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媒体智库发展现状
按照学者的研究统计,截至2016年5月,国内已宣布成立智库业务部门或整体向智库转型的媒体机构有15家,其中包括4家中央媒体,4家市场化媒体,5家门户网站,两家地方媒体。这15家媒体机构在智库建设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各有不同。中央媒体中,新华社侧重具体问题调查研究,人民日报侧重理论研究,而光明日报更加侧重发布;市场化媒体中,《财新》采取智库与传媒并行发展战略,而《南风窗》希望整体实现智库化改造;门户网站中,腾讯强调自身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而新浪、网易和搜狐更加重视媒体平台属性。2017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库核心榜单中,人民网研究院、21世纪经济研究院、第一财经研究院、凤凰网国际智库等入选媒体智库榜单。
在众多媒体智库中,值得一提的案例是依托于光明日报成立的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以及作为唯一的媒体单位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的新华社智库。
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是一家非常活跃的媒体智库,其主要工作是研究报道中外智库建设情况、发布各类智库成果、开展相关社会活动。在智库报道、成果发布方面,中心以定期出刊的光明日报《智库》版(周刊)为主要平台,刊发智库专家的研究文章及访谈,并对国内智库举办的重要活动进行报道。在智库建设研究方面,中心组织编写《中国智库年度发展报告》,主办或协办大型智库论坛,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智库类项目研发。按照发展规划,未来他们将在智库管理与治理机制研究、智库数据库建设、智库评价评估等方面组织课题、推出成果,并继续全方位报道智库建设新情况、新态势。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作为媒体智库,其承担的功能主要是为其他智库提供信息发布的综合平台、进行智库建设的研究与评估、与其他智库开展研究或会议合作。
新华社以高质量、规模化的调查研究,承担着大量向中央报送信息和决策咨询的任务。与其他智库机构相比,新华社视角更广,同时强调一线的调查研究。目前,新华社智库的运作主要是由6个研究中心完成:国情与战略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经济研究中心、舆情研究中心、现代传播研究中心。
二、媒体智库的概念界定
理解“媒体智库”这个概念的前提,是理解“媒体”与“智库”各自承担的功能与角色。
“媒体”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狭义而言,媒体是指大众传媒。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大众传播媒介的三大功能,即环境监测、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查尔斯•赖特在拉斯韦尔的基础上提出了媒体的娱乐功能。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罗伯特•默顿则提出大众传媒的正负功能论,从正面功能而言,媒体赋予社会地位、重申社会准则;从负面功能而言,媒体具有“麻醉作用”,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大量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威尔伯•施拉姆把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概括为守望者功能、决策功能、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和商业功能。中国媒体有更强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功能,近年来,媒体的公共外交功能也有所凸显。
智库是指诞生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土壤中的,服务于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以影响公共政策和舆论为目的的非营利性政策研究机构。质量和影响力是智库的核心价值,也是成就其全球声誉和影响力的基石。智库的功能主要有:第一,设置政策议程。智库作为政策研究的专业组织,汇聚了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从中确定出可以提上政策议程的问题,并且提出具体政策方案;第二,进行政策教育。智库的教育功能包括对社会精英和大众两方面的教育,而且其受众不仅限于本国,也面向国际。智库通过出版书籍、报告,在媒体上发表见解、文章,解读国内、国际问题和公共政策;通过举行各种公开的会议,培养公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和对公共政策的兴趣,客观上承担着政策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另外,智库通过组织各种针对政府管理人员的培训项目发挥对精英人员的政策教育功能;第三,搭建“知识”与“权力”的桥梁。智库为学者提供与政策决策者进行紧密接触的舞台和进行政策研究的最佳环境,使他们不但了解政策研究还了解政治现实;第四,推行公共外交。智库凭借与官方决策的特殊关系以及自身非官方的身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独特而又重要的公共外交作用。
媒体与智库在功能上既有融合之处,又各有鲜明特点。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两者之间是舆论生产者与传播渠道的关系,媒体设置了公众的舆论议程,而智库则是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者。在公共政策舆论场内,作为专业的政策思想生产机构,智库的权威信息源和具有公信力的专家意见为媒体设置了议程。表面上看,虽然媒体决定了哪些智库的舆论可以进入媒体议程,但是无论大众传媒如何选择也不会跳出智库所提供的舆论内容的整体。
第二,智库与大众传媒之间是一种互相依赖、优势互补、目标一致的紧密关系。智库需要借助媒体传播、放大舆论影响力,媒体需要智库的创新观点和权威声音以提高公信力,智库和媒体的目标指向都是服务于公共利益和社会进步。
第三,新媒体时代,智库本身具备自媒体传播能力,既是舆论生产者又是传播者。与此同时,在中国智库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媒体本身也在进行智库建设,媒体智库应运而生。媒体不仅是舆论的传播渠道和放大器,也具备了在某些专业领域进行思想生产的能力。
综上所述,所谓媒体智库,是指依托于具备一定公信力、传播力和研究能力的大众传媒所设立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媒体智库的先天优势是舆论传播力,但其核心竞争力必须是思想创新力与舆论传播力的有效结合。媒体智库的主要功能是政策研究与建议、舆论引导与公共外交。
三、媒体智库的发展路径
第一,专业化、地域化的媒体智库发展模式。媒体智库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类型,要走专业化、地域化发展之路。中国的媒体都有各自明确的受众定位和发展定位,类别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制、社会、环境、农业、外交等各个领域。可以在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找到专业化、地域化发展的突破口。比如,像中国日报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英文报纸,可以打造成为对外传播领域的专业智库。对外传播专业智库所从事的政策研究主要关乎国家形象建设、国际舆论塑造、文化沟通以及国家软实力构建等。
第二,突出媒体智库信息监测和传播优势的同时,加强与其他智库的研究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机制。智库的核心竞争力是研究质量和影响力,思想创新与舆论传播构成了智库发展的两翼。对于媒体智库而言,舆论传播是其先天优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媒体智库只能成为其他智库进行舆论传播的平台和助力器,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媒体智库与其他智库的研究合作,以媒体智库自身的信息搜集力和研究力量为基础,同时借助其他智库的深厚研究力量,共同进行思想创新。
第三,充分发挥媒体智库的公共外交功能。国家的公共外交总体战略中,媒体外交和智库外交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媒体智库作为媒体与智库两种优势的结合,既具备强大的传播力,又具有思想力的支撑,可以更好地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媒体智库公共外交的目标受众可以聚焦国外的主流媒体,加强与国外主流媒体的思想交流,进而影响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和报道。(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新闻学院副教授)
(来源:新闻战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