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午,由省委宣传部、省记协组织的全省新闻战线第五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汕头站)在汕头经济特区报社举行。来自全省多家媒体的“好记者”讲述他们在新闻采访中发掘的“好故事”。来自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广州日报等媒体的10位好记者,将围绕改革开放40年时代变迁,结合自身心得体会和采编经历,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展示当代新闻工作者爱岗敬业和崇德向善的时代风貌。
【牛宇华:新中山人的相融故事】
来自中山广播电视台新媒体部编辑、主持人牛宇华是首先登台演讲,她演讲的题目为《相融》。她首先讲述了采访“新中山人”米雪梅,做过保安、车间统计、跟单员、现场品质主管的米雪梅的感悟,如今是一家大型制衣公司的客服部总监,今年,米雪梅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分组审议时,点赞米雪梅,说她的奋斗经历有点儿像她的名字——米雪梅,梅花香自苦寒来。
同时,牛宇华分享了在主持《家在中山》栏目时,采访的中山市小海鸥外来务工子弟艺术团,这是中山首个外来工子弟艺术团,2013年8月,“放飞梦想·快乐成长”全国外来务工子弟才艺邀请赛决赛在中山举办。“小海鸥”们不负众望,他们的节目从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近百个节目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比赛金奖。2013年10月,几位学爵士舞的“小海鸥”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的邀请,去北京录制节目,在更大的舞台实现他们的艺术之梦。
2014年9月,由牛宇华策划,中山广播电视台开展了“这个中秋,我们和你在一起”活动,邀请听友共赴大茅岛,与麻风病康复者共度中秋。不只是新老中山人,在关爱极少数人这部分群体中都有牛宇华和同事们的身影。那年中秋,融合的力量深入人心。
“这些故事带给我的不只是温暖,而是中山一家亲的大融合的背景之下,中山用博爱与包容为新老中山人搭建起的心连心、根连根的桥梁。”
【何瑞琪:书写海归人的“中国梦”】
第二位演讲的演讲者是广州日报文政部记者何瑞琪,她以《书写海归人的“中国梦”》为题,讲述了以周振为典型的海归创业代表——他们有梦想,有疑惑,他们摸着石头过河。第二个故事,她讲述了“广州仔”袁玉宇回国创业,这么多年,何瑞琪和同事接力采访他的创业路,了解他如何从农村走出来,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如今回来做生物3D打印,一步步走向全球领导者的地位。“作为一名记者,我的报道也许正在为下一位人才的归国铺路,我愿意继续书写海归人的‘中国梦’。”
【李星毅 :“我是卧底”】
第三位演讲的演讲者是深圳广电集团都市频道记者李星毅。他演讲的题目是:“我是卧底”。李星毅讲述了他2015、2016两年间,参加深圳广电集团针对很多行业内部存在的潜规则现象,策划推出的一组调查式报道,他通过公开的招聘渠道,进入一些标杆类企业进行深度调查。这组报道一经推出,立刻对金融、地产、餐饮等行业的自我约束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引发了公众热烈讨论,推动了行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在这一过程当中,李星毅瞒着父母和朋友,怀揣着对这份职业的热爱,成为了一名“卧底记者”。“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会和我众多优秀的同行们一样,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不忘初心,握紧手上的这支笔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去发挥我们的价值,去做更多有益于社会的事,去为我们的新闻理想而奋斗。”李星毅骄傲地说。
【毕嘉琪:听,岭南国宝在说话】
“挖掘文物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任重道远。”在本次演讲中,南方日报文体新闻部记者毕嘉琪的演讲题目是《让国宝“活”起来,讲好岭南文化故事》,讲述了成为文物记者经常去采访遗址和古幕的感人采写历程。
2016年9月,毕嘉琪独家专访了岭南考古界的泰斗麦英豪老先生,“让国宝‘活’起来,不仅是文物专家的心愿,更是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为我们的文化报道指明了方向。”今年5月,毕嘉琪参加了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与省文物局共同启动的《宝览南粤》全媒体项目,跳出报纸的传统模式,通过微纪录片、H5小游戏、抖音小视频、创意海报等丰富的新媒体产品,把岭南重磅文物打造成“网红”。
【王小娟:致敬,最美建设者】
第五位演讲的演讲者是广州广播电视台记者王小娟。王小娟是一名社会专题记者,她以《致敬 最美建设者》为题为大家分享了广州地铁建设者的故事。她走访9号线建设工地,了解到建设者曾在隧道口施工时经历基坑水浸,也曾“大胆”到铁路下方挖隧道。她感叹广州地铁建设者敢为人先、精益求精、勇于奉献的工匠精神为城市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周子林:走进小山村道的我和你】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记者周子林以《 走进小山村道的我和你 》为题,分享了自己走访多个贫困村,了解到湛江雷州市企水镇博袍村80后书记李云华克服种种困难,带领村民通过种植芋头等方式脱贫的故事。他感叹,推进城镇化、扶贫路上离不开这些农村工作者的付出。
【胡晓丹:母亲的来信】
东莞市寮步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记者胡晓丹以《母亲的来信》为题,讲述了自己在母亲来信的嘱托下,来到广东东莞通过采访了解太平手袋厂、高埗大桥的建设发展等,记录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迁的故事。她说道:母亲见证着我的成长,我也用镜头记录着更多东莞的追梦者、改革者。
【符畅:生命延续符畅的见证者】
羊城晚报社记者符畅分享的题目是《器官捐献者的“心声”和“新生”》,这是关于器官捐献的故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胡鹏,通过肺移植手术获得了新生。他问符畅,“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会让一个人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帮助他人?”这个问题深深触动了他。在接下来的采访中,符畅开始关注器官捐献者家庭,寻找答案。
他的采访中,有一个刚出生一个月就被确诊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半岁离开人世后,家人捐献了他的器官。见证这一切的符畅问道“为什么要捐献?”答案是,亮亮的两次手术都缺B型血小板,素不相识的人纷纷赶来为亮亮献血,接受过陌生人的善意,亮亮的家人更能理解捐献的意义。
那一刻,符畅的心被震撼了,当她把亮亮的故事报道出来,并获得新华网等媒体转载,呼吁更多人参与器官捐献时,她想,媒体的参与,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延续呢?身为一名“90后”年轻记者,在亲耳聆听、亲笔记录这么多器官捐献者家庭和受捐者的故事后,符畅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个人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帮助他人?”现在,他有了答案,那就是,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和爱。不久前,她也向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递交了申请,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
【李俊仪:灾难与希望的记录者】
来自江门市广播电视台的李俊仪分享的是《“川”流不息两地情》。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让一个名叫“雁门乡”的乡镇陷入了黑暗,同年,江门踏上了对口援建之路,江门与汶川从此遥遥“牵手”。十年来,江门和汶川的雁门乡之间发生了许多故事,作为记录者,她无数次都为亲眼目睹的感动而奋笔疾书。
来自开平的两千多名工人深入灾区,为汶川兴建中学,他们克服各种恶劣的自然条件就日夜赶工,从不停歇。震后汶川中学提前12天竣工。
也有一群人从北迁向南,来自桑坪中学的1500多位师生,先后从汶川辗转来到江门。在本地媒体的关注报道下,江门民营企业家积极出资,将准备投入招生的学校作为广东异地复课的校区,这让他们的生命里有了第二个“故乡”。
十年过去了,江门电视台的记者们一直在关注着汶川和那些在废墟中走出的孩子。她感受到,汶川人坚韧、向上的精神流淌在他们血液中,而感恩更成了养育汶川人的一种文化。她有幸成为这一个跨越两省的故事见证者,这激励着她在未来的工作中,时刻明确作为媒体人的责任和情怀。
【沈婷婷:时代发展的见证者】
来自羊城晚报的记者沈婷婷分享的题目是《再普通的人,都可以因这个时代成为“传奇”》。在深圳这座年轻城市长大的沈婷婷深受“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话影响。父母告诉她:“在深圳,只要你敢闯,敢拼,够努力,梦想就会实现。”
她的采访对象有用手中画笔宣传深圳文化的自由跨界插画师卢晓蓓,有研发出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攻克了核心的三大技术难点的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年轻的80后教授贺建奎,她通过这些普普通通的人见证这个时代的发展。
今年,她参加中宣部组织的“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采访,《羊城晚报》连续七天,在重要版位刊登了她的报道。作为一名经历着、记录着这些奇迹的年轻记者,每一次和这些创始人对话。
一个多小时里,10位“好记者”演讲人讲述了一个个鲜活故事,分享深入一线采访的经历和真实感受,传递出新闻工作者的理想激情和不懈追求,激励媒体同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次次从心底惊讶于改革开放所激发出来的巨大生产力和创造力。
据了解,作为广东省新闻战线的一大盛事,一年一度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集中展示了我省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可喜变化,以及我省新闻战线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新闻工作者履职尽责的良好形象,展示了新闻战线40年来全面服务和推动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和经验成效。
(来源:汕头+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