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懈努力和世代传承而形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体系,是文化自信最持久、最深厚的资源。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对自身文化的价值和历史传统有充分的肯定,对当前的文化状态有清晰的认知,对自身文化的未来发展有坚定的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是指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理性认知的前提下,发自内心的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评价和主动传承。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是前提。自信的前提是自知,没有自知之明的自信是盲目的。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应对各种异质思想文化的定力,保持中华文明精神的独立性,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激烈的文明竞争中,“任尔东西南北风”,做到“风景这边独好”。
第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评价是核心。自信本质上是自我相信,对自我的肯定评价是自信的核心。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评价,一是实然向度上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和现实中已经起到的巨大作用;二是应然向度上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仍然能够对我国实现民族复兴、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以及能够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第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传承是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就是要以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借鉴和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依据,一是因其历史悠久,二是因其意蕴丰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历史悠久而自信。历史悠久所以根深蒂固、稳若磐石。一方面,就中华文明的起源来看,一般说法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世界史上属于世界性古老文明。另一方面,就中华文明的延续性看,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荡涤,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华文明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壮大、充满活力,而其他同时期文明古国的文化,要么销声匿迹于世界文化丛林,要么同化融合于其他外来文化。中华文明不仅起源早,而且生生不息、延续性强。作为中华文明的积极成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保持历代中国人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精神纽结,成为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意蕴丰厚而自信。意蕴丰厚所以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中国古人向来倡导“文以载道”,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有其“道”,即核心的思想意蕴。传统文化的形式尽管种类繁多,但无不体现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无不蕴含丰厚的思想意蕴,成为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基因。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家国情怀;“礼、义、廉、耻”“天人合一”的社会规范;“仁者爱人”“亲仁善邻”的社会关爱;“正心笃志”“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格修养;等等。所有这些,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形式如思想学说、经书,典籍、书法绘画、雕塑、音乐、戏曲等找到影子。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形式丰富,而且意蕴丰厚,其核心的思想理念时时刻刻滋润着中华文明,使之枝叶扶疏、生气勃勃。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