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传媒研究
锻造实现力:重大庆典直播报道能力养成与创意验证
2019-10-21 

在新中国六十年重大庆典大型直播报道中,新华社通过团队组建、集体策划、体系建构、综合培训、创意验证、演练提升,实施有效报道准备,锻造实现力,为成功完成大型直播报道《国庆》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的探索和思考有方法论价值。

 1

  

能力构建:始于赋能、得于本能、成于效能

在准备创意策划、报道方案的同时,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实现能力。从方法论层面说,这种能力构建,是始于赋能、得于本能、成于效能。

全面赋能:明德精技,知行合一

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新华社电视报道团队的直播能力?唯一途径,只能是全面赋能。

高标准的全面赋能应当是明德精技、知行合一的结合,基础是专业技能培训。为此,我们组织了更长时间的各类岗位技能培训、专项培训和实践式培训。

一是抓住每个可能的机会让大家了解并掌握核心立意、主线设计、特色创意、整体框架和每部分主要内容;

二是组织大家参与策划。共同创意策划是统一意志、融通感觉的最好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报道策划的质量和可行性;

三是通过训练和演练帮助大家提升专业水平和完成大型直播报道的信心;

四是以特殊办法提升团队自信心和应急能力。分时段编导组、导播组和主播的合练是按正在起草中的直播脚本进行的,这既可以让编导组看到直播脚本“立”起来的效果,发现不足,也可以让各岗位参与者进入更仿真的状态;

五是通过帮助直播团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优化协同,提升直播团队实现能力。

积为本能:规则内化,自然而然

重大庆典直播报道对于精准性有特殊要求,要达到“秒词不差”,除了通过技能训练等赋能,还必须通过有效办法让规则内化为特殊习惯,让直播报道所需要的动作成为直播情境下自然而然的反应。

报道团队进入创意策划、训练准备阶段后,如何有效管理、推进?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一是多重分工、弹性定位。这样有助于人尽其才,也能帮助他们掌握全局;

二是包容组织、多种功能。它不改变相关人员原有的行政隶属,但又赋予新的任务和职能,可根据进度和任务调整。虽然组织形态是具有包容性的,但角色定位、岗位职责是硬性的;

三是编码对位、序列定位。我们根据直播点布局把直播体系前方59个拍摄点位编为A、B、C、D四个系统,每一个点位按照启用的时间顺序或空间展示逻辑赋予编号,可以轻而易举实现全系统信号流、画面流、信息流的准确对位;

四是清单日志、列表核销。它不仅使繁杂工作井井有条、协同高效、沟通顺畅,而且帮助直播报道参与者们自我梳理、发现问题、掌握进度,当然更便于管理者掌控进度、协调各方、保证质量;

五是信息共享、推进协同。直播报道面对的对象复杂、涉及领域广泛,特别需要建立有效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这样的平台,既包括从一开始就建立公共邮箱,共同上传、自我下载,实现共享,也包括建立多种讨论、培训平台,分享经验心得。

提升效能:重在落实,强在协同

能力构建最终要体现在效能和效果中。要实现更高效率、更高效能、更好效果,就要把报道要求、核心立意、主线设计、特色创意通过报道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落实到位。

我们从平常可能习以为常或有所忽视的基础技能开始培训,逐点细抠,精益求精。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连接、调用、系统、硬件存在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发现了大家不够适应事先准备应对所有可能的直播需求,不够适应事先准备一个超级可靠的直播技术系统。我的诀窍之一是以抽查音频系统来验证整个技术系统情况。随机抽查时,常常是从音频系统查出重要缺漏。经过反复检验、落实,直播报道得以顺利完成。

高效能目标的实现,既需要重在落实,更需要强化协同。一个名单、一个身份证号报错了,都可能导致一批人拿不到准入证件。因此,有效协同才是成功运作的保证和体现。

高效能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构建更强的传播能力,让效能适当外溢。我们利用直播体系同时承担了新华社电视通稿和专题的采访制作,还制作了纪录片,并把一些内容编辑加工后放到社交媒体上传播。为这次大型直播报道准备的主题政论片也成为新华社电视用户欢迎的节目

 2

  

 创意验证:严于得当、立于可行、臻于至善

在案头看起来再好的创意策划,在直播报道开始前都需要验证。

从创意到方案:权求得当,衡取可行

从创意到方案的过程,首先是检验创意得当性、可行性的过程。从方法论层面看,至少有以下几种方式:

共同策划。共同策划过程中,所有的创意策划都会经过多种形式的比对、推敲、筛选,有时会发现有些创意、设想难以实施,而记者、摄像、导播等常会根据场景想象、现场勘察提出一些想法和内容,成为直播报道时的表现重点。

小型合练。小型合练既是提升直播团队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从创意到方案的关键一步。在案头上看起来很好的创意、表述和直播脚本,在合练中也会发现缺漏和难以执行之处。

协同检验。把创意变成方案也包括让分时段编导组根据各自导播大纲,给每个直播点提出具体拍摄任务和出镜要求。这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审视已经形成的创意策划和直播方案。

优化结构。创意策划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放弃一些构想和创意,以便换上更得当的内容、容下更新的内容。比如,放弃9月30日搞一个时段直播的设想,把所有直播活动和内容集中在国庆日当天,这样可以更集中使用直播资源和力量。

技术验证。重大庆典直播创意可行与否的重要评估标准之一,是技术上能不能支撑。为了解决现场演播室信号经二级切换后再送回主演播室使用的问题,我们借用了黑龙江电视台的转播车。在策划过程中,也有一些画面想象和拍摄创意因为技术条件和直播点布设条件不具备,最后没有进入直播方案。

把策划“立”起来:实景校验,全面推敲

准备过程中,一共举行过4次全系统现场演练。每一次演练都需确定不同的检验重点,逐次递进,从而在演练中有效提升整体实现力。

从方法论层面说,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

检验岗位设置、流程衔接。前后方在演练中按既定直播方案模拟试用,既可进行场景想象、画面想象以丰富创意,又对创意策划、直播方案有所检验,还可以在演练试用中明确自己的角色职责及与其他岗位的衔接,协同中实现人和。

检验创意设计、内容结构。我们专门召开国庆直播脚本工作会,参加人员包括国庆指挥组全体、演播室参加演练的主导播、分时段编导组所有成员、文案组人员,也包括负责记录演练问题的实习生。每次演练后我们都会有小结会,进行多维度分析总结和提升。

检验实现能力、实施效果。团队实现能力首先要从强化每一位参加者的责任心、进取心开始,从切实提升个人与团队的实现能力开始。在演练中,我们发现直播团队和创意策划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效改进了创意策划、直播脚本,也有效提升了实现能力。

检验支撑备份、指挥协同。演练中发现的最大问题是直播指挥中心、演播室与前方直播组的通信问题。既要实现点对点通话,又要实现可靠的一对多集群通话,以方便导播临时指挥某个直播点的记者或摄像。我们59个拍摄点位分布在如此广阔的领域,难以做到架设传统电视台转播车式的局域通信系统。我们借用了武警总部的移动集群通信系统,才基本满足了需求。

通过此次直播,我们找到了适应新华社采集网全球布局特殊需求的解决办法,改装了一个会议电话系统,解决了对海内外多个临时设置的直播点集群指挥的问题。这个系统花钱很少,简单有效、富有特色,后来获得了王选新闻科技技术奖三等奖。

检验流程运作、整体实施。对于重大庆典直播报道,参加全仿真、全要素、全流程、全系统演练,是进行全员、全流程、全系统检验的宝贵机会。重大庆典的演练组织更近于实战,要注重实时解决问题。经过这样实战般的全流程、全要素检验,增强了我们的实现力,也增强了胜利的信心。

 3

  

   直播实现:安于有备、立于警觉、信于实证

当核心立意等落实到位后,最需要考虑的,就是安全直播、安全运行。从方法论层面看,直播的顺利实现、圆满收宫,安于有备、立于警觉、信于实证。

体系能力构建:处易备猝,有备无患

对重大庆典直播报道而言,要有很强的系统思维、体系思维,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以形成可靠的体系能力。要考虑适当冗余和必要备份,这在新华社六十年大庆直播报道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所谓适当冗余,主要体现在报道内容准备方面。我要求每一个分时段编导组必须准备可以直播更多时长的内容,包括连线安排和短片准备。59个拍摄点都被要求做长时间直播的思想准备和器材准备,万一有直播点设备出现故障,另外点位也能够提供足够画面。

所谓必要备份,体现在直播所涉及的多个方面。特别是在关键领域、环节,必须做足必要备份,哪怕因备费工、备而不用,也必须处易备猝、备预不虞。

电视直播的规范性要求,是有主有备,特别是作为直播技术系统核心部位的演播室和传输系统。备用演播室的准备,实际上我们做了几重备份。既在新华社大院里准备了备用演播室,也在备用演播室准备了包括主播、导播、摄像、音频、硬盘操作等各岗位工作人员,一旦需要,即刻可用。直播点与新华社主机房的传输光纤都采用了一主一备的方式。

直播流程确认:立于警觉,苛于衔接

训练、演练时信号、流程能顺利走通,并不代表直播开始时信号、流程就一定能走通。因为,重大庆典直播报道时所面临的外部条件一定会与演练时有所不同,而且直播训练、演练时实际上只是半个流程,并没有把直播演练拍摄到的场景播发出去。所以,必须以更强的问题意识、衔接警觉和系统思维,确认全流程已走通,要对联接点、衔接处有清晰、严格的警觉、检查和确认。

重大庆典直播报道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决定其设计、系统工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最主要决定因素,是实现能力。有足够强实现能力,就有足够满意的实现效果。

(作者系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导;时任新华社大型直播报道《国庆》总指挥、总导演)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