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三项学教
【改文风优秀作品】地都镇的狂欢节
2013-11-05 

  稿件正文:

  在揭阳地都镇,每月的农历十四,都有一场乡村文化演出激情上演。镇里的23个村轮流做东,老百姓积极参与其中,自娱自乐。地都镇“月起金都”的系列演出目前已经进行了25场,这样一个创新的群众文化载体,不仅为广大农民搭建了一个永不落幕的乡村大舞台,更是成为了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狂欢节。记者央珍:
    
  (出现场录音)
  【农历十四,月月好戏,月起金都,促和谐】
  (压混)这个月的演出,轮到华美村做东。这里是揭阳的最北边,处于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的交界处。
  皓月当空下,紧挨着一片甘蔗田,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村里小学的操场上人山人海。
  (出第一个节目潮州大锣鼓的音乐)
  (压混)打头炮的节目是潮州大锣鼓,30多名乐队成员都是村里的男同胞们,老老小小,各个年龄段一个不少,他们起劲地弹着、唱着。台下的乡亲们则是乐得合不拢嘴,认真辨认着化妆后有些不太一样的邻里乡亲。其中,最小的一位表演者陈建豪只有8岁。(出录音)
  【(记)你弹的这个乐器是什么?(陈)梅花琴。我看乐队里只有你一个小朋友,怎么想起要学这门乐器的?(陈)我爷爷喜欢,他叫我练的。(记)队里的爷爷们怎么评价你,觉得你弹的怎么样?(陈)他们说我弹的不错!(记)老人家,你觉得他弹的怎么样。(乐队成员)不错,年轻人进步很快,看着他们很高兴,觉得潮剧后继有人。】
    从第一个节目就可以看出“月起金都”的最大特色,那就是群众唱主角。这里有百姓的歌,有百姓的舞,这是欢乐的舞台,这是农民自己的文化“农家菜”。
    全镇23个村1个居委,一月一场,要两年才能轮上一次,所以村民们积极性非常高,因为谁也不甘落后,谁都想在这个大舞台上好好“露露脸”。广泛的参与度,加上村村做东的竞争,各村村民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节目,还使得各村都先后建起了自己的文化活动室和文艺队,发掘和培养了一批多才多艺的“小明星”。五个90后男孩组成的TR舞团就属于最受欢迎的一个明星组合。(出录音)
  【我们的成员来自镇里每个队员,大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就组成了这个团体。(记)今天是月起金都的第25场演出,你们参加几回了?(队员)20多场了(记)我想知道你们这么大热情参与这个演出是为什么?(队员)首先是有兴趣,而且能够在家乡的舞台上表现自己,感觉特别好。
   “月起金都”是地都镇自发组织的一项群众文化活动,09年11月首次举办,此后两年的时间内,镇里23个村轮流做东,参演人员4000人次,每场观看的人数近万人。再加上有线电视播放、互联网上点击,还有现场录像的光碟传播,一场演出的热度往往数月不散。地都镇镇委书记袁惠亮:(出录音)
   【这个舞台成了老百姓开心、快乐、幸福的大舞台,就像是我们在主题歌里面所写的一样“乡村文化放异彩,男女老少齐登台”,不管你是老的,小的,是八十多岁还是几岁的小朋友,只要你想要上台表演,都可以。这是大家自己的舞台,大家也通过这个舞台得到了开心、快乐和幸福。】

   这个由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创新举措,实现了社会效果的最大化。各村在正式演出时,外出乡贤、企业家也会应邀而来。演出的过程,进一步融洽了村、镇的干群关系,联络乡谊、交流信息、慈善捐助、探讨发展乡村经济和公益事业的“戏外戏”,更是顺理成章地延伸出众多“附加值”。地都镇镇委书记袁惠亮:(出录音)
   【现在,“月起金都“已经成了一个纽带,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的人都通过这个舞台连接起来,凝聚了各方的力量。第二,党委和政府给百姓创造了平台,给他们提供了文化服务,党群、干群的感情自然也就更近了,老百姓也会更加配合我们的工作。我们现在谈到社会管理的创新,我觉得就是要在服务中加强管理。】
  “月起金都”,已成为地都群众文化的助推器,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经济发展的催化剂。2010年,地都镇完成税收1.27亿元,跃居全县各镇之首。

  《地都镇的狂欢节》记者采写体会

 

    我们这次走基层的地点是在揭阳市地都镇的华美村,这个村位于揭阳的最北边,处于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的交界处。这次走转改的采访由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健亲自带队。
  广播是一门语言的艺术,群众是真正的语言大师
  对于广播新闻来说,深入一线采访,就能发现生动的群众语言,空话套话自然就少了,多讲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文风自然就清新了。
  演出的其中一个是舞蹈《我给地球洗个澡》,有个大嗓门的小朋友就问我,“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表演这个节目吗?”还没等我回答呢,小朋友就及时公布  答案,“因为地球太脏了,我们要拿沐浴露好好的把它洗干净。”
  这种语言,用在有声音的广播稿件里,听着就会特别的生动。
  而这样来自鲜活的语言也是我们广播记者所特别追求的。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曾少华台长多次要求我们全台记者到基层、到一线,追求清新、生动、真实的文风。新闻中心为此也设立了多个“走基层”的联系点,要求全员参与,不光是记者,就是平常属于“坐镇”办公室和直播台的编辑、主持人也深入一线。
  在“走转改”中,记者永远不能停止的是思考
  作为一名记者,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思考,在践行“走转改”活动中,既要有情感的温度,也要有思想的高度。只有在采访和报道中不断地思考,才能真正做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才能不辱记者身上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联系到我自己这次的“走基层”报道,表现华美村生动欢乐的演出现场之外,通过对众多村民采访,以及他们所讲述的演出前后村容村貌、村民生活状态等的各种变化对比,总结提炼出通过文化服务的载体,创新社会管理的观点,地都镇就是依靠在“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文化服务中,贴近群众,体现管理,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精神面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这也让我认识到,学习与思考就像一部发动机,能够不断地为记者提供能量,激发记者的灵感之泉,让你落笔似有神,在用脚、用心采访后,生成丰富的表达,引发读者的深思和听众的共鸣。
 

  《地都镇的狂欢节》评析

 

  《地都镇的狂欢节》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发着浓郁泥土芬芳的、堪称广播新闻“走转改”代表作的优秀录音报道作品。其优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报道选题令人耳目一新。对于城市群众文化活动,我们的报道可谓汗牛充栋,但对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报道却是凤毛麟角,偶有,也无非是某演出团体深入农村基层演出,某某著名歌唱家为大山深处的贫困户放声歌唱,或某农村书屋“生意”兴隆之类。该片报道却“用脚”踏出了“富矿”——群众自发组织、自愿参与、基层党委政府大力推动的农村文化活动,并以现场录音报道的形式,让听众不仅仿如置身其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乡村“狂欢节”欢乐氛围,而且还随着报道者的逐层深入的采访,思考、任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和深远意义。
  其次,这是一篇无法“闭门造车”,而是需要真正走进基层才能做出来的现场录音报道。如果不是走进基层,报道者怎会发现“深藏”在揭潮汕交界处的农村“狂欢节”?如果不走进现场,报道者怎能感受到“皓月当空下,紧挨着一片甘蔗田,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村里小学的操场上人山人海”这样农村基层自娱自乐文化活动所独有的氛围?如果不是蹲下来拉着手聊天,害羞的农村小演员怎肯对着陌生的采访机抢着说话?在这个意义上,发现富矿已经很是不易,能够放低身心“躬身”采撷就更难能可贵了。
  最后,该作品在艺术把握上表现也十分优异。作为现场报道,该作品对声音元素的运用精准而充分,现场背景声、采访同期声不仅真实、真切,而且透着一种真诚;同时,作品的结构也匠心独运,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景别”安排错落有致,群像、组像、个体形象真切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使得作品显得立体而丰厚;再者,从儿童演员,到群众演员,再到当地基层领导的采访路径安排,也给人一种很强的递进之感。如此精心经营,最终由报导者给出“‘月起金都’,已成为地都群众文化的助推器,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经济发展的催化剂”这样的结论,也就显得十分顺利成章,并令人真心信服。

  【点评者: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张静民】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