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评奖评优
进一步强化新闻评奖的导向引领作用——中国记协评奖办就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答《中国记者》问
2021-01-25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以下简称“两奖”)评选已落下帷幕。近日《中国记者》采访了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负责人,就“两奖”评选办法的调整思路、本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亮点,以及如何通过评奖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工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中国记者:中国新闻奖作为全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从组织者的角度看,最希望通过评奖传递出哪些信息?

    中国记协评奖办:今年是中国新闻奖创办30年。30年来,7000多件作品、数万名记者编辑获奖。这些获奖作品中所蕴含、所体现的品格和气质,就是我们希望通过评选传递的信息。总体上来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紧贴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人民立场,坚持正确导向,积极传播党的声音、阐释党的主张,充分把握时代特征,敏锐记录时代变迁,及时反映伟大社会实践,充分体现新闻舆论工作主阵地作用。二是体现新闻传播基本规律,新闻性强、时效性强、表现力强,社会效果、传播效果好。三是倡导“短、实、新”,鼓励新闻工作者改作风转文风,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四是鼓励融合传播,传播手段、传播技术追求创新突破,体现媒体深度融合传播趋势。五是经得起历史和社会检验,有效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中国记者:今年的“两奖”评选办法都做了一些调整,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调整?

    中国记协评奖办:近年来,新闻界对“两奖”评选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同时,中国记协也始终关注并及时跟进新闻传播格局深刻变革下新闻实践的新发展新变化。今年,我们在充分调研论证、确保评选科学性稳定性的基础上,对新闻界关于“两奖”评选集中关注的问题,做出了一些调整,进一步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强化“两奖”评选的导向引领作用;进一步探索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趋势下的新闻评奖新举措,积极适应时代大势,促进媒体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评奖工作公信力影响力,强化推荐报送单位责任意识,使新闻奖评选更加风清气正。从今年“两奖”的评选过程和成果来看,基本体现了评选办法调整和改进的预期目标,但还需要继续加大对评选办法和评选成果的推广,更好地实现对新闻实践一线的引领示范作用。

    中国记者:从评选结果看,今年中国新闻奖评选主要有哪些亮点?

    中国记协评奖办:本届新闻奖获奖作品多视角聚焦2019年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大事要事喜事,立体化展现党和国家重点工作、重大活动、重大典型等,作品出新出彩、有声有色,社会反响热烈,呈现出三大亮点。

    (一)重大主题报道更加鲜活生动。《习近平与新时代的中国》《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外交思想系列报道》等作品多角度多形式报道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大国领袖风采。《初心铸就千秋伟业》《新中国密码》《我们走在大路上》《人间正道是沧桑》《走向伟大复兴》等作品紧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主线,回溯历史景深,展望新时代美好图景,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壮伟历程。《黄河滩区脱贫大迁建》《脱贫之后》《我是188万分之一》《二百八十一个签名挽留第一书记》等作品记录脱贫大事记、展现群众幸福感、树立扶贫干部好榜样,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神州大地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切口小巧,主题重大,内容鲜活。关于老党员张富清、扫雷英雄杜富国、“时代楷模”黄文秀等重大典型报道,内容平实,人物色彩鲜明,引发共情共鸣,凝聚激发社会正能量。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方面的议题设置能力,彰显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主力军作用。

2020年11月6日,在中国记者节即将来临之际,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会议并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涛/摄)

   (二)重大事件舆论监督勇于斗争亮剑。《任何挑战都挡不住中国前进的步伐》《止暴制乱,香港需要穿云破雾再出发》等作品站位高、格局大,第一时间主动亮剑,在中美经贸摩擦、香港修例风波等关键时刻举旗定向、为国家立言,传递中国声音,充分展示了党中央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定姿态。《神秘“曹园”》《病死猪田间乱丢知道吗……<问政山东>现场局长被8连问后语无伦次》《问责不能泛化简单化》等作品,选题典型、敢于碰硬,坚守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利益,为人民发声,富有建设性,充分发挥激浊扬清、推动实际工作作用。《明州论坛》《交通新闻热线》《湘问?投诉直通车》等新闻名专栏坚持问题导向,敢于触及时弊,积极汇聚社情民意,搭建沟通政府决策和百姓需求的桥梁,力促问题解决。

   (三)主流媒体深度融合成效显著。本届获奖作品中,融合奖项获奖作品传播技术手段更加丰富,多媒体融合传播持续扩展,融入可视、交互、移动、垂直、场景等多产品体验,有助于进一步释放传统媒体深度融合生产力。例如,《新中国密码》多渠道为受众营造史诗风格的现场感和代入感,运用富有创意和冲击力的表现形式,引导观众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2019对话1949:时代变了初心未变》,使用“双屏互动”等新媒体技术,形式新颖、角度新颖,交互性强,体验感好。同时,传统项目获奖作品也充分应用新媒体传播矩阵,多平台多渠道加强互动传播,其中不乏传播广泛、引爆互联网的镇版刷屏的现象级作品。另外,《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等新媒体刊载的文字类作品首次参评中国新闻奖就获得高奖项,体现了传统媒体进军主阵地发力主阵地的明显优势。

中国记者: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总有一些“空缺”的项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样措施能够减少或者避免“空缺”情况发生呢?

中国记协评奖办:中国新闻奖评选出现“空缺”是正常情况。从历届出现“空缺”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严格执行评选标准。在定评评委会评选时,候选作品未达到规定获奖条件,即一等奖候选作品没有达到实到评委的2/3赞成票,二、三等奖候选作品没有超过实到评委的1/2赞成票,导致评委会评选结果出现空缺。这一情况是评委意见的真实表达,对评选标准的从严把握,很难避免。二是在评委会评选结果公示期间,有个别作品被举报,经有关单位核查确有不宜获奖情况,被撤销获奖资格。对这一情况,我会根据新闻界建议,在多方征求意见、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完善评选条件,同时,督促推荐单位报送单位强化审核把关责任,加大评选前审核把关力度,尽量避免问题作品参评和获奖。

    中国记者:增设媒体融合奖项以来,媒体融合类获奖作品中精品越来越多,请问从中国记协角度看,还希望媒体融合类参评作品有哪些改进和完善?

    中国记协评奖办:2018年经中央批准,中国新闻奖增设媒体融合奖项。目前,已有165件体现主流媒体融合报道创新成效的优秀新闻作品获奖。从这些获奖作品来看,我们建议,主流媒体从三个方面继续加强和改进媒体融合报道。一是坚守新闻真实。新闻是历史的底稿,不宜为追求“好看”、形式创新,用艺术手法展现新闻场景。二是尊重新闻规律。中国新闻奖作为面向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坚持新闻性、尊重新闻规律是中国新闻奖评选的基本要求。媒体融合作品在重策划、重呈现、重互动的同时,必须关注、凸显新闻作品的“硬核”——新闻性、新闻价值。三是坚持技术服从内容需要。内容是根本,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外在表现技巧。媒体融合作品要应用新技术,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但同时要避免为创新而“炫技”。

    中国记者:今年因为新冠疫情,中国新闻奖评选也遇到不小困难,请问中国记协如何保证特殊时期评奖工作的顺利开展?

    中国记协评奖办:中国新闻奖评选的组织实施,从全年工作启动到收尾,是一项环环相扣的串联式工作。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确遇到较大困难和挑战。但在中宣部等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报送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会领导带头研究调整部署有关工作,确保了疫情防控和“两奖”评选工作两推进两不误,确保了评选工作稳妥有序开展,并于今年记者节顺利组织召开颁奖表彰活动。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各级报送单位、初评单位积极有序开展参评组织工作。疫情期间,正是“两奖”参评启动阶段。各级报送单位积极想办法,开拓工作思路,应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办法,开展有关作品和人员初评工作。二是加强初评公示,优化定评公示周期。进一步强化各级报送单位公示要求,全面公示参评材料,在确保各级报送单位充分公示的同时,把对参评材料和评选结果公示时长由以前的10个工作日减少为7个工作日。三是优化评奖办工作流程。把工作模式由串联式调整为并联式,虽然加大了工作头绪和工作压力,但为延长各级报送单位工作周期挤压出了空间,把历年截稿日期由5月20日延长到了7月中旬。四是做好线下集中疫情防控工作。由于评奖工作需要,审核阶段在京审核委员线下集中讨论;定评流程评委除高风险地区不参加外,其他评委全部线下集中。为避免人员集中引发疫情,我会均根据疫情和工作实际提前做好有关防控方案及工作预案,完全按照国家有关疫情防控要求做好防护措施,有力把好现场防控关,确保了各项评奖活动安全顺利组织实施。

    中国记者:当下,媒体融合走向深水区,面对这一现状,中国新闻奖在评选中面临哪些新的挑战?有哪些做法来支持和引导媒体融合发展?

    中国记协评奖办: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集中体现主流新闻媒体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成果。在当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项基本框架搭建于30年前的评奖活动,中国新闻奖的奖项设置、评选标准、评选条件等各方面均需不断与时俱进,及时对接当前主流媒体的最新实践成果。今年我会对评选办法进行了较大调整,在文件体例、评选范围、评选项目、评选标准等10余个方面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努力使评选进一步贴近新闻工作实际。其中,多项修改体现了对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的支持和引导。例如,探索打通过去按照新闻机构、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分别设置评选项目的做法,以文字消息、文字评论项目为试点,向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放开参评。把新闻漫画、新闻摄影项目的评选范围扩大到移动媒体。突出短视频新闻的新闻性,分设短视频现场新闻、短视频专题报道两个奖项。前者时长不超过3分钟,主要评选直击新闻现场的短视频报道,引导新媒体多创作现场感强、时效性强、简明扼要的视频新闻作品;后者时长不超过8分钟,主要评选围绕新闻事件和人物创作较深入的专题短视频报道,引导新媒体制作主题鲜明、内容深入的视频新闻作品。调整后,移动媒体作品可参评的项目增至最多。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主流媒体深度融合新进展新变化的关注,及时跟进媒体深度融合下的新闻舆论工作新实践新成果,调整优化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有关内容,进一步强化新闻评奖的导向引领作用。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0年第12期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