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灾难性报道?
——以《广东新闻联播》抗击“彩虹”强台风报道为例
【摘要】本文以《广东新闻联播》抗击“彩虹”强台风2015年10月5日的版面为范本,从时政新闻如何集中优势平台和优势时段,全力打造抗台风版面;时政新闻栏目如何协同式作战、汇集强大资源、全景呈现广东社会各界的抗台风行动;如何多媒体联动、全媒体呈现台风报道,提高舆论引导的传播效应等方面,探讨电视新闻时政栏目在导向意识、编排意识、新媒体意识方面如何做好灾难性报道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电视新闻时政栏目 、台风报道、导向意识、编排意识、新媒体意识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危机四伏的风险社会,而灾难作为风险最直接的表征形式困扰着现代人的生存与认知,灾难报道因此成为一种典型的新闻话语。在地震、海啸、台风、化学爆炸、山体滑坡、工程坍塌等公共危机事件面前,电视媒体往往集中时段和版面进行报道。目前,大多有关电视灾难报道的文献都聚焦于新闻专题和消息报道,而对于时政类栏目(如省级卫视的新闻联播)的灾难报道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省级新闻联播《广东新闻联播》为分析样本,就台风灾难报道中积累的经验进行分析,以期为电视新闻时政栏目的灾难报道提供一定的启发和策略。
2015年10月4日下午,强台风“彩虹”登陆广东湛江。这次强台风历史罕见,最大风力高达15级,整个粤西地区大面积陷入瘫痪,直接经济损失230亿,并造成19人死亡。国家防总、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部署防御工作,李克强总理做出重要批示,“切实做好防御强台风‘彩虹’各项工作”。《广东新闻联播》栏目组迅速反应,10月5日以专版的形式主打“广东各界抗击‘彩虹’强台风”主题。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关怀、新闻价值和节目编排特色。
一、策划理念:知识生产与舆论引导
每一次重大突发灾难报道,都是对新闻媒体的浴火锤炼与检验。[1]灾难制造了一场不折不扣的公共危机,同时也携带了一种巨大的社会恐慌。根据媒介依存理论,在危机事件面前,人们会本能地转向对媒体的依赖,以此消除个体的恐慌。时政栏目如何消除社会恐慌?这是新闻策划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本次台风报道中,《广东新闻联播》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客观全面准确报道台风信息,积极传递正能量,及时呈现广东社会各界抗击台风的积极行为和精神风貌。
1、作为正能量的领导人“在场”
此次台风威力大、破坏性强,从国家到省领导都高度重视,省委书记胡春华和省长朱小丹纷纷赶赴现场指导救灾。《广东新闻联播》当天的版面首要重点就是让主流声音占据舆论制高地,及时传递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当天版面的头三条新闻分别是《胡春华赴广佛检查指导抗灾救灾工作 确保人员安全 严防次生灾害》、《朱小丹赴抗击台风第一线指导防风救灾工作 强调切实做好当前救援抢险工作》、《朱小丹检查宝钢湛江钢铁基地抢险复产工作 强调尽最大努力用最短时间恢复安全供电》,将近10分钟的报道及时、准确、权威、突出,并直接引用省长的现场同期声,更直观具象地充分展示了政府的救人决心。
2、回应公众恐慌的专业知识生产
重大灾难发生时,传递信息是媒体的首要职责。围绕社会关心的各种疑问,《广东新闻联播》栏目组与政府相关机构、各地市县基层力量、社会企业、普通民众、媒体同行及时沟通与动态跟进,并及时作出回应。《湛江:停水停电 干部群众积极应对》、《“彩虹”引发龙卷风 广东多地遭袭严重》、《广州:狂风吹倒大树 超40万户家庭停电》、《“彩虹”来袭 海事全力搜救遇险船只》等稿件科学权威,有说服力,并普及专业救援和防御知识,对相关舆情起到了良好的释疑解惑的作用。同时主要报道受灾地区各界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抗灾复产,突出传递人文关怀,给人温暖和力量。
二、节目编排:专题化的资源整合与协作生产
台风登陆后,《广东新闻联播》对版面大胆创新、突破,整版聚焦并报道抗灾议题,主打“广东各界抗击‘彩虹’强台风”主题。通过这一主题统摄并串联起相应版块内容,相对完整地记录并呈现广东各界(政府相关机构、各地市县基层力量、社会企业、普通民众、媒体从业者)的抗灾行动,体现并深化了广东人民抗击台风的坚强意志和协作精神。
1、时政新闻让位台风专题报道
考虑到社会的关注度以及专版的完整性,《广东新闻联播》栏目组与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及时沟通,在取得省委宣传部和台领导的同意和支持下,《广东新闻联播》历史性地将当日所有省领导的非抗灾新闻调整到次日播出,使整个版面聚焦并报道强台风“彩虹”事件,在国内开创了省级新闻联播大胆创新的历史性突破,不仅得到了省委领导的明确支持和表扬,同时也得到了同行媒体和新闻学界的普遍关注和正面传播。《广东新闻联播》10月5日的版面编排与创新之举,作为正面教学案例得到广泛的肯定和传播,有效提升了《广东新闻联播》乃至广东广播电视台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2、大数据、板块化与资源整合
立足广东实际受灾与抗灾状况,利用大数据分析公众关注议题,《广东新闻联播》栏目组先后召开三次策划会议,打磨版面策划、设计与编排思路。10月4日下午,栏目组迅速召集新闻中心相关领导和记者团队,开展策划会议,在总结以往台风报道经验基础上,积极拓展专题报道和版面编排理念。10月5日上午,栏目组召开两次策划会,尤其是利用大数据方法分析百度搜索指数、微博热点话题,立足广东实际受灾状况,利用大数据方法进行线上调查,获取公众关注热点,进一步提炼报道内容和板块构成。
在资源整合上,充分体现协同式作战理念。与各地市县电视台积极沟通,整合基层媒体的现场报道和制作力量,共同商讨和完善版面的策划理念和设计构成。集中地方电视台的优势资源,第一时间获取更全面更直观的信息,能够全景式地呈现各个受灾县区的灾情状况,保证每个受灾县区的灾情均有反映。
在内容构成上,全景呈现广东社会各界的一线行动。整个版面共分三个板块:第一是全景呈现社会各界的一线抗灾行动,第二是以正面宣传为主,消除社会恐慌,第三是介绍专业救援和防御知识,体现灾难报道的专业性。
在制作理念上,整合强大的制作团队,全方位出击,做好专题报道的叙事系统和识别体系。为了体现专题报道的形式风格,以及保持整体叙事的连贯性和节奏感,栏目组及时联络包装团队制作了专门的演播室背景、专题片花和板块提要,保证节目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服务于“抗击台风”这一主题,这些举动都超越了传统广东新闻联播的版面编排理念,在理念和实践创新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三、融合报道:多媒体联动与全媒体呈现
2014 年 8 月 18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2]在此次台风报道中,《广东新闻联播》也线上线下互动,利用多种渠道传递台风消息,提高了舆论影响力和传播力。
1、全媒体互动,提升新闻传递时效性
在当今新媒体时代,时效性突出体现在网络这一平台上。[3]芦山地震发生后一分钟,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国地震台网速报”就迅速发布了自动测定地震的信息。8 点 07 分,成都微博用户发布微博表示当地震感强烈。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媒体正在以一种优势互补、共享共担的模式合作,将主流媒体的强大号召力与新媒体的实时互动性进行有效结合。[4]
台风来袭后,《广东新闻联播》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各种形态的媒体紧密协同,形成全媒体发布平台,多渠道、快速度对外发布台风信息。微博坚持24小时实时更新,并在与网民的互动中,帮忙转发各类救援、交通阻塞、电力停供等信息。一线记者在官方微博实时发布抗台风现场最新情况,整合防御台风服务信息,突破了只在电视屏幕上看新闻的界限;演播室走马字幕实时刷新微博、微信平台,强化与观众的互动,弥补了电视新闻在内容丰富性和时效性上的局限。[5]
2、有效设置议程,突破新闻盲区
传统媒体往往侧重于如何将新闻报道出去,有时难以实现与大众的即时互动。而灾难报道很需要这样的反馈机制,这些就要求新媒体去补充传统媒体的缺憾,形成一个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辅相成的良性运作机制。[6]灾难事件发生后,新媒体能够有效地进行议程设置,并能突破新闻盲区,传递普通公民自己的声音。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野关注灾难本身和救援工作。[7]
《广东新闻联播》官方微博和《广东新闻联播》官方微信公众号同步跟进台风信息,开创了跨平台融合报道与整合报道的新实践。《广东新闻联播》根据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上公众的关注兴趣,及时调整策划理念,在节目中制作相关内容。同时,为了实现跨平台报道的“拳头效应”,《广东新闻联播》的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公众号根据各自的媒体属性和受众特点,分别选择与媒体属性相适合的内容进行新媒体表达,包括内容选择和语言风格,最大限度地激活新媒体平台上的公众关注和互动。
《广东新闻联播》关于强台风“彩虹”的报道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取得了极高的社会关注度和传播力。一方面,栏目视频(或切分的单条视频)得到了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广泛转载,央视网、酷6等全国性视频网站分别在显要版面位置转载整个或单条新闻,同时在微博平台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转载和分享;另一方面,《广东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积极配合这次特别报道,有效拓展了跨平台融合报道的实践,微信累积阅读量达到12376次。
四、效果与反思
《广东新闻联播》全景式地记录了广东各界众志成城抗击强台风“彩虹”的整个过程,这些素材具有极为重要的事实价值和史料价值,得到中央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引用。新华网等媒体专门报道广东抗击台风“侧记”,使得广东本土的声音得到有效的传播。社会各界对于《广东新闻联播》的报道内容和版面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多种途径表达了对栏目版面的积极肯定,认为《广东新闻联播》在关键时候,敢于大手笔出击,发挥了优势媒体平台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但是,此次台风报道的专业化略显不足,灾难新闻报道的专业化发展,首先需要客观而理智地报道并分析灾难的现状与成因、避灾减灾等相关信息;其次,需要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优势,创新报道形式,拓展传播渠道;再次,专业化的灾难新闻报道还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并通过各种社交媒体与信息使用者深层互动,拓展资源。[8]甚至可以使用数据新闻,通过表格、数据图、数据地图和网络图谱等一系列的可视化方式开展新型新闻报道样式,[9]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灾难新闻报道不断向科学化、专业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重大灾难报道中提升媒体五大能力》2015年第8期 新闻前哨
[2]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强调: 共同为改革想招 一起为改革发力 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N]. 人民日报,2014-08-19( 01) .
[3]、[6]韩 迪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灾难报道———以央视马航飞机失联系列报道为例》《新闻世界》2014年第5期
[4]欧阳彦生 《灾难报道:走向更加成熟的中国媒体》《新闻战线》2013.05
[5]曹峰 《大兵团协同多媒体联动全方位服务浙江新闻媒体抗台风“菲特”报道凸显“走转改”成效》 《新闻实践》 2013.12
[7]、[8]林三芳《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 41 卷第 6 期
[9]刘涛 《西方数据新闻中的中国:一个视觉修辞分析框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