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艺术界、艺术爱好者热议广东美术百年大展
一展百年丹青路 再忆画坛先驱者
在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广东省美协、广东美术馆等单位承办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7月8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14日举行开幕式。
大展以“其命惟新”为主题,是广东省首次举办的大规模、全面总结广东美术百年历程的展览,引发了北京美术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开展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规模庞大
“2017年全国美术界标志性的大展之一”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规模庞大,从广东及全国各地调集了554件经典作品,分为六大板块展出。
本次大展的总策划、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介绍说,广东美术与生俱来的特质是创新,无论是岭南画派、洋画运动还是新兴木刻运动,百年来广东美术家站在时代潮头,接受各种文化思潮洗礼,而后融会贯通,形成非常新的艺术表现内容和样式,形成了不同于其他省份的艺术面貌。“大展锁定主题‘其命惟新’,非常自信地展示广东美术的创新精神。”
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高剑父《东战场上的烈焰》、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关山月《绿色长城》《长城内外尽朝晖》、黎雄才《护林》、杨之光《雪夜送饭》《一辈子第一回》、潘鹤《艰苦岁月》、林墉《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等广东美术的经典名作。为了展现中国画现代转型的一代宗师林风眠,主办方特别从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家协会、中华艺术宫等处筹集到《青衣仕女》《水上鱼鹰》等10余幅作品。
广东省美协主席、广州美院院长李劲堃介绍说,策展团队本着“论从史出”的原则甄选作品,精选了554件经典作品,勾勒出广东美术家百年求索的思想历程。“广东在近现代以来一直锐意求新,具有非常好的品质。举办百年美术大展的目的是总结和呈现这种勇立潮头、敢于求新的精神传统,激发广东美术在未来能有更强劲的发展态势。”
在中国美协副主席、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印象里,全面反映广东百年美术成就的展览,这还是第一次。“以往国内美术界只是注意到广东美术的某些片段,却没有将洋画运动的源流、岭南画派的诞生、广东美术当代的传播发展,视为一个完整的脉络。这次大展第一次对广东美术百年历史给予完整展示。”
在中国美术馆党组书记张士军的印象中,一个省份举办百年美术回顾大展,在中国美术馆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他认为,该展的举办不仅是“2017年全国美术界标志性的大展之一”,对全国美术界的繁荣发展也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重要意义
开启对广东美术的再发现、再研究
“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是本次大展的关键词。近代中国画的革新,正是从广东开始。
从开展第一天起,就有不少暑期的学生在真迹前观赏临摹。观众裴先生说,非常惊喜可以在中国美术馆看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让他对广东美术有了全新的认知。“以前只知道广东是经济大省,不知道广东的美术实力如此之强”。他让儿子在现场临摹这些广东名家的作品,“让孩子领略祖国艺术的博大精深”。
身为美术行业从业者的赵先生,站在高奇峰的《松猿图》前端详了许久。他表示,听说这次的展览将展出诸多岭南画派名家的真迹,觉得机会特别难得。“是岭南画派引领中国美术进入到了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的新时代,现场看到不少画作都能感受到艺术家们的那种超前性、创造性。”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注意到,这次百年大展对广东美术百年来的诸多曾被忽略的细节进行呈现,例如对国画研究会史料的展示。“上世纪20、30年代,国画研究会与岭南画派并驾齐驱,甚至名气更大,与北京的‘湖社画会’形成南北呼应,共同弘扬传统国画精神。大展精选了多幅国画研究会成员的作品进行展出,旨在告诉全国观众:除了‘折衷中西’的岭南画派外,广东还有‘守望传统’的另一面。百年广东美术格局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
朱万章相信,随着这次大展以及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入,广东国画研究会的历史价值将得到正视,将来的中国美术史也少不了他们的一席之地。
“很多人一提广东美术就是岭南画派,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梁江说,百年大展向人们展示出广东美术的独特价值:无论是20世纪前期、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是改革开放时期,广东美术数度引领中国近现代美术转型,是全国美术创作的“风向标”。
杨晓阳认为,百年来广东美术既传承了民族文化传统,也接受了西方有益的元素,这是岭南画派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中国美术从传统转向现代、吸纳外来艺术的过程中,广东美术做出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认为,举办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是擦亮岭南美术的品牌;二是回顾梳理广东美术的百年发展对新时期的发展意义重大,薪火相传,广东美术必将有新的辉煌。
南方日报记者 刘长欣 李培 毕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