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交流往来
【香港新闻界“一带一路”采访专题报道之五】唤醒800年前沉睡的记忆
2017-02-17 

    约800多年前,一艘满载着工艺精美的陶瓷以及各式风格独特金银铜器的商船,驶离港口,一路航行,欲把这些商品销往国外。
    但也许是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又或者是超载等不明原因,这艘船沉入了阳江市附近的南海海域内。
    水下考古的里程碑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联手在阳江附近的南海海域搜寻一艘东印度公司轮船,但阴差阳错,他们从海底打捞出包括瓷器、铜器、锡器等200余件文物。经考察后,这些文物出自一艘宋代沉船,这艘船就是震惊中外的“南海一号”。
    这艘残存长度30.4米,宽约9.8米的船,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船载文物最多的中国古代远洋商船。因而如同敦煌的发现对于陆上丝绸之路的标志性发现,这艘船被誉为“海上敦煌”。
    突破重重困难,耗时20年,“南海一号”以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原址保护、就地展示”保护方案,于2007年12月22日成功出水。
    据专家介绍,这过程中的每一个举措都是世界性的创举。而“南海一号”的打捞和挖掘,也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里程碑。
    1987年发现沉船时,中国水下考古正处在起步阶段,无法完成独立打捞。幸于约2001年获得香港中国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协会的赞助——提供资金、捐赠装备、帮助培养一批水下考古人员,加快了揭秘“南海一号”神秘面纱的进程。
    宋代繁荣的承载体
    “南海一号”现存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博物馆)的“水晶宫”内,船上的文物发掘仍在进行。观众可透过集气罩看到考古现场,并亲眼目睹文物出土的过程。
    “香港新闻界一带一路采访团”10日走进“南海一号”的展示馆内,一股混杂着海泥和化学药剂的味道就扑鼻而来。
    博物馆馆长曾超群说:“这都是800多年积淀下来的海泥,正是因为有它们的保护,船内的文物才没被海水侵蚀以致腐烂。而化学药剂则是防腐蚀用的。”
    自2013年11月28日发掘至今,附在古船上层1到2米的淤泥已基本清理完毕,船头和两侧的松木船舷露出了“真容”,已清理出文物1.5万件。
    在现场可清晰看到,船上第一层的14个货舱内,还有数万件以瓷器为主的文物等待被清理,而在这之下还藏着更多文物。据专家初步估计,“南海一号”的文物总共约有6至8万件。
    曾超群说,这些文物造型精美、做工精细,如有用来吃手抓饭的大碗、用来装酒的大缸、用来装香料的小瓶等瓷器,多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格;还有数量众多的铜钱、丝绸、银锭以及大宗货品交易使用的金箔等,无不彰显宋代海洋贸易的繁荣。
    文化交流的带动者
    “南海一号”的打捞行动历时240天,连保存工程一起共耗资约3亿元人民币,同时有众多海外专家也参与过研究。曾超群表示,在日后的挖掘过程中,仍会邀请各国包括法国、智利、韩国、土耳其、日本等国的专家过来一起探讨交流。
    他说,“南海一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也是反映当时商贸繁华的重要佐证。其发掘不仅对文物保护及研究有重大意义,随之打捞起来的淤泥和动物残骸都会保留下来,对环境和海洋生物研究也有帮助。
    曾超群希望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下,以“南海一号”为载体,带动阳江在旅游、文化、特别是考古方面的交流合作。而“南海一号”也可通过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一带一路”战略研究有重大帮助。
    因“南海一号”正在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博物馆正在实施申遗保护展示工程,出水文物及船身并未能向公众展示。
    2017年6月28日,博物馆将完成对整个“水晶宫”的保护工程,再重新对大众开放。届时,观众在考古现场观看文物提取过程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更立体地从多方面了解“南海一号”的相关知识。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