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正文:
前晚,广州从化市良口镇仙溪村,洪水袭来。村支书唐乐桓坐镇指挥,安全转移村民215人,他的亲叔叔却在大水中丧生。悲痛之下,他说:“谁让我是村干部,大家的安全更重要。”
贯穿村庄的小河被当地人称为仙溪河,倾盆大雨下,仙溪河水位开始上升。这是仙溪村的母亲河,村屋全部面朝仙溪河而建,背靠大山,河流把村庄分成两半。
当晚雨下得越来越大,唐乐桓和其他村干部心系村民安全:必须马上转移村民。这时电停了,打电话通知,不料手机没了信号。村民们不知道,此时汹涌的洪水已将电线杆、信号塔冲断。村干部们开始挨家挨户喊人撤离。
晚上9时许,洪水漫过河岸,窜过马路,直朝村屋涌去。村西边有栋房子,里面住着3名老人,都是聋哑人。唐乐桓在村委会忙着指挥,其他村干部和村民们赶到这里。当时水深已达两米多,房门紧锁,几个人游水过去,使劲将大门掰开。只见一名老人用伞柄拉着门框,费力地吊在那里;另一名老人抱着柜子顶端,眼看就要落入水中。救援者找遍屋内3个房间,也没见到唐乐桓的叔叔、57岁的唐亚金身影。最终,他们在水中捞出唐亚金老人的遗体。此时,已是晚上10时。
听闻亲叔叔去世,唐乐桓一屁股跌坐在板凳上。等缓过神来,他含着泪,继续和村干部部署转移——不漏任何一个死角、不漏任何一个村民……这一夜,唐乐桓他们一夜未眠。
天色渐亮,外面进村的救援人员、物资越来越多,唐乐桓又开始协调如何发放物资、如何让村民喝上水吃上饭。直到有人提醒他:去看看你叔叔吧。
昨日中午12时许,唐乐桓才抽空去看看叔叔的遗体。那一刻,唐乐桓号啕大哭。叔叔身世可怜,自幼聋哑,一生未婚无子女,侄子唐乐桓是他最亲的人。
送走叔叔,唐乐桓重返救灾第一线……
昨晚9时多,两户村民找到他,说“没吃饱”,唐乐桓一口应允“马上给你们煮方便面”。村民们不知道的是,唐乐桓昨日粒米未进。
(作者:南方日报记者 张学斌 实习生 夏侯命波 柯祥虎)
《亲人遇难,村支书含泪指挥村民转移》采写体会
灾难现场挖掘的独家短新闻
5月15日晚,广东粤北地区暴雨,其中从化市不到8小时内降水量三百多毫米,导致村庄山洪暴发。最初灾区与外界的通讯中断,5月16日,通往良口镇仙溪村、长流村的山路尚未完全修复,两侧多山体滑坡。南方日报记者冒险驱车强行通过,此时车辆所过之处有松动山体掉落。灾难来临,记者成为最早赶到现场的媒体记者。
仙溪村是此次洪灾中受损最严重的村,一河两岸,数十间房屋损毁、上百户人家受灾,三四百人的村庄竟有3人遇难。当晚就要交稿,只有一个多小时采访时间,灾情满目,哪里才是新闻点?哪个新闻点才能反映最典型灾情、在新闻专业主义基础上弘扬正能量?
新闻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接触大量信息,过滤、再接触。直到采访村中抗洪救灾总指挥、村支书唐乐桓,这个三十多岁汉子有板有眼介绍如何救人、救灾。握着我的手,他眼睛红了:从洪灾到现在,我一眼没合。表情不可名状。
新闻嗅觉告诉我,有料。我追问,他不肯多说。再问其他村民,村民低声道:“死的人中,一个是他亲叔叔。”
唐乐桓忙着调度指挥,不愿接受采访,在不打扰他的情况下跟着他,我问一句、他答一句。加上其他多位当事人、目击者的佐证,一个在生死一刻坚守岗位、心系大家的基层好干部形象,呼之欲出。
当晚在灾区随便找个地方,宁心静气,用尽量客观的文字写下这篇762字的现场短消息。当时就想,字不在多,但每个字力求传递出真实的灾情,传递出救灾中感人的细节、故事,传递出这个基层干部的精神世界。
为核实若干细节,截稿前再次致电唐乐桓,他失声痛哭。他说:我可能太累了。又说:这件事,我只跟你一个人说了,我信任你,我不想打扰别人,不想炒作。
是的,他太压抑了,需要释放。叔叔身世可怜,自幼聋哑一生未婚,侄子唐乐桓是他最亲的人。
他不愿接受采访,当天其实有多家媒体在现场,本报记者抓住正能量线索、不放弃,由此《亲人遇难,村支书含泪指挥村民转移》一文成为南方日报的独家新闻,这在大灾难现场、媒体云集的情况下,尤为难得。而编辑见到这篇稿件后,也非常重视,将其放在一版《现场短新闻》栏目。
稿件见报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有同事评价“字数不多,但都是一个个鲜活的镜头,感人。”
我却想,稿件中的每一字,其实反映的都是在灾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唐乐桓的真情实感。高度责任感的另一面是遗憾,希望这样的遗憾不要笼罩他太久。党和群众都需要这样的村干部。(南方日报记者 张学斌)
专家点评:只有在现场才会有感动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晋升
如何选择叙事的切入点、如何抓取鲜活的新闻素材、如何凸显事件的社会意义,是衡量记者现场报道能力和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亲人遇难,村支书含泪指挥村民转移》一文较好地实现了上述三方面的统一。
面对突发性灾难事件,从何入手才能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记者以“侄子尽忠职守、叔叔不幸罹难”的细节切入,通过灾难面前的村支书的朴实言行,表现出基层村干部关键时刻心系百姓、坚守岗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这种小中见大的报道角度,写就了平凡孕育真情、大爱铸就责任的感人故事。
其次,记者善于在观察中发现感人的场景,在变化中把握鲜活的情节。新闻的现场感哪里来?来源于记者的新闻敏感和现场还原能力。本文通篇采取纪实性叙事,没有一句空洞的说教,通过现场还原的方式,把危险的场景、感人的情节、主人公的真情流露一一呈现出来,叙事平实,生动感人。
最后,本文充分体现了记者良好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态度。记者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即冒雨赶赴现场,争取到了新闻的最佳落点。在细节描写中,能找到三个以上信息源相互佐证,以确保新闻的真实。在独家新闻难得的新闻同质化时代,记者在短暂时间内做到这一点,尤为难得。此外,全文七百多字,短小精练,又不失丰富的内涵;叙事平实,又饱含真情;镜头式的情景还原,富于创新。在当下基层农村形势复杂、矛盾多的情况下,主题鲜明地树立了党的优秀基层村干部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