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传媒研究
融合传播深化 新闻现场变革
2021-06-03 

    在全世界抗击疫情的背景下,如期召开的2021年全国两会不仅关系国计民生,也备受全球瞩目。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两会报道,媒体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一方面,主流媒体持续挺进主战场,引领舆论焦点;另一方面,近年来陆续建成的融媒体新闻中心彰显威力,融合传播深化。


    01

    多样化的融合报道


    2021年两会,主流媒体持续挺进主战场,全程引领舆论关注焦点。得益于媒体融合转型,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增强。CTR媒体融合研究院数据,以微博平台为例,近95%的两会相关热搜话题主持者均来自主流媒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主持话题中有44个登上热搜榜,累计热度近4000万,累计阅读量超200亿人次;人民日报主持的话题中登上热搜榜的共计41个,累计热度近2700万。

    全国两会上,媒体各显神通,融合新闻报道日趋成熟丰富,体现在三方面:

    融合报道形式多样化

    移动传播时代,媒体全网竞技。为了吸引移动端用户,近年来重大战役报道的精品——融合新闻不断推陈出新,移动直播、VR、Vlog……各种形式异彩纷呈。不过,在新形式涌现初期,作品仍处于探索阶段,并不成熟:一些报道形式绚丽但内容苍白,一些报道是政策话语的简单图解,一些作品用户体验不佳。今年两会,融合报道进入成熟期,作品内容、形式、技术结合更为巧妙得当。

    短视频丰富求新。短视频是两会报道的“轻骑兵”。据统计,本次两会期间,主流媒体在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共计投入账号2200个,发布短视频作品7300条以上,累计互动超3亿次。

    多样化的短视频创意十足,佳作颇多。例如,人民日报与中国政府网推出动画短视频《有点上头!2分钟神曲get两会民生热点》,以趣味漫画的形式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热点编成歌曲,让用户更容易了解报告中涉及的民生问题。新华社推出短视频《十四五@十四亿》,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说唱方式,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和通俗易懂的内容,生动阐释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进一步加深网友对“十四五”的认知与理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启用台内网红记者王冰冰,策划的短视频节目《两会你我他——王冰冰带你走街串巷看两会》在B站播放量超80万次。

    数据新闻制作水平跃升,互动H5更亮眼。解读报告善于“划重点”是两会之中媒体解读政策的必备技能。今年两会,人民日报采用“词云”海报的形式,简明扼要地概括“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清新耐读。人民日报制作的中国GDP增长动态图《小红线,向上攀!》,用数据可视化视频展示了中国GDP从1953年的827亿元到2020年的1015986亿元飞速增长的历史,广受好评。

    今年两会报道中的H5作品较往年有所减少,但质量提高。最高人民法院推出了手绘漫画风格的游戏类H5《速领旁听证,“打卡”最高法工作报告》,用户通过回答工作报告相关问题获得小法槌,最后会获得一张旁听证,生动有趣。南方+开通“两会搜索”互动H5,着眼于网友关心的话题,获取两会现场与代表委员的采访记录。用户点击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便可出现与话题相关代表委员的视频,用户体验较好。

报道题材、对象多样化

    由于此前融合新闻报道不够常态化,媒体一般选取重大主题精心策划,但这往往造成新闻报道同质化。例如,通过各种形式展现政府工作报告,但是其他题材较少。从2021年两会报道来看,融合新闻数量丰富,在报道对象选择上也更为多样化。

    融媒体产品产量提升也使得融合新闻报道题材、对象更为丰富。既着眼于习总书记两会活动和重要讲话、政府工作报告等重大主题、重要议程,也关注微观个体。例如,总台记者王冰冰前往学校、工厂、医院、社区等,倾听普通群众所关注的民生问题,从老旧小区改造、养老问题到年轻人创业等。无论是社区大爷大妈、三里屯潮男潮女,还是面包店老板、视频博主,都是节目关注的人群。

    两会全球瞩目,对外传播也浓墨重彩。例如,人民日报海外网推出“驻华大使看两会”“全球@中国两会”等系列报道,采用图文、视频或语音连线的方式,围绕两会活动、政府工作报告等热点话题,邀请驻华大使、海外专家等分享自己的观点,发出两会最强音。

    融合传播方式多样化

    好作品怎样才能快速抵达用户?主流媒体在传播方式上积极创新,采取了多方位多渠道合作的方式,积极占领舆论主阵地。例如,新京报联合快手平台,推出“向下一个五年冲鸭”系列线上活动,采用利于传播的短视频形式,邀请各行业有影响力的人士或草根达人,宣传推广北京“十四五”发展规划内容。快手日活2亿的用户活跃度,有效助力新京报两会短视频的传播。

    在大数据与云平台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县域融媒体中心挂牌已经超过2400个,成为两会报道中的新力量。例如,新甘肃客户端充分发挥“新甘肃云”全省“一盘棋”的联动功能,与省内80多个县级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新生活里话‘心声’”系列短视频,让群众讲述生产生活新变化。同时,客户端策划《云端采访·县融媒直通两会》,通过视频连线,联动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和身处北京的新闻记者,连通了基层和北京。中央、省、市、县域四级融媒体中心之间已可实现传播的互联互通,增强了主流媒体报道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02

    新闻现场的变革


    疫情防控常态化,2021年两会的新闻采访工作主要通过远程方式进行,云端报道是常态。此外,5G、AI、MR技术应用加速在传媒业落地,两会期间新报道形态纷纷亮相。新技术新常态之下,两会新闻现场呈现出新样貌,虚拟与现实多重现场相互交织,给新闻报道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远程在场

    新闻现场是新闻事件正在发生的现场动态环境。到现场去,把现场呈现给受众一直是新闻人的极致追求。独家现场报道几乎是媒体的决胜秘籍。但是,为有效防控疫情,今年两会的新闻采访工作主要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云采访”成为报道常态。

    云端采集,跨屏互动,诸多媒体做足了云端工夫,实现弱现场、强传播。弱现场的情形之下,云采访、云访谈等节目借助5G低延迟、高画质、强互动的技术搭建虚拟演播室,让代表委员与专家学者不受场地限制,改变线下“一对一”的采访形式,实现与主持人的实时隔空对话。

    例如,人民日报推出《两会5G云连线》访谈节目,利用5G技术保障,打破地理、空间距离限制,实现主持人与受邀代表委员多方连线、实时互动、异地同屏和超高清视频访谈。长城新媒体集团推出《两会新看点 长城云直播》云端对话栏目。在“5G+虚拟连线”技术支持下,记者可以随时采取“云连线”“云直播”的方式连线代表委员。通过远程虚拟成像技术将代表委员的虚拟影像拉到主会场,实现主持人与受访者“面对面”访谈。

    通过技术手段呈现的现场当然不及真正的新闻现场,可听、但不可感,一定意义上说是弱现场。但跨屏互动、异地同屏等方式又拓展了现场,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提高了沟通的效率。

    虚拟在场

    网络技术可以使得交流中身体缺席,即虚拟在场。近年来盛行的网络视频日志(Vlog),满足了用户追求体验感以及临场感需求。主流媒体也积极采用Vlog形式做新闻,运用明快的话语、个性化的叙事,带领用户走入现场,满足用户虚拟在场的需求。

    Vlog仍是今年两会短视频的常用形态。腾讯视频制作了专栏《2021年全国两会:记者Vlog》,来自不同媒体的记者作品汇聚在一起,生动活泼。如新华社的《我在两会Vlog|帮妈妈从三千人里找她》,讲述了一位母亲从电视上寻找自己女儿——人大代表黄慧娟的故事,令人感动。

    一些媒体另辟蹊径,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做记录,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视角看两会。例如,广州日报“花姐Vlog”,让用户跟随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旅控集团总经理黄细花的镜头看两会。川观新闻则邀请代表委员入驻川观拍客,在川观新闻客户端和四川日报微博微信推出两会特别策划《川观拍客︱2021全国两会特别策划•代表委员Vlog》,让用户跟着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第一视角“云参会”,代表委员行进式的镜头、语态、表情等伴随式文本都带给用户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其获得虚拟临场感。

    超时空互动现场

    网络技术改变了连接关系,一些线下不能完成的连接,借由互联网实现了线上互动。超时空的互动现场是对新闻现场的拓展,参与人数、连接的人群都是线下真实现场难以实现的。例如,人民网两会预热报道品牌栏目《两会调查》,在用户移动端新闻获取碎片化、渠道分散化的当下,仍有超过520万人参与。

    一方面,《两会调查》呈现出用户高度“卷入”的新闻生产模式。两会前夕,邀请网民投票选出关注的热词并发表观点。调查数据公开后,调查结果登上微博热搜,各级党报、电视台引用两会调查数据开展报道。用户从议题设置、舆论生成、公共议题讨论、情感传递等多个层面深度卷入两会新闻报道,使得两会报道更易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

    另一方面,《两会调查》今年首次和“领导留言板”合作,《我向部长献一策》等栏目关切民生话题,连接了网民与部长、省长等线下难以互动的群体,连通网民与中央部门、各地政府,体现出在“四全”媒体建设方面的探索,全员协同在治国理政方面发挥作用。

    03

    技术与叙事


    融合背景下,媒体积极采纳新技术为内容生产创新赋能。每年的两会报道是媒体各式新武器登台亮相的最佳时机。2021年两会,“5G+AI”成为各级媒体两会报道“标配”。

    5G领航

    5G技术具备超高传输速度和丰富的内容形式,交互体验良好,突破了以往4G时代的限制,能够满足用户多元需求,因此近年来各大传媒机构纷纷布局。2021年两会,5G在内容表达方面实力大幅跃升。

    一方面,5G助力云采访、云传播。如,山东广播电视台以5G技术应用为支撑,通过直播云连线、信号云传输、新闻传播全方位覆盖,实现全效传播。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开启“无限云模式”,首次运用异地同场景虚拟访谈模式。

    另一方面,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融合,5G、大数据、人工智能、MR等新技术在内容生产方面呈现出应用融合趋势,基于5G网络的多种智能化应用更加成熟且类型多样。5G为AR、VR的创新提供技术支持,进一步加强两会报道的沉浸式体验。新华社推出全球首个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通过提前采集代表委员工作环境的实时信号,使用5G、MR、CAVE(基于投影的虚拟现实)技术以全实景、真跨屏的方式,将场景在演播室进行等比例还原,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打造出无限的沉浸式虚拟场景,实现“时空穿越”“裸眼3D”。

    AI升级

    自2017年以来,AI技术一直是媒体界着力的领域。2021年两会,媒体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幅升级,从智能主播、写稿机器人等单一技术的应用到新闻编辑部整体智能化,智慧媒体初露端倪。

    人民日报利用“5G+边缘计算”技术,编辑记者仅需一键连接云上高性能服务器,即可享用远程高算力支撑下的流畅精编体验,即使4K/8K高清场景也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剪辑。同时,还推出了集“5G智能采访+AI辅助创作+新闻追踪”多重本领于一身的人民日报“智能创作机器人”。在5G信号支持下,记者运用智能眼镜便可一个人完成拍摄、记录、剪辑等工作,并借助AI辅助将现场素材自动整理,智能提取有效内容,提升编辑效率。

    央视网《C+真探》主持人“小C”是3D超写实虚拟数字人,通过云采访,可打造人机交互的场景。新华社推出“大数据智能情景感知”H5产品《两会“睿”心跳》,首次整合运用新华睿思六大AI智能感知技术,引入实时智能交感互动和高能粒子集结等场景构建方式,以数据影像展现网民与两会同频共振,同时可根据用户互动数据智能生成个性化海报,吸引百万人参与。AI技术正加速与媒体行业深度融合,推动传媒业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发展。

(作者王佳航系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唐淇系该院网络与新媒体方向硕士研究生)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