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腾笼”五年换来一批“好鸟”
同期重大项目开工总量创历史最高纪录,产业结构升级能耗污染降级
南方日报讯 (记者/谢思佳 陈韩晖)“腾笼换鸟”引来一批重大项目落户,给广东产业“骨骼”带来了巨变。昨日省发改委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省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的中委合资广东石化工程、广东湛江钢铁基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等1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
“腾笼换鸟”是广东经济发展的历史选择:一方面,产业升级亟需引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另一方面,传统发展模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又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能源等资源。如何在有限空间里实现产业升级?2008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双转移”战略,以实现“腾笼换鸟”。腾出“笼子”,要换什么“鸟”?当年7月,广东作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决定,加快建设“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为了进一步调结构、促转型,2011年初,广东又组织了3场分别面向央企、龙头民企和世界500强企业的重大招商活动。
事实证明,广东“腾笼换鸟”,换来了一批“好鸟”、“壮鸟”:中国南车集团、北车集团基地的进驻填补了全省轨道交通设备的空白,两大千万吨级石油炼化项目分别布局粤东粤西,三大汽车生产项目布局华南最大汽车制造基地,两大8.5代液晶面板项目一举走到产业链的前端……5年来,因“腾笼”而被淘汰出局的弱小企业近7万家,所涉及投资额仅600亿元,而同期重大项目开工总量和规模创历史最高纪录。
通过“腾笼换鸟”,广东的产业格局已然改变:以“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为代表的广东产业形态正在蜕变;“广东造”汽车、飞机、船舶、轨道机车、核电设备、风电装备陆续亮相,初步形成装备制造“海陆空”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以乙烯、炼油为骨干的沿海石化产业带基本形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轿车年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广东制造”脱胎换骨般站上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产业在升级的同时,其能耗、污染却实现了降级,国家4项减排指标中有3项先后出现下降拐点。广州市引入中新知识城,而把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送”到了粤西,一“进”一“退”,就是“腾笼换鸟”一个很好的注脚。
知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腾笼换鸟”给广东腾出了空间,腾出了更适合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对全国来说都很有启迪。
陈韩晖简要事迹
(南方日报专刊部)
自1992年7月入职南方日报以来,一直奋战在经济新闻报道一线,工作勤奋、认真,采写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好稿。20多年来,采写的报道获得全国、省、及行业的新闻奖的作品25篇,包括2次中国新闻奖,13次广东新闻奖,3次全国党报新闻奖。其中6篇获得广东省新闻奖一等奖,包括消息《广东36家企业到境外设厂》(1999年度广东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系列报道《透视广东单位GDP能耗全国最低》(2006年广东新闻奖系列报道一等奖)、评论《科学发展呼唤环保拐点》(2006年度广东新闻奖评论一等奖)、系列报道《化危为机看广东》(2008年度广东新闻奖系列报道一等奖)、系列报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从生活一线探经济热点难点》(2011年度广东新闻奖系列报道一等奖)、消息《广东“腾笼”五年换来一批“好鸟”》(2012年度广东省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二等奖)。
此外,通讯《冰雪吁天录》、《广东突围---国际金融危机一周年的思考与启示》、消息《广东大招商加速转型升级》等先后获得广东新闻奖二等奖。通讯《战略性新兴产业南方大调研系列报道---机与谋:中国的机会,广东的选择》、《广东楼市预警:泡沫可能出现》等先后获得2011年度、2003年度全国省、市、区党报新闻奖二等奖。
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十佳女新闻工作者”,省妇联同时授予广东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20多年经济领域一线采访的积累,重大新闻战役的历练,培养了我较好的宏观视野和新闻敏感,在宏观经济、区域经济、能源产业等领域有较深积淀,善于在大局中观察思考广东经济发展脉络。从这些年获奖的作品看,不少选题正是敏感抓住了广东经济发展阶段中呈现的新的变化和趋势。
很幸运在南方日报“大经济”的平台上,有幸在一线采访中经历见证广东这个经济大省经济发展的脉动,从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大建设,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布局落子,到珠三角规划纲要全面实施,到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到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既有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歌猛进,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创新突破,也有转型升级凤凰涅槃的阵痛。在参与一系列重大新闻策划与报道中,融入了我对广东经济发展的观察和思考。
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将新闻事件、现象放到广东经济发展进程坐标中来观察,把广东经济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坐标中观察。2008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广东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我参与了《化危为机看广东》系列述评报道的方案策划,并执笔《内与外的重构:内需驱动力不断加强》,在“内需拉动”与“外需拉动”这两组驱动经济增长的最基本动力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观察中,视野既立足于全国保增长、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局,更落地于广东外向与内生民营经济如何兼顾的命题,比较珠江东岸的外向型经济与珠江西岸内源经济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同效应,思辩提出广东经济“内与外”两条腿走路的紧迫性,外向型经济之危正是扩大内需之机。
多年经济一线的观察和思考,历练我对新闻的敏感和锐度,善于通过现场看本质,在一系列动态新闻背后挖掘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获奖消息《广东大招商加速转型升级》、《广东“腾笼”五年换来一批“好鸟”》,正是依托长期对广东经济发展的观察和积累,敏感抓住了广东经济改革发展阶段中呈现的一些新的变化和趋势。2011年初的省委全会就提出将组织三场分别面向央企、知名民企和世界500强的重大招商活动。当时,我就敏感地感到嗅到其中的新动向,从全国各地“招商到广东”到走出去“广东大招商”,折射出广东着力促进大转型的重大转变;三大招商路线图,凸显广东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突破点与发展方向。为此,我和跑线记者从年初就开始关注,围绕三场大招商,提前策划、部署,并抓住第三场面向世界500强招商会启动、省领导出访考察世界500强的时间点,推出消息《广东大招商加速转型升级》,以“三大招商会”作为观察窗口,跳出“招商会”看广东借力各路资本,促转型升级新动向。
消息《广东“腾笼”五年换来一批“好鸟”》也在对广东“腾笼”换鸟历程的长期关注中,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节点推出一篇有厚度的消息。从2008年广东双转移战略实施以来,双转移在广东也走过了从怀疑、观望,到接受、肯定的过程,双转移战略也日益显示出其超前性和科学性。2012年,在重大项目在广东加速落户的密集动作中,我们观察到“腾笼”换鸟中广东的产业格局正在改变,后劲正在加强。消息《广东“腾笼”五年换来一批“好鸟”》抓住“腾笼”换来什么“好鸟”的疑问,以一个个重大好项目在广东落户的数据,有力地批驳质疑,展示广东转型升级初显的成效。
自2005年竞争上岗任南方日报经济新闻部副主任以来,发挥多年积累的宏观经济视野优势,我逐步转向一些报社、部门重大报道的方案策划、采写统筹,重大活动的带队采访等,逐步实现从一线记者到部门、团队管理者的转型。在采编中注重抓策划、抓精品,在主旋律宣传报道中,注重创新突破。参与策划统筹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从生活一线探经济热点难点》系列报道获2011年度广东新闻奖一等奖,参与设立并统筹采编的栏目“政经大视野”获2013年度广东新闻奖栏目三等奖。围绕省委、省政府振兴粤东西北的战略部署,参与策划统筹的 “双城会”、“行走东西北.公路上的广东”等系列报道分别获得中宣部、省委宣传部的阅评。其中“双城会”系列报道,以“走出去”的比较视角,从城市切入,既看到广东的优势和成绩,也敢于正视比较中发现的问题、寻找差距,报道引发了各地、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在全省上下形成一股有关区域发展思考和讨论的热潮。中宣部新闻阅评认为,这组报道“既为广东继续较好发展提供了决策支持,也为媒体的区域经济报道摸索出一条新路……报道不仅在广东,甚至在其他许多地区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2014年底,在报社干部选拨中我提任专刊部主任,在报业转型融合的大潮中,在报社报网融合的平台上,带领团队,开拓、创新、协作,“产业深度”和“专业服务”齐头并进,报网端联动,以品质传播为导向,坚持生产精品化的产业新闻和消费服务产品,加强南方日报在产业市场的议题设置能力,通过舆论引导,建设性推进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2015年策划的“宽带入户难”系列报道获得中宣部的阅评,认为南方日报“选准政府关切、民生关注的契合点”,“为破解宽带入户难发挥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