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传媒研究
重大突发事件国际报道的开放性、关联性、全球性
2020-06-01 

    回应海外关切,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因其破坏性、关联性等特点最易引发国际关注。如此次疫情报道,新闻媒体力夺先机、先发制人,全力投入疫情和防控工作报道,使国际舆论环境总体上于我有利。及时、透明、客观、理性的报道是新闻媒体达到理想传播目标的不二选择。通过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传播力、感召力、公信力,不断提升中国声音在海外舆论场的影响力。

    在这场备受关注的战疫中,“海外看战疫”系列报道在策划上更加突出导向性,秉持“国际视角+亲和力”,主动设置议题,及时回应海外关切;在表达上体现专业性,秉持客观、理性、平实、平衡、平稳的报道基调,摒弃硬话、大话、套话、空话、假话,注重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

    尤其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要凸显权威性和代表性,涵盖国际知名人士、顶级专家学者、公共卫生和医学领域专业人士等,如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库恩,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欧伦斯,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艾伦,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美国政治经济学家龙安志,白宫前应对埃博拉疫情协调官克莱因,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俄罗斯权威学术期刊《病毒学研究》主编康斯坦丁诺维奇,《南京抗疫现场》日本导演竹内亮以及颇有人气的美国喜剧人艾杰西等数十人。

    “海外看战疫”通过外嘴、外脑对中国疫情防控的积极评价,有效放大了国际社会于我有利的声音;而国内受众则通过该系列报道看到了“外国人是如何看待我们国家抗击疫情的”,起到了正向舆论引导作用。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效果也更胜一筹。

    坚持效果导向,充分考量海外受众接受心理

    内宣与外宣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对象不同。只有坚持效果导向、受众导向、服务导向,才能使得新闻媒体协调和联系社会的功能及其聚合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华侨华人数量众多,海外华社构成多元。中新社在对外传播中肩负一项非常重要的使命,即如何构建一个全球华人“社区”,让全球华人在这个“社区”里能够找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从稿件在海外落地情况看,有关中国疫情报道、防控举措的稿件采用率较高,也侧面反映出海外华侨华人、境外华文媒体的信息需求。

    首先,要及时跟进舆情热点,策划一系列深度报道及时回应海外关切。其次,持续关注国际动态。关注各国疫情发展情况和防控举措,提供资讯服务;关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信息发布和表态;关注国外主流媒体报道,在疫情防控节点和重要举措出台时及时综合各界反应。再次,针对疫情期间境外各类谣言、假新闻频出情况,记者迅速向权威信息源求证,及时澄清,打消侨胞疑虑,以正视听。针对各种不实猜测、特别是海外出现针对华人的歧视性限制等,及时报道外国医卫专家、学者的观点,占据道义制高点。

    重视言论表达,形成于我有利的舆论氛围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完善。当今世界传媒业也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关系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信息内容、传播载体、平台渠道的更新迭代越来越快。在新闻传播中,言论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声音,和消息报道一起,向受众提供最新最快最多的观点新闻,它关系到媒体功能的发挥,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在此次疫情报道中,能否及时准确地发挥言论作用,引导国内外舆论,成为考验媒体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中新社持续紧跟国内外舆情动态,加强研判,就疫情影响、全球防疫合作、西方的抹黑和偏见等议题,精心选择角度,通过《中新时评》《国际述评》和《国际观察》等评论栏目,精准传播中国声音。

面对西方政客和媒体借疫情对我“污名化”“泛政治化”,中新社打出“组合拳”,连续播发数篇掷地有声的国际评论。《中新时评》专栏刊发《环球同此凉热,莫让病毒引发的偏见成“病毒”》《全球抗“疫”,篱笆应该扎在哪?》等多篇评论,角度独特,发出“中新之声”。

    从传播效果上看,这些评论类稿件几乎全部有外报采用,在巴西《南美侨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菲律宾《联合日报》、泰国《星暹日报》、柬埔寨《华商日报》《柬华商报》、印尼《印尼商报》等多家境外报纸落地,并通过境外社交媒体平台摘发观点式言论,对境外舆论起到了引导和平衡作用。

    (来源:新闻战线)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