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本报记者宁睿
采写:本报记者卢展晴 宁睿
摄影:本报记者朱习
1979年,新华书店落户珠海,珠海有了第一家国营的大型书店,新华书店自此在珠海人心中扎根,成为了阅读的代名词。此后的30年里,一批批风格各异的书店走进了珠海人的视野,这些书店或因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人们的视野,或因各自特色而深受欢迎。
近日,记者走访了珠海多家书店发现,珠海的实体书店如今有逐渐回暖的趋势。“书灯不灭就有希望”、“这是书店经营者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对于珠海书店的前景,书店的经营者们并没有十分乐观,在经营压力只增不减的当下,如何将这股“回暖”的春风劲吹下去,借机点燃全民阅读之灯,或仍需多方面努力。
崭露头角的10年(80年代至90年代初)
国营民营书店都曾“响当当”
珠海国营书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在那时候,买书并非易事。“就设在拱北片区一小角落,只有100多平方米,书架上主要以工具书、教科书为主。”据从业了二十余年的珠海新华书店副总经理邱晨回忆,珠海那时还不是经济特区,仍属中山管,店里藏书量也不大,能顺利买到心仪的书,已是幸运的事。
“因门面太小,最早的门店没几年就无法满足需求,1988年便有了湾仔沙书店。”邱晨告诉记者,初建时,湾仔沙书城并没现在大,但比起第一家新华书店,面积增大了三四倍,藏书量也翻了几番。“可以说,80年代底90年代初,阅读需求在萌动,市场也处萌芽期。”邱晨这样评价道。
这萌芽期让像文华书城的创始人李锦志这样的一批文艺青年“闻”到了机遇的味道。“因看中特区的发展前景,90年底初就来到珠海。当时发现最痛苦的事是,整个片区只有一个新华书店,珠海澳门的读书人必须去到广州才能买到满意的书。”李锦志笑称:“选择开书店的初衷很简单,希望珠海澳门的人买书变得简单。”
于是,1993年,李锦志在珠海创办了第一家民营书店,面积仅100平方米,这个以社科、艺术画册为主的人文社科书店,迅速吸引了大量顾客。
1994年,对珠海新华书店来说,更是意义非凡。“当年新华书店吉大店开业迎来业界高度关注,营业面积达6千平方米,是全省最大的书店,远超广州深圳的规模。”提起这往事,邱晨仍一脸骄傲,“在非一线城市早早有这样的布局,可见珠海书市基础一点不差”。
这年,我市书店市场迎来了大步发展。
百花齐放的十年(1995年—2005年)
全市实体书店曾达400多家
随后的十年里,国营和民营书店都在珠海这片经济热土上竞相绽放。“百花齐放“是李锦志对1995年后珠海书店市场的概况,也被他称为“最繁荣”的一段。
作为首家民营书店,文华书城在1998年真正开始大步扩张,门店先是扩充至1000平方米,专设200平方米“古籍、艺术”馆,创立全国第一个“会员制书店”,开辟全国第一家“会员阅读室”书店,随后拱北店还于2002年搬入国际大厦,门店面积扩充至过万平方米。“这种规模的民营书店在当时全国都少见,各种‘第一’都曾在珠海书市呈现。”回忆起当年的辉煌,李锦志表示,跟时代特征息息相关,人们渴望阅读。同时,市场刚起步竞争不大,各类成本不算高,图书零售有不错的盈利空间。
这一特点,还催生了我市许多中小规模的书店,其中个性化书店在那时更犹如“一股清流”,深深打动了不少读者的心。最受瞩目的个性化书店,不得不提“星期五书店”,它创办于1996年5月17日,先后有十几家分店在新老香洲和吉大拱北开张。“1995年至2005年,应该是珠海书店最多的时候,大大小小起码400家以上,三联书店、金羊书店等,大中小规模都有。”作为星期五书店的创始人,王红梅见证了该时期的繁荣,“1995年前后,可以说是书店最好做的时候,图书零售利润不错,一个书报亭一月的利润可能就有两万元。”
作为爱书人,王红梅故意区别开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从选书、销售、门店环境设计上力求往更个性更小众,迅速对上了不少爱书人的口味。“开业前三年,是星期五书店在业界影响最明显的时候,靠着不足一万的资本,门店也迅速扩张开来。”
由盛转衰的低谷时期(2005年伊始)
网络时代让人们的阅读方式改变
对王红梅来说,2005年是个最大的转折点。“网络时代到来,人们购书阅读的方式都速度发生了改变。随后铺租的上涨、图书零售利润降低,从此珠海图书行业零售业基本以亏损为主。”王红梅坦称,因挚爱这一行业,一直死守了二十余年,最后发现图书零售确实走下坡,最后通过转型成了星期五鞋包店,星期五书店已不复存在。
随着星期五书店的崛起到消失,不少书店也同样经历了“大起大落”。“2005年后大批书店要么转型要么结业了。”李锦志回忆,三联书店、金羊书店等大批书店均在这时期退出了历史舞台。
水湾路上的三联书店曾吸引不少爱书人士驻足,但如今记者走访发现,书店在结业后早已转作他用,整条水湾路上如今没一家书店;柠溪文化广场的金羊书店也是老珠海人记忆中一家重要的书店,鼎盛时期占了广场商城二楼将近半层,而如今,该商城多数商铺被服装店及美容院所占据,找不着任何与“文化”有关的痕迹。
痛定思痛的转变转机(2010年伊始)
文化体验式书店布局超市社区
2010年,小杨考入了珠海某高校,喜爱读书的他总感到疑惑,珠海书店的经营模式大多停留在多年以前,想找一家能喝咖啡且书籍适合大学生群体的书店并不容易。
沉寂后,转型发展似乎成了不少书店的新方向。珠海新华书店副总经理邱晨告诉记者,他们早早就开始策划创新求变,2009年湾仔沙书城改造完成,一方面为读者打造更舒适的阅读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咖啡区、红酒体验区、24小时书店等个性化服务和多元化经营打造新式书店。“图书销售必须是书店最主营的业务,但不可否认其他多元化经营收益也已占据一半的营收部分。”邱晨称。
与此同时,仍有不甘心和“不信邪”的爱书人愿意为珠海的书店注入新鲜血液。小蓓和她的博扉书房在珠海爱书人士中曾小有名气,2011年对于大多数书店经营者而言是每况愈下的年份,博扉书房在人流众多的老香洲开门营业。小蓓表示,博扉实际上是为爱书人士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通过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定期电影放映等活动,曾一度吸引了大量的文艺青年聚集在店内,以至于后来书店迁至唐家后,仍有不少粉丝从市区“追随”而至。
2013年,华发集团开始考虑在大型购物超市内布局文化体验式书店,其参考的模式就是方所和台湾的诚品。2014年5月,阅·潮书店走进珠海市民视野,书店以“书+咖啡+文创精品+讲座沙龙”这种“动”与“静”结合的模式,让不少市民感觉眼前一亮。
此后,华发趁热打铁,在狮山和拱北先后开设了以两家“我的社区邻居”为经营理念的社区书店,同时还提供借阅服务,“在借鉴方所等成熟模式的基础上,我们想走出属于珠海特色的道路”,该负责人说,“珠海社区文化氛围不错,因此想通过社区书店实现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共同培育的珠海书店模式”,为此,阅潮陆续还对西区多个老旧的社区文化站进行了改造,以至将社区书店的模式拓展至海岛,更多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一杯咖啡+一本书的休闲时光。
未来趋势
文化体验+知识分享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无论是阅·潮、文华还是新华书店,珠海几家大型书店都从书店最原始的单纯卖书转向文化体验和知识分享,书店背后的商业理念,已逐渐趋近于互联网时代的体验经济与分享经济。对此,阅·潮负责人分析称,如今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渐重视,因此比起线上的购书,线下的实体书店可能承载着更多市民社交的功能,这也是未来书店发展的一大趋势。
社区阅读+亲子互动
此外,在采访中,不少书店经营者都表示,崭新阅读模式出现,以及市民对阅读需求的日益提升,都可能为珠海书店业的持续良性发展。刘敏是拱北黑鱼阅读的创始人之一,其致力于社区阅读推广。“周末故事”、“社区亲子家庭原创绘本展”、“阅读推荐会”,以其现在进入拱北联安市民艺术中心的阅读悦美亲子阅读馆为例,市民只要愿意报名,平均每周都能免费参与到这类社区阅读推广活动中,由专业的老师领着家长和12岁以下的孩子共同感受阅读的魅力。如今,读书会、亲子绘本阅读等新式阅读方式受到了不少市民的追捧,在珠海逐渐刮起了一阵“全民阅读”的良好风气。
前景与展望
实体书店回暖之路仍漫漫
据珠海市文体旅游局披露数据显示,2016年,珠海全市登记在册的书店为118家,基本与前两年持平,而另一方面,阅·潮通过社区书店和阅潮空间的方式逐渐走进社区、新华书店在天虹广场再开新店、文华书城扬名店、明珠店相继诞生,被业界一度认为处于萧条的书市近两年似乎又迎来了反弹。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一位珠海独立书店曾经的经营者引用《桃花扇》里的句子表达自己的心情。在见证了花团锦簇并经历风雨飘摇后,经营者们都认为珠海实体书店要想回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邱晨表示,随着书店的改革和阅读者的觉醒,大量读书活动兴起,尤其是中青年读者明显回潮,对未来的图书市场充满希望。
阅·潮的负责人与邱晨思路基本相似,认为珠海书店处于业态升级的状态,在经营压力与往昔相比只增不减的情况下,不断完善书店的产业链条,为读者提供高品质的图书和优质的阅读体验,可能才是书店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李锦志认为,实体书店不存在回暖与不回暖一说,兴旺与萧条会不停循环,只要书灯不灭就有服务的对象,就有经营的方向。
观点。
图书销售必须是书店最主营的业务,但不可否认其他多元化经营收益也已占据一半的营收部分。随着书店的改革和阅读者的觉醒,大量读书活动兴起,尤其是中青年读者明显回潮,对未来的图书市场充满希望。
(新华书店副总经理邱晨)
在借鉴方所等成熟模式的基础上,我们想走出属于珠海特色的道路。珠海社区文化氛围不错,因此想通过社区书店实现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共同培育的珠海书店模式。(华发书店负责人)
实体书店不存在回暖与不回暖一说,兴旺与萧条会不停循环,只要书灯不灭就有服务的对象,就有经营的方向。(文华书城创始人李锦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