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内容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邹高翔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相对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导向把关有自身特点和难点,对内容安全提出了新挑战。作者从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归纳了容易出现的六个方面的问题,为新媒体内容安全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 内容安全 对策
新媒体正以革命性的姿态,颠覆传统媒体的运行方式,以及从业人员的思维方式。面对无时不在的、爆炸性的信息冲击波,作为新媒体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内容安全是关乎生存的头等大事。提高导向把关能力,确保内容安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既有共性,更有自身的独特之处,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在新媒体业界探寻摸路的当下,指明了发展方向,具有及时的、重大的指导意义。作为与新媒体内容安全直接相关的一线工作者,结合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略有体会,求教于方家。
新媒体发展态势和安全要求
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一日千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6月21日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2亿。截至2015年8月,经认证的媒体类微博为24259个;截至2016年2月,微信公众号已经1000万个。96%的受访者平时通过手机获取新闻信息,68.3%的人通过新闻客户端获取新闻信息,其次是通过浏览器访问网站(57.8%),第三位的是通过微信朋友圈(48.3%)和微信公众号(45%)。88.6%的受访者下载过新闻客户端。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手机已经超越网络,手机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新闻信息获取平台,成为第一媒体,就像以前电脑超越电视,电视超越报纸,报纸超越广播一样。同时也可发现,“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对于纸媒来说,所有非纸质的传播介质都可称为新媒体,但应具备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特征。
“新媒体”作为一个词组,语法上“媒体”是词干,语义上“媒体”是核心。新媒体是基于媒体基本属性之上的“新”,是传播方式的“新”,在内容生产方面仍要相当程度依赖传统媒体,即使是获得原创资质的新媒体。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在于内容原创,特别是与社会公共事务有关的新闻,即《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所界定的“时政类新闻信息”——“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这是传统媒体内容生产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中的内容,原创中的原创。
狭义上的新媒体,指有原创或转载时政类新闻信息资质者。惟有如此,才能体现新闻与信息的区别,才能体现媒体关照和参与社会现实的意义,才能体现传统媒体从业者新闻理想的延续。国内有影响力的新闻客户端,如南方+、并读、澎湃、封面、九派,都有其母体的鲜明烙印。
正因为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对其舆论导向的“实质要件”,与传统媒体是一致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的“九不准”,即为新媒体舆论导向的“九条红线”。《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对网民遵守“七条底线”的要求——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公共秩序、社会道德风尚和信息真实性,也是新媒体的“七条底线”。
新媒体内容安全挑战的常见形态
新媒体内容安全面临的挑战,是其传播方式的反向呈现。内容安全分三大类:政治导向正确、新闻业务扎实、商业信息准确,每一类再依照风险程度分为不同子项和级别——这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共性,可划分为政治风险、事实风险、伦理风险、法律风险、商业风险、公关风险等。新媒体保障内容安全,需要防范和排除的,也是这些风险,但“形式要件”与传统媒体有所不同。
1﹒即时性导致错“抢”。新媒体的时效性对传统媒体是天然优势,但新媒体之间抢时效越来越激烈,为此不认真核实新闻真实性,颠覆了传统的新闻定义,信奉“发现即新闻”。2015年3月18日晚,一名新加坡网民伪造“新加坡总理公署网站截图”称李光耀病逝,国内一家新闻客户端发现即用,20分钟后又发布辟谣和致歉声明。这短短的时间内,消息已被众多网站转载。没有跟风的是新华社和腾讯网,他们判断这么重大的新闻,没有官方正式发布是不可能的。事实证明,这个判断准确。
2﹒无限性导致错“抓”。网络信息海量,超文本特点可以便捷跳转,使“抓取”在内容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专题报道中的集纳效应尤为明显,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抓取毕竟是由软件运行,不能完全替代人脑,失之监控,会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电脑“黑客”无孔不入,有人恶作剧,有人别有用心,盲目抓取正好给了他们可乘之机。国内某知名新闻客户端正是因为抓取把关不严,造成严重政治导向事故。
3﹒互动性导致错“放”。互动性对新媒体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虽可以增加影响力,也可以降低公信力。由于表达意见的技术低门槛、智力低含量、惩罚低成本,网络上“水军”、“喷子”横行,宣泄成分大于理性。典型的体现,为论坛发言、微博跟帖、微信公众号留言,运营方为了“博眼球”“拼流量”,或一律放行,或把关不严。网上一些奇谈怪论,已经超出了法律道德的底线,也超出了言论自由的范畴,已成社会公害,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国家网信办部署集中治理跟帖评论存在的突出问题,可谓有的放矢。
4﹒稿源越位导致错“发”。国家目前对新媒体的原创资质予以审核控制,形成了三种类型的新闻网站,并衍生到客户端。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无原创权却原创,无转载权却转载,转载对象非“白名单”媒体。这是管理制度限定,与内容品质无关,违反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由于网络管理的特殊性,新媒体受到处罚的机率,乃至“突然死亡”的机率,都比传统媒体高。
5﹒舆情不明导致错“引”。舆情是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重要因素,新媒体信息开放性、交互性、多元性、延续性、自由性、突发性的特点,使它比传统媒体产生的舆情,具有更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监控舆情和引导舆情,是新媒体的重要职责。新媒体需要对事件的背景、发展、前景有准确判断,及时准确处置,为相关机构提出合理意见。天津“8•12”爆炸事件的舆情引导饱受批评,一个重要原因,是天津本地的新媒体发声迟,内容少,话语方式陈旧。
6﹒集约劳动导致错“判”。纸媒的采访、编辑、美术处理、校对、审核、签发、印刷、发行诸多环节,新媒体可以由一个人完成。新媒体的机构和岗位设置,比传统媒体精简得多。这种集约式劳动方式,是新媒体高效率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从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忙中出错,乱中出险,没有条件做到充分论证判断。新媒体特别是商业新媒体中的导向偏差内容时有出现,更不用说常识、语法、文字差错。
新媒体保障内容安全的应对措施
内容安全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借鉴的过程。新媒体相当一部分内容来自传统媒体,倒逼其更加注重品质,精耕细作,彻底消除“无错不成报”的思维。传统媒体也会从新媒体获取线索和内容,特别是受众自我生产的、公共话题的,“网眼”、“网事”、“微博”等版面栏目,便是报网互动的产物。新媒体也要消除只是“复制”“粘贴”的搬运工思维,树立新闻本源意识,对品质负责。
新媒体内容安全面临的前述六方面挑战,正是其自身要分别解决的方向。根本在于摒弃几个错误观念:宣传纪律尺度比传统媒体宽松、眼球至上流量为王、惟“闯线”才能造成影响力、社会责任与商业效益不能相容。相应地,新媒体树立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需要长期的品牌积累,自己总是出问题,何谈社会公器。
对新媒体从业人员来说,业务能力要求要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看看齐:需要深厚的知识素养、熟练的业务技能、敏锐的风险洞察力、果断的处置能力。在知识面的广度和判断处理的速度上,应该更胜一筹。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全天候接踵而至的庞杂信息,是以分钟甚至秒为单位的发稿频率,是新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最快做出判断,保障安全,不伤品质。优异的临场发挥,来自平常的积累,需要不断充实知识,摸索新媒体报道规律。
从纸媒抽调人员对新媒体专职把关,是一条可行途径。他们经验丰富,基本业务扎实,对新媒体很快能够触类旁通。他们的身份仍然可以保留在纸媒,以第三方监督的方式,更有成效。新媒体固然讲究人力高度集约,但多上一道保险的投入不可缺少。事故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身在其中难以察觉,事后才意识到监督的重要性。
新媒体带来了很多新课题,内容安全是其中之一。它与内容创新,构成内容生产的两极,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时刻牢记导向这根弦,确保内容安全,创新才有稳定的底盘。
作者简介 邹高翔,南方都市报审读校对室主任,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