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万光政主编的《一流大报不可忽视的细节》,通过对近400个新闻案例的解剖分析,从导向到事实,从理念到管理,从采写到知识,从文字到版式,对媒体容易忽视的细节差错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对于正在新闻战线奋斗的媒体人,这是一本视角独特的参考书;对于刚刚步入新闻岗位的年轻人,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教材。资深媒体人陈禹安从纠错力、制度力和生命力这三个方面,对这本书进行了推荐。
一 纠错力
新闻本是易碎品,每天都是快节奏,往前看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回头看?一般而言,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在出版前的校对审查是很严格的,但对于已经刊发的内容,用制度化的方式,抽调内部资深人士,长年累月进行事后审查,确实不多见。
首先要看到,事后的纠错,并不容易,需要纠错者具备深厚的政策把控功底、全面的办报素养以及敏锐的洞察力。
比如,2014年3月,浙江省部署“五水共治”工程,治理浙江全域水质污染,杭州为了推进这一工程,策划了“河赛——杭州最美河道摄影大赛”,发动摄影爱好者参与投稿。其中有两副照片,一是“杭州九溪的农妇在溪流中洗衣服,构成美丽的九溪原始韵味”;二是“富春江畔洗衣人”,被作为优秀作品刊发了出来。审读者指出,照片画面确实很美,给人的感觉是水质确实变好了,但却违反了“五水共治”中“治污水”的本意——在河边洗衣、涮拖把正是需要改正的陋习!而且,从环保的角度来看,洗衣粉洗衣液均含磷,将磷排放到河道中,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发黑发臭的“元凶”。
又如,《杭州日报》刊发了一则社会新闻“4岁男孩被救后一直哭,民警怎么劝都没用,副所长一声吼,不哭了”。这是从表扬民警处置得力,富有生活情趣的角度出发的报道。但文中说副所长吼的是“再哭,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起来!”原来是恐吓孩子,把孩子吓得不敢哭了。审读者指出,这一招虽然管用,却不值得肯定,更不值得在报纸上广为宣扬。对一个和妈妈分离的4岁孩子这样吓唬,会不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会不会引发读者对民警工作方式的负面印象?
从上面这两个碎片化的小例子,读者能够体会到,纠错力其实是一种综合素养。只有比犯错者的思维更高,视野更广,经验更丰富,才有可能将不易觉察的错误一一揪出,并提出改进建议。所以,诸如今日头条、快手这样新媒体,如果仅仅想通过增加人手来提高内容审核的把关质量,恐怕并不能完全如愿。纠错需要人力,但并非只是人海战术,而是需要有极高综合素养的人才。
我们还要看到,事后的纠错,尽管无法更改已经刊印的文字,但却是体现一种不容有误的态度。坚持不懈地纠错,并将错误公之于众,这个行为本身就会对所有的采编人员产生制约,导引他们在事前精益求精。更要看到,事后的纠错,绝非多余,而是确保下一次或者另外的人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要做到这一点,就有必要将纠错力推向制度力。
二 制度力
当前,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运营节奏都比以前大大加快,从业人员的流动性也大大增强。以前,报社或电视台的新手,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入职培训、实习期和多岗位历练,才有可能去独当一面。在这个过程中,新手学习积累了足够的素养来防止他们犯错。但现在,很多没有媒体实践经验的大学生、研究生,刚一毕业就来到媒体工作,就要去各负其责。经验匮乏、经历青涩的他们必然更容易犯错,甚至犯低级错误。所以,应该将纠错发现的“常见病”及其改进方法,提炼成最基本的工作法则,以便提醒所有的人遵行不悖。
比如,一篇《浙江大学和竺可桢要“进”太空了》的报道中,提到“MPC正式发布了80329号公号,批复浙江大学星和竺可桢星……”文中自始至终没有解释何为“MPC”,导致读者大惑不解。另一篇《亲,来超市买奢侈品哦》的报道中,提到“Altagamma近日发布报告称……”,Altagamma到底为何物,文中压根没提及。审读者由此提出“英文缩略词,应该做个注释”,这一条应该列入采编手册,让内部人员众所周知。
还有一些容易引发重大后果的错误,比如某些“地区”与“国内”不可并列、领导人姓名职务须逐字核实等。都必须列入制度化的采编指导手册中。
《一流大报不可忽视的细节》这本书,从导向、理念、管理、事实、采编、知识、文字、版式、新媒体等9个方面,列出了历年来纠错而得的324个条目,每个条目针对某一个错误展开分析,并提出了改正或防范措施。由此,本书可以视为从事后纠错到事前指导的制度化文本。如果媒体从业人员能够将这324条熟读熟记,绝大部分采编错误可以避免。
三 生命力
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众多传统媒体的价值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在问传统媒体还有没有生命力?
传统媒体的价值在于,通过专业人员的事前把关,适时纠错,能够更加准确地报道新闻,记录历史。新媒体固然速度快,容量大,但却庞杂、堆积大量资讯,很难留下富含逻辑感的精炼内容。这或许就是传统媒体的生命力所在。
同时,我更觉得,其实不仅是传统媒体,也包括新媒体,如果做不到对自己的内容产品查漏补缺,并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防微杜渐,都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这本书所刊载的全是细碎的片段,但大局正是建立在这些细节之上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累积的错漏,最终必然导致大局溃败。从这个角度来看,细节即大局!
所以,只有强化纵览全局并深入细节的纠错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制度力,才有可能谈到媒体的生命力。希望媒体从业人员能够从这本书中得到借鉴和启发,形成自身“纠错力——制度力——生命力”的运营逻辑,从而基业长青。
杭报集团:编校质量提升带来文风转变
“微信公众号目前差错之所以多发,大部分与内容字句比较粗糙,有的技术性问题没有引起注意有关。”
“报纸版面是做给读者看的,但如果文字模糊,阅读困难,就给读者添了麻烦,版面也失去了其传播的意义。”
“报纸是一个整体,读者看报纸只看阅读效果,不会考虑你们是两个部门还是三个部门,所以碰到相同的新闻素材,我们还得整合。”
这是摘自《一流大报不可忽视的细节》一书中的三段文字。这本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通过对《杭州日报》近400个新闻案例的解剖分析,对媒体容易忽视的细节差错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环境下,我们编写这本书,为的是继续发扬传统纸媒的优势所在,提升党报的权威性、公信力。”在该书主编、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万光政看来,编校质量提升带来的采写作风、报道文风的改变更为难得。
总编辑心愿:打造“最具品位的一流大报”
从2013年起,《杭州日报》抽调资深编辑,组建审读小组,对该报实行全面审读。从导向到事实、从理念到管理、从采写到知识、从文字到版式、从纸媒到新媒体,审读小组对差错细节的审读几乎是不留死角。此次审读小组精选出400个案例进行再次编辑加工,分门别类,列篇归目,《一流大报不可忽视的细节》一书由此而来。
在万光政看来,对于以打造“最具品位的一流大报”为发展目标的城市党报,这是一本多年来坚持“抓牢主业、强化专业”的成果报告书;对于正在新闻战线奋斗的人,这是一本视角独特的参考书;对于刚刚步入新闻岗位的年轻人,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一流大报不可忽视的细节》一书内容虽局限于一家报纸及其新媒体,但其丰富的内容,几乎囊括所有新闻实践的问题,具有行业共性。书中内容虽注重一事一议,但大都放到了全省乃至全国的新闻大背景中,重视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总结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另外,该书不仅指出了差错或差距,还提出了改进的思路、提高的方法。
审读人心得:“内外科同检”才能消除隐患
《杭州日报》编委会实施了报纸审读工作,并制定出台《内部审读办法》,专门成立了审读小组。组织运作上,审读小组由固定审读员和机动审读员共5人组成,采取日常审读与集中审读相结合的方式,审读每天报纸所有版面,每周向编委会提交审读报告;审读导向上,要求以“找问题、寻差距、查文风”为主,提出改进措施及处理意见。
“文字不像数学有标准答案,审读工作不是简单的纠错,你还要说出为什么错,怎么做更好。”审读小组组长周继山每天都会认真研读《杭州日报》每个版面、每个专栏、每篇稿件并撰写读报笔记。审读工作开展5年来,很少有编辑、记者对审读的结果提出异议。周继山笑着说,在报纸的编、校、审三个环节中,如把检校比作外科医生专治“硬伤”,审读就像内科医生,需要深入查看,多方面分析,才能做出准确诊断,消除隐患。
针对新媒体,杭报集团坚持新老媒体“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条底线”原则,建立自我纠错机制,形成了涵盖流程监控、内容审读、差错扣罚、数据监测的“大审读”格局。
编辑感慨:写稿就像考试,审读像批卷子
报纸审读产生了与采编间的良性互动,带来的是报社采编作风和报道文风的切实变化。每期报纸版面编辑更加注重细节,尽力做到精致有品位,记者采写报道更加潜心细心敬业。采编人员新闻专业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尤其是《杭州日报》各个部门非常重视每周的审读报告,组织记者编辑仔细研读、讨论,积极探讨改进的方法。
“审读对我而言就像是一记警钟,有鞭策才有提高。原来稿子写完会大致看两遍,现在会逐字逐句通读,每次写稿就像在考试,审读就像在批我们的卷子。”杭州湾新闻中心的青年编辑周璐彦感慨,“这本书就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的不足,加强我们的内防,已成为我们开展业务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来源:陈禹安:《资深媒体人陈禹安荐书:<一流大报不可忽视的细节>》,“京原路8号”公众号,有删减;《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编校质量提升带来文风转变》,《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