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评奖评优
中国新闻奖作品所需的“写作基本功”是什么?
2017-07-03 

    解读获奖文本,既是剖析作品,也是审视奖项内涵与作品价值吻合的度量衡;既是谈新闻与写作的基本功,也是探讨当下新闻与传播实务的全能项。中国新闻奖历来备受关注,获奖作品亦被广泛解读。中国新闻奖有何特别?什么样的作品可冲刺中国新闻奖?

    为此,特邀请曾两次被聘为中国新闻奖评委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喻季欣教授撰文,为我们讲述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规律。

    源于情怀,忠于性价比。这句话在商界被视为铁律。借用到新闻生产,也有一定可比性。人们往往关注:成本既低、性能又好的高性价比之物,而实际上,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性价比这个比喻用到新闻生产恰恰要表明:用最大的努力,生产最好的产品。所谓大投入是大收获的前提;品质源于细节,性价比在于整合。我们的讨论就从这里开始。一个问题,两大价值,三类瑕疵,四种基本功,是本文重点讨论的观点。

    一个问题:为什么可以上头条?

    参评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几乎都曾是各媒体或者该媒体某版的头条。“头条”已经成为一个新闻传播时尚词语,甚至被选用为平台名称。可见,头条潜藏着作品的传播力,也体现受众对媒体的关注度。

    为什么可以上头条?为什么受众更关注头条?

    融媒时代,一指定去留。客户终端的选择不仅影响着新闻生产,甚至可以决定“头条”。

    关心决定关注。你关心的,才是头条。这是实话,是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总结。关心,是心有所想、所愿、所冀。这也是新闻生产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你的作品满足了受众最关心的什么?当然每个人关心的事并非一律,但就所报道的新闻来说,这个新闻事件哪一点、哪方面是受众最关心的呢?

    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作品《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载四川日报2015年3月26日),以943个字的篇幅,讲述了一个普通藏乡不普通的故事:全乡629户人家,近7年间已有235人从大学毕业,还有124名大学生在读。有意思的是,消息以一个村委会主任的感慨开头,设立一个悬念:“这两年,别人想在我们村寨娶走个媳妇都难。”乍一看,凭阅读经验,是否会认为该村的小伙姑娘们都外出打工了,是一个留守空村?“为何难?”记者也感到了不解,但紧接着,记者一句话道明原委:“原来,村里年轻人不少都出门去上大学了。”出乎意料,令人生奇。于是,一个倒述,记者讲出了该村一个不普通的故事。

    一个好故事,一定有着令人关注的视角。一个普通且偏远的藏乡出了这么多大学生,这在教育发达的地区也是一个不错的新闻。这个藏乡的非同一般之处在哪?是什么促使这里出了如此多大学生?显然,这也是读者、受众所关心的,所希望知道的。但记者不是生硬地提出问题,更不是简单地阐述一个问题,而是从事实表象引出问题,循着表面问题深入事实本身,从以往背景、曲折过程到美好现状,回应消息眉题“从受触动到行动 知识改变命运”。由此及彼,由现象到内涵,一篇简练的新闻消息,让读者感悟了社会发展,理解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这个藏族村寨的变化。
    一个好故事,就是一篇美文。这个美,首先在于新闻价值。

    两大价值:发现问题与触发思考的看点

    新闻是发现。生活中问题无处不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问题导向成为新闻发现与报道的基本理念和重要价值。

    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系列一等奖作品《为什么2元钱的“救命药”没有人做?》(载工人日报2015年4月16日--2015年4月20日),连续报道2元钱的“廉价药”复方新诺明针剂为什么遍地难寻的问题。这一问题源于记者在一个公益记者联盟微信群里的发现:来自辽宁的白血病患者安宁,骨髓移植后连续发烧两个月,情况危急。他急需的这一“救命药”是“廉价药”,但不仅在市场上难买到,在医院里也难找到。显然这不是突发新闻,也不是一时的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而且存在多时?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正是对问题的深度关注,引起了记者的广泛思考,导引了记者的系列行动,这一“发现”体现着记者的新闻敏感,并由此推动记者对问题的追踪与深究。

    知情,是文明社会人们的基本需求,也是一种权利。新闻生产当然要因循社会规则,体现公共价值,满足受众要求。因此,发现,是记者的职责;敏锐,是记者的修养。一篇富有价值的报道,要深入了解问题、解剖问题、认识问题,以期更多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和知情权,从而触发受众思考意愿和内心期待,随之而来的更有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记者发现的问题、新闻报道的问题与受众关注的问题形成合力,凝成新闻传播的独特价值。这就是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新闻“内容为王”“观点为主”的引导力,是能上头条的硬实力。 

    三类瑕疵:文字、标点、语法之误令人很受伤

    这个内容似乎一看便知,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简单。2014年7月11日,中国记协在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评选工作中启动了一项重大改革:增设审核环节。在提交定评委员会之前,对参评作品、参评者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提出意见,为定评委员会确定参评资格和有关事项提供参考。时任中国记协主席的田聪明说:“从全国数以亿计的新闻作品中评选出来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如果有瑕疵,这绝对不可接受!”这一言,道出了这一改革的重要性,也说明候选作品确有“瑕疵”存在。

    这个审核环节,除对作品导向、新闻价值、写作逻辑、结构等进行深入考察外,对作品文字、标点、语法之误的审核让评委格外关注。比如作品存在错别字、多字、落字、标点符号错误等情况,不得获一等奖;以上错误出现两次以上(含两次)的,不得获奖。

    试想,记者辛苦采访、甚至长期跟踪后,又苦费心思写出一篇有份量的作品送来评奖,结果因两个错误的标点、或者错别字,就与奖无缘,怎不会很受伤?

    增设审核环节这一重大改革,被评委们广为赞赏。评委们都感到对文字、标点和语法的严格把关,不只是挑出瑕疵,更是一个很好的导向:让新闻生产者更重视写作基本功,生产更好的作品,追求美文。

    一篇选送参评消息有这样的原文:“他高兴地对我们说,是镇上把俺们领上制种致富路。”审核评议意见指出:“本文署名是记者一人,‘我们’人称代词指代不明。”评议说到了点子上。从上下文看,记者与受访者两人面对面交流,“我们”显然用得不适合。但记者是不是觉得周围还有很多人,就用了“我们”?或者是有人陪同记者去采访了而要用复数代称?不管如何,这里“我们”完全可以用“记者”来代替,就不会出现代称的岐义。

另一篇系列报道的原文是:“乱丢垃圾的陋习,是一种城市文明顽症,哪怕像机场这样干净漂亮的窗口之地也未能灭绝。”这里,“城市文明顽症”不仅用词搭配不当,而且是典型的病句,应改为“城市不文明顽症”。这样的病句,在许多作品中,真如“顽症”一样存在,需要吸取教训。

    白璧微瑕,令人婉惜,千万不要用瑕不掩瑜来解释。吹毛求疵可以避免更多的“受伤”,有助于提升基本功,有利于写出美文,使之白璧无瑕,这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四种基本功:美文需要全面打造

    美文,是一切新闻奖作品文本的共同要求,虽然对美文的标准或理解有异,但美文二字的基本含义和所指,是普通认可的:即精品。

    回到对新闻生产性价比的借用,美文的生产,笔者认为精工细作、全面打造,才有天道筹勤。而这个因果的必要条件就是磨炼基本功。在这里,我们所称基本功主要是这四个方面:新闻素养、逻辑思维、语文基础和写作技能。素养是一个人平日的修养,是日积月累、长期养成。新闻素养不是简单的新闻专业主义,应是包含这一意义在内的新闻人的专业与职业综合素质。

    从美文角度理解,中国新闻奖对作品导向、新闻价值、写作逻辑、结构等进行深入考察,正有着全面察看新闻生产者新闻素养的深刻用意。一篇选送参评的作品中有这样一句:“到今天,有着74年历史的苏联,已经解体22年。”评审意见认为“74年历史的苏联”表述不精确。因为1922年12月30日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1991年12月26日解体,历史为69年。如计入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7年11月7日成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这一段时间,则为74年。这两种算法与理解,显然涉及诸多方面的知识,为了有准确的说法,审查小组专门请中国社科院俄欧所苏联研究室主任提出专业意见,他认为:宽泛地讲,“有着74年历史的苏联”这种说法没有问题,但更精准的表述应为“有着74年历史的苏联(苏俄)”。精准与宽泛,怎么不是新闻素养的一个判断?美文精品就应该有这样的严要求、高标准。

    逻辑思维是新闻生产的思路,特别体现在事实表述与写作结构的把握上。一篇选送参评的作品有这样的原文:“他常出现于各大媒体评论环保议题,定期为卫报等知名报刊撰文。此后,他创作的《上帝的特种:在人类纪拯救地球》《改变世界的6℃》引发反响。”评议意见认为:按文中逻辑,“他”只在这两本书发表之前才“评论环保议题”和“为知名报刊撰文”?应去掉“此后”。正如评议意见所反问的,这个明确的“此后”时间限定,表现出作品的时间与事实逻辑不明,表达不确。在当下新闻生产中,逻辑思维是人们较少提及的,新闻报道追求的快、网络写作突出的即时表达,对这个基本功的不重视更为普遍。如此,一篇美文的产生就会大打折扣。

    新闻系的写作课和中文系的写作课一个突出不同是:前者重视体裁要求,后者讲究语文基础。教授新闻写作课的老师也常不把语文基本功当回事。由此,新闻系学生对语文基础也明显不重视,大多还停留在以往语文课上的积累,这种先天不足,也明显成为后来新闻写作的薄弱环节。“的”“地”“得”这三个字作为助词的用法就是体现语文基本功的一个代表性规范。既是规范,就应有范文自觉,新闻写作的这个基本功,不可不重视。

    写作有无技能、方法?鲁迅曾说他不相信《小说作法》的话。但这并不表明写作就无技法。凡事总有规律,写作也一定有基本功夫。文学创作与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文学创作者可以上天入地、海阔天空地创造故事,而真实是新闻作品的生命。当然这也并不否认新闻写作就不能吸收文学素养。在网络传播时代,新闻写作确保新闻事实真实的前提下,写得更生动、更有时代感、更有可读性,是当下新闻生产的应有之义,是生产新闻精品的必要功夫,是写出美文的重要基本功。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