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三项学教
五星红旗下的家国情怀
2015-11-11 

  大家好,我是珠海广播电视台的记者阳光,做记者19年。

  我到过珠穆朗玛峰,这是一道天险,是大自然造就的一座高峰。

  而我今天要说的,是一条通途——港珠澳大桥,世界最长的桥,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座高峰。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主体部分由近海的钢混组合梁大桥、远海的钢箱梁大桥、深海的两座人工岛、以及其间的33节海底沉管隧道组成。

作为中央决策的重点工程,港珠澳大桥的质量目标是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示范工程,它采用世界最严格的质量标准,它全部的承台、桥墩、梁体、包括海底隧道,都实现了工厂预先制造、海上整体安装,由此形成了我国世界第一的桥梁快速建造能力和世界第一的海底隧道快速建造能力。

  未来,港珠澳大桥将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在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推中国路桥建设走向世界!

  作为一名记者,我曾经深入非典一线,也曾采访南海巡航,曾为维和民警赞叹,也为国家航空航天领域的跨越而高歌。在这些穿越时空、横跨万里的记忆里,采访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经历,是其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今天在这里,请允许我采撷其中的两个片段,和大家分享。

  2015年9月25日,珠江口横门滩,港珠澳大桥CB01标最后一节钢箱梁大节段胜利完工,即将运往海上架设。

此时,回想起2012年春天,55岁的中铁山桥集团副总王树枝等人到这片海边荒滩上踏勘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仅仅半年时间,他们就把这里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钢箱梁总拼装基地。未来,这里将为我国南方桥梁建设项目乃至印尼、泰国高铁等海上丝绸之路项目提供有力的帮助。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王树枝临危受命,只争朝夕、日以继夜推进工程进度的时候,他的岳父、岳母、母亲和妻子先后重病入院,可是工程建设离不开他,岳母去世他没赶得及回去,母亲去世他没赶得及回去,他在港珠澳大桥日夜奋战的四年,是妻子一个人在山海关家中苦苦支撑、孤身面对癌症的四年。

   2015年9月23日,世界最长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新一节沉管在40多米深的海底与已建成部分精准对接,至此,隧道已建成三分之二。这次对接历时一天一夜。而回想2013年5月,首节沉管对接时那五天四夜的连续奋战,至今还历历在目。还记得,在中心控制室,56岁的中交集团总工程师林鸣亲自坐镇指挥。此前,为保成功,项目部有意将对接指挥交给国外团队来做,可是当老外了解到,我们的沉管是世界上最大的沉管,沉放水域是咸淡水交界的珠江口外海,对接精度要求世界最高,难度大到他们也没做过,于是仅劳务费一项就报出了1亿欧元的天价,这在当时折合人民币10多个亿。林鸣他们咬咬牙决定自己干,他们联合国内十几家科研院所,绕开老外的专利,结合卫星、光电、声纳、电传操纵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成功开发出一整套世界领先的、完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方法和新装备。但在首次对接中,整套系统还是遭遇了海流突然改变、泥沙突然堆积等一系列意外。一节沉管的造价就是1个多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那五天四夜里,从中心控制室到潜水员,全体参战人员都异常紧张、异常辛苦,但好在都安排了两班倒,记者们到第三天也纷纷受不了了,可是对工程负总责的指挥长林鸣,这位56岁的老人却寸步不离指挥台,没有休息过一刻。五天四夜啊,挑战人的生理极限啊!直到测控系统报告:对接圆满成功,达到预定精度要求的时候,他才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笑着歪倒在椅子上。

  后来我问他,您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拼,值吗?他沉思了片刻,才说:为了在世界桥梁工程建设领域升起一面代表着冠军的五星红旗,死了都值!

  港珠澳大桥,领跑时代的超级工程。在它的旗帜下,凝聚了全中国的建设精英,仅国字号的参建单位就有100多家,参建人员2万多人。王树枝、林鸣、谭国顺,只是这千千万万建设者中的一份子。在他们当中,有多少80后90后,在海上默默开启了他们漂泊的人生?又有多少50后、60后,为了大桥的建设黑发变成白发,继而老去在这烟波浩渺的伶仃洋上呢?

  他们的奋斗和牺牲,说小了,是为了人生的价值,说大了,是为了国家的梦想!

   向他们致敬!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