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并殷殷嘱托:坚守思想文化大报的定位,坚持守正创新,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对光明日报的重要指示精神,是我们推进媒体融合的根本遵循。
我们明确了以优质全媒体新闻产品生产为龙头,拉动报社深度融合全链条加速推进的总思路,提出在“过紧日子”的总体要求下,不追求全面出击、避免贪大求全,而是将全媒体报道资源牢牢聚焦于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光明日报特色领域,确保重点选题只要出手必是精品,进一步擦亮光明日报在新媒体领域的品牌和形象。
我们强调,不依赖巨量资金投入做驱动、避免“等”“靠”“要”思想影响全媒体转型,立足当前实际情况,通过整合、融通现有人、财、物资源,激发报社全媒体生产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确保在工作中理顺体制机制,进而实现全媒体生产流程和组织架构的更新与再造。
我们要求,不能将全媒体生产简单视作“包装”方式的改变,避免形式主义、走过场,而是将全媒体报道作为全体采编人员深化“四力”的主战场、提升业务素养的必修课,把主流媒体“内容为王”的积淀传承在新媒体领域进一步发扬光大。
如何让这家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报纸,在全媒体时代依然散发熠熠光辉,切实承担起思想文化大报的职责和使命?这是我们的实践和思考所向。
守底色创亮色,做聚合人心的“筑梦人”
蓬勃生长的互联网,堪称今日中国的一个“最大变量”:中国网民数量已超10亿,传播方式的变迁,价值观念的转变、多元思潮的冲击,时常让网络这个巨大的舆论场“多音齐鸣”。当然,也间杂着些许杂音。
“变量”一直在变。不变的,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不变的,是我们的原则和立场。
有这样一句格言:“如果一块表走得不准,那它走的每一秒都是错的。”
的确,如果连基本的政治方向都把握不准,又怎么奢谈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主流媒体之所以称之为“主流”,是因为其承担着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重要使命。这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党中央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深入体察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将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到每一行文字、每一张图片、每一个网页、每一块屏幕中,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不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夯实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
近一年来,我们找准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以正确的观点、翔实的资讯、缜密的逻辑、优美的文字,触及群众内心最柔软的部位,展现主流媒体应有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引导力。
譬如,畸形审美甚嚣尘上,我们推出“树立正确的美丑观”系列评论,倡导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劳动观、艺术观;劣迹艺人污染了文艺市场,我们推出“关铭闻”系列评论和“人民需要这样的艺术家”等策划,倡导文艺界为社会存正气、为人间弘美德、为民族展形象。这些报道频频位居微博、抖音等平台热度榜首,上亿网友热议点赞。业界评价:主旋律奏响最强音、正能量激发大流量,光明日报造就了一个好范例。
譬如,我们抓住党的百年奋斗史这个说理关键点,直面部分青年人想成功却不想奋斗的舆情敏感点,连续推出《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系列“关铭闻”评论,与以青年群体为主的广大受众坦诚相见、促膝交谈,引起的话题数次登上热搜,各平台浏览量超过3亿,网友留言:“这才是新时代我们应该弘扬的精神”。
从“躺平不可取”“躺平不能赢”“奋斗正当时”,到中央一号文件系列“关铭闻”评论,光明日报在创新文风上做了有益探索。
譬如,部分学子宁愿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去基层,我们推出“奋斗青春 无悔抉择”专题报道,倡导年轻人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引发全社会热烈回应。微博话题#奋斗青春 无悔抉择#登上置顶热搜,阅读量超过1.6亿次;系列报道在微信平台阅读量超过300万次,在各平台评论区留下了3万余条公众感言。
这些报道,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要时刻把握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守正”是我们必须永远坚守的“底色”,无论媒体生态怎么变,党性原则不能变。“创新”是为了给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增色”。“增色”的出发点,只能是强化底色,而不能掺入杂色,更不能让信仰失色,让思想变色。
以质量促流量,做深耕内容的“实干家”
曾几何时,流量横扫一切,网络媒体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浮躁倾向:有一惊一乍的“标题党”,有抄来抄去的“搬运工”,有移花接木的“小裁缝”……
与此同时,“隔着玻璃看庄稼,围着饭桌话桑麻,星级宾馆听汇报,旧纸堆里扒材料”,这种新闻界的痼疾,至今仍有存在。快餐式新闻大行其道,追求“闹点”而忘了“重点”、追求“流量”而忘了“质量”、追求“速度”而忘了“深度”。从表面看来,点击量、浏览量都不错,但既不入脑,也不入心。
新闻媒体办得如何,受众是真正的“阅卷人”。广大读者终将会把泡沫喧哗荡去,大浪淘沙过后,你会发现:在春天里挥霍夏天,再风致的花朵也结不出饱满的果实。
我们常问:流量的密码是什么?现实表明,流量本没有什么密码,如果非要找到一个密码,那就是“躬身实干,深耕内容”。
坚持“内容为王”,光明日报新媒体形成了“以精对新、以深对浅、以准对快、以稳对变”的新闻理念。
我们用制作精良的新闻产品说话,把学习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光明日报全媒体报道的主攻方向,深耕光明日报传统特色领域,不断打造契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新闻佳作。
譬如,我们推出宁夏西海固脱贫乡村调研全媒体报道,通过解剖西海固这只“麻雀”,聚焦后脱贫时代中国乡村怎么走,提炼出未来乡村振兴的六个提升,实现文章、视频和评论同上热搜的奇观,其中微博话题#乡村振兴的六个提升#成为微博置顶热搜,阅读量1.4亿。
譬如,我们将光明日报的思想文化深度与国际报道优势结合在一起,推出全新微信公众号“破圈了”,很多文章单篇阅读量达到10万+,大多数得到全网推送,《美式病毒溯源:叫不醒的装睡人做梦人》一文总阅读量超145万人次,该公众号也迅速成为我对外舆论斗争的“轻骑兵”。
譬如,中央关于“双减负”的意见出台后,我们持续聚焦“双减”,以整版篇幅,连续推出《作业减下去 能力长上来——老师如何答好这道新“考题”》等10期深度报道,移动端自有平台阅读总量超过500万,多篇报道被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寒假期间,推出全媒体专栏《新春走基层•今年寒假孩子们这样过》,真实记录“双减”之后的首个寒假,展现“双减”政策带来的新风新貌。网友留言表示,“这样的报道很客观,正面回应问题,专业可信”。
譬如,我们推出“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系列报道,展现科技工作者与党同心、与党同行,初心不改、奋斗不止的崇高精神风貌,微博话题阅读量917万,系列短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2000万次。
这些报道,在内容上力求真实准确,观点上力求深度权威,效果上力求贴近群众,真正做到了让重点成为热点、让质量带来流量、让深度焕发热度。
从动员到全员,做深度融合的“行动派”
主力军上主战场,从媒体领导到一线记者,都不能隔岸观火,而必须躬身入局。
在光明日报,全员全流程融合已经成为常态。
譬如,领导班子统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编委会成员只有分管条线的不同,没有分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差别,所有编委会成员既要管好分管条线的报纸报道,也要管好分管条线的新媒体报道。在选题策划、报道安排、好稿评选等方面,充分体现报纸和新媒体的共生关系,做到全媒体一体策划、一体呈现、一体管理。
譬如,记者在实战中实现了“要我融合”到“我要融合”的转变。在报道中,记者既是文字报道记者,也是视频、图片拍摄记者,更是新媒体产品制作人。在“说说我家的小康故事”“中国好手艺”等系列报道中,已没有文字记者、摄影记者、视频记者之分,每一位记者都把“全媒体呈现”作为构思整个报道的前置条件,老百姓的小康生活既落在报纸版面上,也呈现在全媒体产品里。在全媒体实战中,越来越多采编人员实现了从被动执行指令“要我融合”,到积极主动参与“我要融合”的转变。
光明日报客户端光明号界面。
我们提出,全媒体产品不是“文字稿+图片”的简单集成,更不是把报纸成品简单交由新媒体平台包装推送,而是要根据不同题材,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做全新创造。其前提,是记者必须深入调研、扎实采访。
事实证明,实战是最好的课堂。很多参加“说说我家的小康故事”“中国好手艺”系列报道的记者反映,参与这样的全媒体报道,比以往写作文字大稿更加“痛苦”,而正是在这样的艰苦爬坡中,采编队伍的“四力”、全媒体采编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在重大报道中,我们坚持报纸和网站人员一体调配、共同协作,各展所长、深度融合,报网深度融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譬如,在“奋斗青春 无悔抉择”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中,从光明日报和光明网抽调多名骨干记者组成全媒体报道团队,共赴一线采访,共同制作文字、视频、海报,实现报纸与网站联动。在《说说我家的小康故事》《中国好手艺》《晒晒咱的国之重器》等重点专栏中,光明网与报社相关部门密切合作,量身打造系列全媒体产品,以“有声手账”“趣味科普短视频”等创意形式在广大网友尤其是青年网友间“走红”。光明网还将公众号“破圈了”有关病毒溯源的系列文章编译成英文,通过光明日报脸书、推特官方账号发布,得到外国网友的正面反馈。
用活力强实力,做扩大主流的“破圈者”
全媒体时代,传播方式日趋多样,主流价值的传播,要做到行稳致远,既需要雄壮豪放的“铁绰板”,也需要温婉低吟的“红牙板”;既需要理直气壮,也需要刚柔相济;既需要旗帜鲜明,也需要润物无声。
我们深知,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主流价值真正“破圈”。
我们正在探索话语体系的“破圈”——
譬如,我们推出了《说说我家的小康故事》《中国好手艺》《晒晒咱的国之重器》《精心呵护城镇“微细胞”》等栏目。这些专栏,通过讲述“小而美”的故事,倡导“短实新”的文风,真正做到大稿不空泛,小稿不单薄,宏大叙事不忘彰显一花一叶,微观视角也能折射时代大局,有力拉近报纸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其中《说说我家的小康故事》栏目,刊出报道50余期,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过1700万,其中#浙江宁海有一位98岁功夫奶奶#阅读量596万,多篇报道成为同城热搜。同步制作的“有声手账”被中央网信办推荐全网转发16期,在各新媒体平台累计阅读量达2500万。今年春节期间,推出短视频《“国之重器”拜大年》,邀请11个科研团队、2名外国专家在百忙中完成视频拍摄, 1月31日发布后,迅速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并得到中央网信办的关注,要求全网在显著位置推广,全网总阅读量近1000万。
说说我家的小康故事·上海网红包子铺店主的好日子登上微博热搜。
譬如,我们推出的“年末我们交出这样的答卷”系列报道,跳出“工作总结”的老套路,别具一格地用文学笔法,描绘各地践行总书记思想的最新成果。冬奥结束后,我们推出重磅评论《这冰,这雪,这番精彩……》《用心,用爱,跨越山海……》《更绿,更美,更富生机……》。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我们推出系列“关铭闻”评论,《春光排闼而来,且潜心耕耘吧!》《春山萋萋可望,但躬身稼穑去!》《熙熙春和景明,当乘惠风助农桑!》,微信阅读量均超10万,业界评价:光明日报在创新文风上,作了有益的探索。
我们正在探索传播渠道的“破圈”——
譬如,光明日报客户端4.0版上线。新版客户端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贺信重要指示精神,坚守思想文化大报品格,全力打造知识分子的掌上精神家园,是光明日报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迈出的重要一步。新版客户端进一步丰富了“知识界”和教科文卫理等各个特色领域的专栏、专题,突出了“视听”产品所占比重。有网友评价:“从视觉到内容,都能看到有态度、有特色的光明风格!”
譬如,面向知识界的“光明号”正式亮相。目前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音乐家协会、孔子博物馆等百余家知识分子密集的机构入驻平台,总计发布内容14500余条,在知识分子群体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认为:“‘光明号’的开设,是光明日报新媒体平台建设迈入新阶段的标志,它有利于吸纳知识界广大内容生产者的知识和思想。”
譬如,我们在微信微博的能见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央媒体中,光明日报第一批开通微信视频号,至今已有150万人关注,粉丝数在千万个视频号的总榜中居于前10位。2021年以来,有6次在视频号月度排行榜(时事政务类)等榜单中排名第一,25次位列周榜第一。光明日报微博深耕教育、文化、生态、科技等领域,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提升,2021年以来,光明日报微博话题热搜热议数量达到117个,粉丝数量累计增长220多万。
我们正在探索新闻人的“破圈”——
譬如,我们大力提升记者的操守、学养,引导记者秉持客观理性、强化思想内涵、注重文化传承、关心学人吁求、引领社会风尚。
我们深知,高水平开展新闻宣传,需要锻造一批专家型、作家型记者。
而记者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不称职的记者,不能到位地反映新闻事实,往往是采访对象看了文章后,连皱眉头;第二类是称职的记者,可以不走样地描摹新闻事实,采访对象看了文章后,会说“噢,是这么回事!”;而第三类记者,不满足于新闻事实本身,目光具有穿透力,把采访对象潜意识里想表达而未能完整表达的思想挖掘了出来,采访对象看了文章后禁不住称赞“对,这正是我想要说的!”
当记者,如果对问题看得不深不透,就很容易陷入“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困境。要想成为第三类记者,就必须让自己手中的笔成为一支思考的笔。
记者,要时刻以当一名“专家型记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做到“采访对象未必知,记者未必不知”。
如何当好专家型记者?一定要有深厚的学养!没有学养绝对成不了一名好记者。只有不断增加学养,新闻之树才能葳蕤常青。
我们提倡,记者把背书作为提高自己学养的一项基本功,每天给自己布置要背的内容,诗、词、歌、赋、著名演讲、优秀小说、经典新闻作品,无所不背。
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下功夫。
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国各条战线走深走实走透,就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工作“中心”和“大局”。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新时代的蓝图已经绘就,民族复兴的进程大幕方张。作为一名新闻舆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让天更蓝、水更清、花更艳、月更圆;我们有义务,让风更正、心更齐、情更暖、劲更足;我们有信心,让梦更近、路更宽、人更富、国更强……
(来源:新闻战线)