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夫妻竟能让一座城叹息,两个人的离去竟让无数人流泪。他们走了,留给我们永远的感念,全城的人伸出了援手,让他们在天堂不再挂念……
这是今年2月的一天深夜,我写在笔记本里的一段话,因为这是一件让我终生难忘的职业经历。今年2月初的一天,我接到了一个求助电话,求助者说他叫周作坚,他的哥哥嫂子刚刚双双故去,留下了一个患有重病的儿子,生活无以为继。
画面上这两个人叫周作堂和蒙桂凤,是一对来自湖南的夫妻,也就是周作坚的哥哥和嫂子。他们在东莞打工已经20年了。今年1月23日晚上,周作堂骑自行车去接下晚班的妻子,在返回出租屋的途中,不幸遭遇了车祸,夫妻俩脑部都受到严重的创伤,在抢救一周后,不治身亡。
两人二十多年辛勤劳动,挥汗如雨的形象,顿时在我脑海里浮现,于是我和媒体同行商量,立即把这条求助信息发布在了东莞媒体人的微信群里,首先发动媒体自身的力量,实施救助。来自东莞媒体人的捐款很快就到了。
周作堂家只是一个平凡的农民家庭,然而夫妻双方的家人在得知抢救无望后,却做出了一个极不平凡的决定:捐献两个人的器官!夫妻双双捐献器官,这在全国也是首例!两人共捐献了6种器官,成功移植到了6位患者的体内,还有4个人因为接受了他们的眼角膜而重见光明。他们离开了这个世界,却为别人留下了生的希望!
同时,他们的离去,对这个家庭来说却是巨大的灾难。他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周成刚刚成年,还没有谋生的技能,小儿子周念志智力有问题,腿也有毛病,就是画面上这个孩子。他看起来个子很矮,其实他已经10岁了。在采访时,我从来没有听到他开口讲话,别人问他什么,他都不回答,甚至连看都不看你。出事后,叔叔周作坚开始照顾两个孩子,可也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根本无力为小念志看病。如果病情再不得到控制,孩子很可能就会瘫痪!为了救治小侄子,从来不求人的周作坚才流着泪,求我们帮他想想办法。
作为媒体人,这一次,我们不仅仅是新闻的传播者,更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我们扪心自问,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做出了如此伟大的善举,怎能不强烈的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不但要发动媒体捐助,我们更要把两位异乡人的大爱精神在全东莞,乃至全中国传扬。
随着我们对此事进行的连续报道,一场全城参与的爱心行动拉开了序幕,热心的市民纷纷来到周作坚家里送钱送物,捐款的数额不断上升,小念志的治疗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到这里,好像问题已经解决,然而,这场爱心行动仍在继续。
那段时间,我们这些媒体人的心里还是很沉重,两个孩子的未来该怎么办?我们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忙必须帮到底!
大儿子周成,想学习电梯维修技术,于是我们就想方设法,把他介绍到一家知名的电梯企业里去学习。可是,小念志,因为智力问题,上学成了大难题,在遭遇多次碰壁后,我们想到了打电话找市领导求助。很快,我们就得到了好消息,在多方的努力下,小念志终于如愿以偿入读了东莞市启智学校。
他入学的那一天,我特地赶过去送他,和他一起走进校园。就在那时,他突然招手让我低下头来,我蹲下来,他趴在我耳边,突然开口说了一句:“谢谢你们!”这是我接触他半年以来,听到他说的第一句也是唯一一句话,虽然吐字是那样的模糊不清,可我还是无比清晰地听出,他说的是谢谢你们。那一刻,我真的热泪盈眶,这是我从业以来听到的最让我感动的一声“谢谢”!
周作堂夫妇献出了器官,也献出了最伟大的爱心。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开启了一场善心的传承,一场爱心的接力。他们的生命在别人的身体里延续,他们把爱心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而这次爱心接力行动,不仅让周作堂夫妇的子女得到了帮助,更是在全城播撒着慈善的种子。东莞是一座海纳百川的移民城市,他吸纳着爱,也释放着爱。作为同是异乡人,我为周作堂一家的伟大爱心由衷的自豪,同时也为自己能是东莞建设者中的一员感到幸福。因为我也在这里分享着爱,传承着爱,传播着爱,感动着爱,感动着这满城的大爱!
(东莞广播电视台记者 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