拍摄的资料全部免费给可可西里使用,并用来宣传野生动物保护。同时,她也是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副秘书长。
       冒险气质一直流淌在顾莹的血液里,摄影已经成为她的生活方式,她享受拍摄时与野生动物交流的精神上的莫大快乐。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